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出自网络
云林的布袋戏馆收罗了200多尊戏偶,展出方式主要以戏目分类,精雕细琢的戏台、彩楼、戏偶场景跃然眼前。
戏偶的装束、兵器代表着角色的忠奸善恶,早期演出的鼓和唢呐能让我们想到早期的布袋戏操偶师为了谋生而走街串巷的情景。
图片出自网络
这些戏偶有来源于封神榜、西游记和三侠五义这些小说和民间评话的,也有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明星如史艳文、藏镜人。
但大陆粉丝能够如数家珍的,还是霹雳布袋戏的一些人气角色,如素还真、一页书、叶小钗。
其实,无论是金光还是霹雳,背后都是一个布袋戏世家——黄家。
图片出自网络
台湾云林布袋戏戏班「锦春园」班主黄马,在台湾日占期间,依旧让儿子黄海岱去私塾认真学习汉文化。
本身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传统文化的底子,让黄海岱有了改良布袋戏的想法。
当时的台湾,布袋戏中文戏占比重较高,黄海岱就另辟蹊径,选择从武戏入手。
图片出自网络
把《七侠五义》搬上戏台,增加武戏成分,凸显人物的侠骨豪情。
与其同时,黄海岱还将偶的尺寸放大,改进偶的制作工艺,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引领了布袋戏发展的潮流。
黄海岱也被称为布袋戏界的“通天教主”。不过,黄海岱的成就很快就被其子黄俊雄超越。
上世纪60年代,黄俊雄以其招牌名戏“史艳文”在台湾电视公司编演《云州大儒侠》,连演五百三十八集,轰动一时。
图片出自网络
戏中主角史艳文、怪老子、二齿成为全台妇孺皆知的人物。
观众能体察入微且关怀木偶人的健衰否泰,能看到为了凸显悲伤效果,人偶变瘦。
木偶人史艳文一时竟取代杨丽花在闽南语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杨丽花可以说是电视歌仔戏的创立者,是最早期的电视歌仔戏,当年的演出也是万人空巷。
图片出自网络
当时传出“史艳文打倒杨丽花”的笑谈,可见彼时布袋戏的兴盛。
此前,人们只记得某位操偶师的功夫好,经黄俊雄后,偶本身的知名度超过了操偶师。
史艳文的道德哲学或人生观简化为“忍”,可以理解为传统文人的忍辱负重。
也可以理解为遇到误解不辩驳,甚至对于恶人的步步紧逼依旧讲究礼数。
图片出自网络
总之,要光明正大达到目的,不仅要结果正义,程序也要正义。
这和台湾上世界60年代的价值观是吻合的,但却未必符合今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