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在Mate10德国慕尼黑发布会上,一个全新炫酷又实用的功能,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营销经理Peter用一根数据线把Mate10和电脑显示器相连,手机上的PPT、视频就可以轻松投屏到显示器上,进行自动播放,同时,手机自动变成触控鼠标,真正实现了移动办公。
虽然只有三分钟,现场却一次次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短短5个月,手机投屏特性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是对华为投屏团队日夜攻关的最好回报。没有尝试,就不会有失败,但敢于尝试,才会有突破。
华为推出投屏功能之前,业界已经存在多种投屏形式,例如DLNA(仅投射视频、照片)、MirrorCast(与手机完全镜像投射),以及一些互联网APP的投屏功能,这些看起来都很美,但却十分依赖投屏设备的能力,普通的电脑显示器、投影仪根本没辙。
另外,手机屏幕的尺寸限制了内容生产的效率。手机的内容投屏之后,如果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该怎么操作?隐私也很难得到保证,如果投屏时突然蹦出来一个电话或者微信,可能就要被所有人“围观”了。
带着这样的用户痛点,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投屏解决方案;我们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在手机屏幕上增加一个浮动的界面,设置投屏按钮,利用画中画技术,把浮动的界面投射到大屏上去。但随着DEMO的深入,我们发现应用屏幕间操作不顺畅,编辑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又尝试在手机和大屏之间切换单个APP,但无法做到无缝切换;我们还分析了Maru OS、Windows Phone的投屏功能,发现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时间,所有人陷入困局无法突破,失望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团队中。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产品规划人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业界已经有PAD产品实现基于Android的类Windows体验,是不是可以借鉴这种方案?”我们瞬间满血复活,针对该产品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和业务分析,越钻研越兴奋,这个“多任务、多窗口,借助键鼠就可实现轻编辑”的解决方案,正是我们大家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我们手机投屏上不能做一个类Windows体验的投屏,把整个手机的应用全部投射上去?既能保护隐私,又可以用鼠标键盘进行操作,解决了用户轻编辑的问题,同时支持多任务多窗口,每个应用都不需要单独做投屏功能,只需要让用户在大屏上任意选择自己需要的应用,直接投屏即可。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案不依赖于匹配的投屏设备,只要有显示器、投影仪或智能电视就可以实现,简直是完美的方案。
确定了方向,我们开始加油干。从启动到发布会只有5个月的时间,我们必须重新设计一套类Windows的系统——从芯片到系统框架,从框架到上层APP,从业务和设计,都需要端到端的设计开发。
每天都有新的场景提出,新的细节需要澄清。为了更好的提升效率,我们找了一个会议室进入作战模式,并给会议室起了个名字“大屏打磨室”。
大屏的壁纸显示、图标摆放、任务栏的设计、开始菜单的排列、PPT和视频必须实现沉浸式的全屏体验……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打磨,加上投屏项目改动涉及底层芯片到上层APP,经常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每天无论多晚,我们的开发代和配置管理员都会出2~3个版本来解决验证关键问题。很多时候,产品、开发、UX设计、测试人员都是围在一起,一边啃着小浣熊干脆面,一边讨论关键问题。
其中最难忘的是用户输入法来回切换的问题:键盘显示状态需要随着光标不断切换,用户连接键盘后用大屏编辑邮件,不需要弹出软键盘,但如果此刻回到手机回复微信,就必须要弹出软键盘,因此,输入法必须顺畅地在两个不同的屏上自由切换、兼容显示,这涉及进程重启这个技术难点,技术SE小朱经过连续几天的攻关,终于攻克了。
此外,播放PPT和视频时放,手机最下面会一直显示出任务栏,就像一个小下巴,无法做到真正的全屏,影响用户观影体验。我们通过修改系统显示机制,不断调试验证,才实现了全屏沉浸式体验。
这种“疑难杂症”很多,大家自发组成了全功能团队模式,每天早上9:30针对当天的TOP问题和TOP体验制定优化任务,明确责任人,第二天对TOP问题进行闭环,以互联网的迭代速度全力推进,不断优化体验。
手机和大屏能否同时处理不同的任务,比如大屏播放PPT时,手机同时发微信?我们提出了“双屏模式”的需求,却被底层芯片团队泼了一盆凉水:“双屏模式对芯片要求能力太高,可能搞不定。”
确实,手机的EMUI系统和大屏的类Windows系统的“双系统”意味着更大的开销,对性能、功耗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大屏上,打开窗口的数量对芯片有着巨大的考验。
所以,不断有研发同事倾向于应该做成和S友商一样——手机投屏后屏幕变黑无法操作,这样可以解决很多技术难题,但对于已经失去先机的手机投屏功能来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杀手锏,我们不甘心啊!
实现双系统关键在于降低功耗,这就需要我们化身为精打细算的“管家”,锱铢必较地“抠”每一个细节,把功耗省下来。我们深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情况下,用户在大屏上同时打开的窗口不会超过8个,那就可以把8个作为窗口的限定数量,如果超过8个,其他窗口做最小化处理,来降低对芯片窗口能力的压力。
而且,大屏只需要保持在1080P的分辨率就可以满足轻办公的诉求,不需要手机输出更高的分辨率;如果用户操作大屏一段时间后没有使用手机,手机可以自动进入黑屏模式……这些举措能够有效优化功耗。再加上底层芯片团队对芯片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最终完美实现了华为PC模式的大屏看片、小屏聊天的极致体验。
操作大屏的时候,需要用到键盘和鼠标。如果没有这些配件该怎么办?我们有了一个特别的点子:让手机变成模拟键鼠来操控大屏。
我们先做了第一版的手机键鼠DEMO,手机上半部分是鼠标操作区域,下半部分是输入法。只要在输入框输入完文字,就可以发送到大屏,唯一缺点是无法删除大屏的内容。我们洋洋自得拿出DEMO炫耀:“看,我们不用键鼠也能操作大屏了!”
“你们这个体验太糟糕了!”我们的大产品经理看到这个DEMO,恼怒地说:“我们要通过手机操作大屏,而不是和大屏聊天,编辑的体验必须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