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富不过三代,是一个中国俗语,是由
孟子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演变而来。完整句子为
“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
。
富不过三代尽管是普遍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能否富过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业的繁荣问题,实质上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优秀人才辈出、
传承良好风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稳定才能富过三代。要想富过三代,鲁老师认为企业家必须首先要教下一代怎么做人,下一代是人才时,才有可能比上一代更富。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们传统的观念是,父母是为了子女工作,为了子女而活的。但是,我们反思一下,如果什么都需要父母为子女准备好的话,那就表明子女没有上一代强,就表明一代不如一代。如果子孙比我们厉害,既然我们都能创造这么多的财富,那么我们的子孙应该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
几年前,余秋雨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余秋雨去了欧洲,当地人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中国浙江人。人家就问他:“你们浙江人好奇怪!许多浙江人刚来欧洲的时候拼命地干活,他们说是为了儿女;多少年之后,他们仍然在拼命地干活,但是他们的儿女都已经长大了呀!”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
每一代人只要尽自己这一代人的责任,任何一代人都应该让他们独立地生存发展。
中国人往往希望能够给儿女留下财富,但是西方人却不一样。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上任后,曾经提出停征遗产税,却遭到了以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为代表的大量企业家的极力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给儿女留下太多财富,儿女会变成不劳而获的人,这样下去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国家都不会有前途。这种做法,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在中国我们大多数人拼命为子女积蓄财富,当生命终结时留下积蓄给子孙,感觉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不少人尸骨未寒,子女争财产已经开始,这才是家门不幸。子孙如果真的有出息,应该让长辈过得好,而非让长辈为他们准备什么东西。一些人对长辈像猪狗一样养,对子孙却像祖宗一样贡,完全颠倒了,是多么的可悲。
这于己于人于家庭于社会都是不行的,有悖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上一辈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去“造孽”,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恶果。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会导致子孙贪婪、自私、冷漠、不劳而获;越是这样,子女越是没有出息,甚至会锒铛入狱。可笑的是,当子女锒铛入狱时,一些父母仍然执迷不悟,在去探监时还不停地说:“孩子啊,在里面不要受苦,凡是用钱能搞定的事都是小事,钱不是问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要知道,正是他们亲自把子女送进监狱的。
把“富二代”变成“穷二代”
那么我们作为老板,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首先我们要爱护子女,但不是生活上的维护;我们要培养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不是增强他们贪婪的私欲。
作为老板,要培养子女吃苦的精神,要让子女吃苦,而不是让他们享受。我们要让长辈去享受,因为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我们要让子孙去受苦,因为他们还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很多人说:“我们小时候太苦了,不能让孩子再受苦了。千苦万苦,就是不能苦孩子。否则太对不起他们了。”这些人把苦难当成灾害,当成人生的不幸,却不知道他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经历的苦难。成功与苦难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财富往往是苦难的果。因此,古人才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如果给子女
100
万的钱,还不如拿这
100
万去让他去受苦;因为
100
万的钱他只能享受
100
万,而
100
万的苦难却可以转换成无数的财富。苦难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我们才会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不让子女直接去接班,而且要求子女每周只能休息
1
天,每天工作至少
12
小时。他说:“我们没有比人家聪明,只能比人家更勤奋,否则我们怎么能比人家更优秀呢?”
只有“知苦”,才能“离苦”。当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时,恰恰表明家道中落了。
某省一富豪的儿子,才上初中就花天酒地,身上银行卡存款有
10
多万元,给所谓的“女朋友”过生日送礼品就花
5000
多元。这样的子孙有出息吗?这是谁造成的?难道企业家不需要反思吗?这样的子孙明天会怎么样呢?
在欧美国家,孩子成年之后就必须自立,用父母的钱也必须要借,否则会被认为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
我们以开豪车送子女去上学为荣耀,以为让子女大把大把花钱是光宗耀祖,有些人甚至不惜陪着子女上大学为其当“保姆”。这样的子女有出息吗?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精神空虚,胸无大志,目中无人,冷酷无情。
试想,这样的人,怎么去接受父辈的事业?怎么让大家跟着你打天下?怎么能担扛得起更大的责任呢?只有具有远大抱负、强烈事业心、时代责任感、和满怀利他意识、勤奋敬业且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