文 | 安光系
这几天朋友圈正在疯了一样转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我也一次次被里面的故事和文章打动着。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在京城做保姆的40多岁的中年妇女的故事,会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的身上。
巧合的是,我跟她是同一个县里人,年纪相仿,恰恰又在十六、七年前采访过她。我们所在的县,当年叫襄阳县,现在叫襄州区。就年代、地域和当地文化而言,她描述的家乡与我印象中的家乡几乎一模一样。当年许许多多和我一样许多农村孩子,正在重复着她的命运。只不过,她的故事被写了出来。
▍一
大约是2001年或2002年春天的样子,我那个时候刚辞掉干了八年的公务员工作,刚跳槽至老家襄樊市(现在改名为襄阳市)的一家晚报当摄影记者。
大约有一天,接到一个报料,说是在当地跟汉江中间一所沙洲上的民办小学有一个新闻,就匆匆赶了过去。
那时,那个地方没有桥,需坐船前往。一栋破烂的房子,为当地一些种地的农民以及市内一些民工的孩子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教育。在那里,我见到了当老师的范雨素。
▲ 范雨素
她那个时候日子极其艰难。印象中她当时只有一个女儿和她在一起,她和女儿的饭就是白米煮稀饭,没有任何菜。她说她们常常就是这样的饭,一吃好几天。
因为当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她的寝室里有一个小黑板,里面写满了泰戈尔的句子。她给我们看她写本子上的一些文章。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她写的文字极好,非常打动人。
“仿佛又听见了你屋后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母亲,昨夜我又梦见了你。” 我能记得清的,大约是开头这一极有画面感的句子。她在一篇文章里讲了她辞去老师工作去北京打拼结果伤痕累累离婚后又回到老家的故事。只不过,再回到老家时,她的手里已经牵着孩子。印象中那篇文章也在写她母亲对她的宽容和态度。
我把这篇文章带了回去,交给了晚报散文版的编辑。编辑把这篇文章发出来后,在开稿费时,又联系不上她了。据说,她已经离开了那所学校,带着孩子到别的地方去了。
此后,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直到这两天看到她的文字为止。当年那个荒凉的沙洲,已经变成了当地的一个开发区,修了桥,盖起了许许多多的房子。
▍二
范雨素及家人的人生经历,其实是我周边许许多多同学的缩影。他们每个人都在极力改变命运,想跳出农村,但多数都是遍体鳞伤。
我在当地县一中形影不离的同学Z,有着和范雨素大哥差不多的故事。当1990年高中时,Z的成绩都好过我,但高考时落榜。
对当时而言,高考是多数农村孩子赌博的工具。未来是否能跳出农村,不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就得看高考这一战。回过头来想想,我之所以愿意在学校读书,不一定真是为了喜欢学习,而恐惧农村的体力劳动,也许是我在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的原始动力。
大约在高二时,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有了神经衰弱的症状:上课昏昏欲睡,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压力太大了。至少于我,醒着时就在算,自己未来高考是否有机会考上。万一考不上,自己这一辈子都有可能守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
当Z得知没有考上的消息传过来时,我和另一个同学都鼓励他去复读。他起初也同意,但最终又没有去成。因为复读要交几百元的复读费用,再加上一年的生活费,家里两个老人估计很难负担。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们他最后的决定:他选择回农村种田。
之后,他开始了在农田里的各种梦想。试着种草药,说是卖种子的人包销,但最终又被别人骗了。后来又试着弄了几次其它东西,都没有结果。
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从广东打来的,说他在那边一家采石厂打工,被人绑架了,需要钱才能离开。
▲ 资料图:电视剧《民工》剧照
我借了一笔钱,给他汇了过去。此后他再回到农村。接下来当民办教师、结婚,爱人也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再后来当老师当的顺风顺水时,爱人觉得看不到希望,两人辞掉工作,做小生意。接下来他又成了一个包工头,帮别人做些小工和看场子。再往后听说他又去了上海打工,之后又回到襄阳。大约前年我再见到他时,他已经在市中心一家小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店铺,给人加工服装为生。
之后我再接到他电话时,是他在问是否可以帮女儿找份工作。他女儿已经中专毕业,那个时候暂时没有去处,就给我打了个电话。我那时已经离开了中国,也帮不了他。
Z在高考后的这20多年经历,也足以让我感慨万千。当年如果家人能支付他复读的几百元费用,以他的成绩,应该是能考上大学或中专的。那个时候,如果能考上,则又是另一番结局。
