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千峰万岭,东河峡谷纵横,在这里台壁交错,雪云不开,山体逶迤横亘,阻断东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凉山州围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也让交通成为了千年难题。
为平歧路、畅通途,中铁六局的能工巧匠勇闯天险,开山劈岭,
全速推进
西昭高速公路
施工建设。
▲北山村2号特大桥
G7611线昭通(川滇界)至西昌高速公路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长约166.4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规划的都香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六局承建的SG7标分为普诗、东河两个区段,标段全长11.41公里,主要包含隧道1座、特大桥2座、大桥8座、中桥5座、互通立交1处、涵洞27座以及路基土石方249
万立方米。
凉山腹地,呼和公司西昭高速项目部在河谷两岸的半山腰深扎驻地。驻地附近的北山山顶是彝寨村落,上山下山只有曲折的山道。“只有路通了,这里的生活才能好起来。”呼和公司西昭项目党支部副书记白瑞鹏如是说。
走进大山,成了建设者们要闯的第一道“关卡”。从踏勘开始,施工技术人员“全副武装”穿戴好防护用具,手持斧头镰刀,开始“人工开山”探路工作。在这里施工,技术人员不仅要带齐测量设备,还要携带长竹竿防止被蛇虫叮咬。“那时,沿途山体坡度大都在30至70度之间,陡峭起伏的地势让一些原本简单的工作实施起来困难百倍。”项目经理李辉回想起当年率队进山勘查全线时的情况,团队每天背着仪器爬山,蹲在山脚吃饭,用脚步丈量着土地。
驻地要建的好,更要确保安全。项目部在选址上不仅要避开塌方、落石、滑坡、危岩等地段,还要避让取土、弃土场地。参建者进行了多次踏勘,好不容易选址建造驻地,又因驻地处河谷地段,方圆四公里没有居民住户,
水、
电、网络这些基本配套都变得格外困难。大家兵分三路,分别和相关单位加强联系,通过多次沟通和不懈努力,终于让驻地建了起来。
一路挺进东河河谷,
建设者们
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他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深入一线进行地质勘探、环境评估、征地拆迁,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诗区段连接线路基施工
结合现场实际,项目部配齐配强策划管理团队,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者们秉承“开工必先、开工必优、开工必快”的理念加速推进工程建设。
65天,完成驻地建设及验收;
92天,完成第一座混凝土拌合站建设及验收;
123天,完成首件单位工程标准化开工作业面,实现了开局即决战,起步便冲刺的工作态势。
呼和公司围绕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四化要求”,紧盯施工生产目标,细化优化各施工环节,顺利完成了全线首个预制梁场建设、全线第一座提梁站建设、全线首片钢箱梁和预制梁架设、全线首座特大桥梁体架梁、全线第一中长隧道贯通等施工任务,跑出了中铁六局的“西昭速度”。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片区,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地表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在北山村3号大桥直径2.8米的桩基施工中,由于孔深平均超过40米,可在地表以下短短20米就遇到三个地质夹层,钻进过程中不断塌孔,施工一度陷入停滞。
▲东河梁场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详细收集钻进渣样,制作三维立体“地质柱状图”,在对接设计的同时探索不同岩层的护壁方案,凭借超长钢护筒直接“坐”入基岩、膨润土造浆和低标号素混凝土先灌后打等多种措施,并确定了气举反循环法清孔工艺,一举攻克了在九级地震断裂带钻进直径2.8米、孔深超40米桩基和清孔沉渣过厚的施工难题。
作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
峰子岩隧道
位于地震烈度Ⅸ度区,抗震设防要求极高,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洞内岩层极不稳定,隧道开挖中“岩变”现象时常发生,“岩石像子弹一样飞”,且其围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互层,软弱夹层发育,遇水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塌方。
隧道开挖过程中,项目部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相互印证等方式,将爆破改为机械开挖及掌子面进行初喷混凝土封闭等有效开挖途径,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实施加强支护、引排水处理等预防和控制措施,解决了洞口段
偏压、埋深浅、冲沟发育等难题,确保了峰子岩隧道如期贯通。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气势磅礴的西昭高速横亘于巍巍大凉山与东河河谷交汇之间呼之欲出。中铁六局的参建者们以工程机械作笔,沥青沙浆为墨,山峦大地为卷,用辛勤的汗水仍在认真镌绘着“大美西昭”的点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