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斯科特·麦夸尔 | 重构公共空间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10-09 08: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地理媒介

新传播技术的崛起,不仅带来人与地理的密切连接,也将地理、空间等因素带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为此,新近出版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专辟“地理媒介”板块,刊载著名媒介地理学者、墨尔本大学麦夸尔教授的三篇文章。 本期,我们推送该系列 第二篇文章、麦夸尔教授新书《地理媒介》中的节选《重构公共空间》一文摘要。



重构公共空间

(摘要)

斯科特·麦夸尔


本文选译自Scott McQuire, Geomedia:  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 Polity Press, 2016。潘霁翻译。


资本主义与技术的独特关联一直是其重要特质。这种关联并不仅仅指工业生产需要依赖新机器,各种机器最终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系统,更为紧要的是资本主义组织化、程式化的创新体系如何整合技术创新过程。技术理性或科学/技术在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或生物等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系统中制造出新的不稳定性。斯蒂格勒借鉴了西门东的观点,认为“工业技术客体”系统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类欲望的内部形态: 新的需求和欲望围绕各种工业技术客体形成,并逐步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形态。


数字网络技术将技术客体和技术系统与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领域融合起来。随着各种整合了媒体、通信、信息和计算技术的数字网络越发深入全面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时间节奏和空间实践中,各种原本未加利用的社会生活领域都被转变为“资源”,成为海德格尔所说“自然资源的常规存储”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形态。社会关系和权力的形式本身就开始发生重要 的变化:一方面,社会关系不再围绕着那些受传统空间感和地理接近性制约的过程,各种社会接触都取决于对大范围移动和不间断中介化的需求——这两者组合也促使社会实践从空间背景中脱域以及各种社会交换行为加速进行。作为这 个过程的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的运作也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权力越来越聚集到类似智慧城市、数字文档、搜索引擎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这样复杂的技术聚合系统中。


但是,仅仅了解技术主体新的形态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权力在当下的转型。居高临下的权力慢慢被通过“创新发明”运作的权力替代。数字技术崛起并通过地理媒介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已经催生了新的传播实践、新的集体性建构和新的共同性。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是“后霸权时代”实施新形态权力支配的重要领域。如今支配是非线性的和迭代的,需要通过传播和反馈的微观过程来实现。


我们需要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地理媒介产生的后果: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作为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技能被重新安排和调整。在此背景中,技术文化因素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社会性的感受。即便当面的相遇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体现了“脱域”。那么数字技术如何才能生产出斯蒂格勒描述的“启动”效果,帮助人们摆脱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呢? 正如我先前所说,尽管或者说是正因为数字技术对日常城市生活时空的殖民,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可能是解决当下困境的不二法门。当下的任务是重新想象当我们无法按传统将“野蛮人”视为纯粹的“外来者”时,如何在城市中栖息或怎样与他人建立关系。我在本书中强调地理媒介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交叉领域构成了人们重新想象传播,重新思考如何与人共处和在城市栖息的重要实践场景。


我早先还提出,在地理媒介蓬勃发展的背景中重新思考“传播”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对媒介的思考多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哲学强调的话题。在现代性中,将在场和缺席对立起来的理解(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线性时间观念)与媒介技术的重重矛盾紧密勾连。如今,地理媒介的技术发展趋向意味着“居于当下”的努力充满了竞争和征服各类资源、事件、场所和时间的欲望。这样的努力与多元化的世界格格不入。恰恰相反,社会时间完全被交换价值主导。在对当下的追逐中,人通过地理媒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实时连接,似乎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物理的限制。但实际上,这样的追逐越来越使人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这种原本被想象为发生在国家和企业间的竞争,如今正扩展到个人的心理领域,并在此过程中生产出新的生活节奏、新的主体性和新的焦虑情绪。


把我们自己从这种糟糕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并非易事。在本书开卷,我提出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对城市的权利不但会决定我们将会居住在怎样的城市,而且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结合此处的讨论,这个论断意味着寻求另类路径并非要秉着“直接即时”的名义来抵制媒介;而是要重构媒介的主导形态和发展趋势。若斯蒂格勒所言不虚,“技术”是人不可分割的构成,是人所以为人的可能性。那就需要把媒介理解为所有即时直接的社会关系中固有的内在构成元素。


通过此书,我想表明的是地理媒介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纽带在当下已经成为我们重新理解数字技术的关键场景。 重新理解数字技术要求我们将日常生活的中介化视为探索“在场性”形而上学所蕴含的各种悖论的“门径”。如此,我们或可认识并发展出新的交流实践: 新的社会偶遇形式,与他者新的关系,以及与千里之外或近在咫尺的他者和谐共处的方式。这些新的交流并不与原有的交流逻辑吻合。通过这些空间和交流实践,我们或可更好地认识在当面即时的关系中被中介化的多重时间性;更确实地理解高度差异化,以不同方式占领城市空间并迅速移动的城市居民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共同点。


作者简介:

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 墨尔本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本组文章发表于《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斯科特·麦夸尔.(2017) .重构公共空间. 中国传播学评 论(第七辑) , 22-28.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