几百元费用成了他人生路上的拦路虎。
▍三
同样付不起复读费用的,还有我另一个同学W。
W跟我高中三年同学,平时成绩也比较好。但越临近高考,压力就越大。我那时有轻微的神经衰弱,他则偷偷出去喝了一顿酒。喝酒的结果,是我们把他送至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小诊所,陪他拆腾至大半夜。
所以,高考结果出来之后,他也是因为费用问题而不再复读。
那个时候的家境,很难去跟现在的孩子们讲。他是家里的老大,后面还有两个妹妹。他父亲老实善良,母亲则有些精神问题。初中高中读书所花的费用,在现在看来,也许数字不大,但当时已经是让家里举全家之力来支撑了。所以,与多数农村人一样,他们全家也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
高中毕业之后,我去过他家一次。之后的20多年,再也没有见过他。
大约前年的时候,高中同学开始建微信群。大家在微信里相互打听,也自然聊到了他。听说他在农村务农多年,后来出来打工。现在正在家乡的一个工地上,和爱人一起打工。
▲ 资料图:建筑工人宿舍,图片选自腾讯新闻栏目《活着》
但他的故事同样让我们担心:他爱人身体不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进行一次血液透析,费用相当高。群里的同学一起商议,想办法联系上了他家人,相约一起去看看他。
大家捐了些钱,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帮他。考虑到他当年自尊心很强,就把钱私下里给了他妹妹,希望由他妹妹来转交。但结果反馈回来:他非常恼火,非要让他妹妹把我们的钱一个个再退回来。
我看到了去看他的同学们拍回来的照片。在一个简单的工棚里,他和妻子坐在一起发笑。沧桑全部写在他们两个人的脸上。即使是今天,他们还在为生存而挣扎。我们时时为他担心:不知他打工挣来的钱,能否换回他爱人的医疗费用。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他的孩子。从另一个同学处得知,他的女儿也早早地从初中缀了学,回到了农村。
▍四
每一个回到农村的青年,注定要拼出全身力气来改变自己命运。
当年我一个村子里的孩子C,年纪小我几岁。大约读完初中后,开始加入了传销队伍。有一年春节我回农村老家,刚好遇到了他前来串门。聊了几句,他就开始讲传销有哪些好处。
我一直不信这些。所以,免不了回了他几句。他当时有些不太服气,就拼了命地拿出一些理论,来证明传销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对传销采取一些限制,至少当时还是合法的。
一个农村孩子,想改变自己,并没有多少选择。当时于C来讲,走进传销队伍,也许是他可以暂时摆脱父辈们命运的一种方式。
▲ 资料图:取缔传销组织现场
一年多后,C选择了自杀。原因不详。
同样的故事总在重复。大约几个月前,我被初中同学拉进了一个微信群。30多年前在小镇上读书,现在突然在微信里相见,大家自然都很高兴。
大家在群里,所做的事情,就是聚会、吃饭、喝酒、打牌。要么就是发一些他们认为好玩儿的笑话或视频。
还有一件事儿其实烦不胜烦。就是不停地有人发微信链接,要大家帮忙投票。投票其实就是绑架,你一点开,就先让你对某个号进行关注,关注之后再点开链接,一步步操作下来,已经让人心烦意乱。所以,我多数情况下,拒绝干这个。
有一天,初中同学H给我发了一个链接,说是他亲戚参加的县广场舞大赛,需要投票,让我帮忙。我礼貌地回复说,我不能干这个。后来想想,不妥,给他发了个红包过去,希望他能理解我不帮人投票的行为。
他没接红包,也表示了理解。但我从他当时近乎祈求的语气里,能感受得到他是多么在乎我这一票。
不久又传来消息。他也自杀。原因同样不详。
如果时光倒流,我也愿意给他投上一票。如果能够,即使是当年村子里的年轻人C说的再不对,我也不应该跟他争论。因为,他们的心理都是脆弱的,也许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伤害。
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村子里的伙伴出去打工,死在了工地上。同样是村子里的伙伴,突然被车撞成了植物人。
他们是如此努力地想改变命运,比如选择外出打工,比如想用那一张投票,比如加入了传销队伍。最终,都是让人无比感叹的结局。
愿那些已经逝去的同龄伙伴们,在天之灵安息。
我那个时代,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范雨素。而范雨素身上,有着我们这一代农村人的共同的性格:能面对生活的苦难,不怕挫折,即使有着我们看起来最坏的结果,也要勇敢去面对。只是,她身上有许多多数人做不到的地方:即使是身处逆境,也不忘了读书,也不忘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生活。即使是她无法去尽力照顾孩子,她也不忘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我那些初中、高中同学们的孩子,多数情况下,又在重复他们的命运。
我也时常在反思,为何我们这一代农村出身的人们,想改变自己,为何会如此艰难。
2017年4月25日下午草于伦敦温布尔顿,为腾讯大家而作
本文原标题《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范雨素》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