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  ·  学辐射环评知识 ... ·  21 小时前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  ·  学辐射环评知识 ... ·  21 小时前  
新疆生态环境  ·  送法入企助发展,环保合规促提升 ·  昨天  
新疆生态环境  ·  送法入企助发展,环保合规促提升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都市圈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发布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10-18 17:47

正文


导 读

2024年,国家层面对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要求“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跨城通勤往来愈发密切,有必要深入研究通勤特征和规律,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和跨城通勤便利性的提高。


自2022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模型工作室已连续发布两版《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积累了连续的数据,形成了跨城市通勤数据采集、识别算法、多源校核等关键技术,创新构建了分级分类的都市圈通勤指标体系,成果已应用于区域重大规划编制与监测评估工作。2024年9月28日,新一版《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在“向新而生 培育发展新动能——2024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上正式发布。

//图 1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延续“互联网地图大数据为主、官方统计数据为辅”的数据来源,采用2023年9月至11月的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指标体系覆盖通勤人口、通勤距离、5公里通勤、轨道覆盖通勤人口等。研究范围在“1+8”城市基础上,将盐城、泰州、杭州、绍兴、宣城等5个城市统筹纳入,进一步拓展到长三角进行整体研究,不断丰富都市圈通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百度地图定位停留点识别策略在2022年底迭代升级, 2023 年职住分析的数据样本量较 2022 年有所减少。因此,通勤绝对量因数据基础条件变化,不作对比。《报告》还针对达到劳动年龄、3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口,结合已有百度和手机信令数据,初步探索了青年人口占比、通勤距离等特征。

01

上海大都市圈总体通勤特征

1. 长三角地区

2023年长三角地区通勤空间格局总体上仍呈现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主要中心城市为核心的“Z”字形廊道结构。上海与苏州、杭州与嘉兴、杭州与绍兴、无锡与苏州的通勤联系总量保持前4位,与去年保持一致。合肥与淮南、合肥与六安、徐州与宿迁的通勤联系排名有所上升,常州与镇江、苏州与嘉兴略有下降。


//表1 2022-2023年长三角城市间通勤联系排名及变化(前二十)


//图 2 2023年长三角城市通勤联系分布


2. 上海大都市圈

2023年上海大都市圈通勤人口的总平均通勤距离和内部平均通勤距离较2022年均有所上升,但是短距离通勤占比都有所增加,总5公里通勤占比、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分别从55%上升到57.3%,从55.4%上升到57.7%。从不同空间层次来看,基本也呈现短距离通勤比例增加的共同态势。大部分地区总平均通勤距离增加,值得持续关注。

// 图3 2023年上海大都市圈主要通勤指标变化

02

城市与区县通勤特征

1. 城市

2023年各城市内部通勤人口占工作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重均超过97%。上海的内部平均通勤距离最长,总5公里通勤占比和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最低,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最高。上海是流入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其次是苏州、无锡、嘉兴;苏州是流出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嘉兴和常州。

//图 4 2023年各城市通勤联系规模分布


//表 2 2023年各城市流入通勤人口与流出通勤人口的比值



2. 区县

2023年区县层面通勤联系方面,上海市区-上海郊区-昆山-苏州市区-无锡市区-江阴-常州市区的通勤联系较为密切,形成明显的通勤廊道。同时也存在宁波市区-慈溪-余姚、南通市区-如皋-如东、嘉兴市区-桐乡-海宁等次级通勤圈。


跨市的通勤联系主要发生在城市交界地区的相邻区县之间,而非市区与市区单元之间。通勤联系主要集中在区县内部,80%的区县单元内部通勤人口占就业岗位和工作人口的比例均超过90%。

//图 5 2023年跨区县单元通勤联系分布

03

多层次空间协同单元通勤特征

1. 协作示范区

2023年协作示范区通勤总体特征与2022年基本一致,内部通勤联系紧密程度的排名未发生变化。其中,嘉昆太协作示范区发展较为成熟,协同基础较好。内部区县间跨界通勤人数连续3年排名第一,且三地之间的通勤联系都很紧密。随着苏州地铁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线实现连通,嘉昆太协作示范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图 6 嘉昆太协作示范区通勤联系


2. 跨界城镇圈

相比2022年,2023年跨界城镇圈内跨街镇联系更加紧密。除东平-海永-启隆外,跨镇通勤人口占工作人口的比重全部上升,其中枫泾-新浜-嘉善-新埭最高,安亭-白鹤-花桥次之,且增速最快。安亭-白鹤-花桥的总通勤人口、流入、流出通勤人口在13个城镇圈中依然保持首位,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最高。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图7 东平-海永-启隆通勤联系、七都-震泽-桃源-南浔通勤联系、朱家角-金泽-黎里-西塘-姚庄通勤联系


04

重点地区通勤特征


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上海五个新城的总体通勤特征与2022年基本保持一致。


其中,一体化示范区内跨区县的街镇之间通勤现象并不显著,目前仍以青浦城区、吴江城区、嘉善城区和盛泽镇区4个通勤组团为主。


临港新片区的通勤特征与上年度基本一致,总5公里通勤占比为46.3%,提高了2.8个百分点。


虹桥商务区内部通勤比例最低,仍呈现被中心城吸引为主的特点。


五个新城中,奉贤新城内部通勤人口占总通勤人口、工作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均为最低,且降幅最大;南汇新城三个指标比例最高,大部分常住工作人口实现本地就业,但工作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平均通勤距离有所增长,值得关注。嘉定新城的跨市流动通勤进一步增加,跨市流入人口是流出人口的两倍以上。昆山市依然是上海五个新城跨市通勤人口的最大来源地和目的地,占五个新城总跨市流入通勤人口的47.5%、总跨市流出通勤人口的35.5%,后者相比2022年上升了 6.5 个百分点。

//图 8 2023年虹桥商务区流入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图 9 2023年虹桥商务区流出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表 3 2023年上海五个新城通勤人口构成

05

青年人口通勤特征

1. 长三角

基于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2023年长三角范围内,各城市通勤人口中青年人口比例约为35.3% ,其中,杭州市、合肥市、南京市均在40%以上。青年人口的跨城通勤距离更长,30公里以内的跨城通勤比例约69%,而非青年人口30公里以内的跨城通勤比例则达到74%。

// 图 10 长三角各区县通勤人口中的青年人口比例(按岗位所在地统计)分布


//表4 长三角青年人口和非青年人口的跨城通勤距离分布


2. 上海市

2023年,上海市内青年通勤人口比例约为37%,青年平均通勤距离约10.5公里,相较全市平均通勤距离(约10公里)略长。跨城通勤方面,流入青年人口比例约为41.8%,明显高于流出青年人口比例(约为28%)。流入青年人口平均通勤距离略高于全部流入通勤人口平均值,流出青年人口平均通勤则略低于全部流出通勤人口平均值。

//图11 上海市流出青年通勤人口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图12 流入上海市青年通勤人口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相关说明:百度地图停留点识别策略于2022年底进行迭代升级,增加了停留范围大小等判定策略,一定程度提升了停留点判断的数据质量,同时设备的停留点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由于设备居住地和工作地是基于多个月的定位停留点进行空间聚类,能用于挖掘居住和工作地的基础数据总量也同步下降。2023年职住分析的数据样本量较2022年有所减少,但通勤量相对关系无明显变化。本报告中开展了2023年与之前年度的部分相对指标的对比,通勤绝对量因数据基础条件变化,不作对比。所有研究数据均经过脱敏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以上 为《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的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下载报告。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疆生态环境  ·  送法入企助发展,环保合规促提升
昨天
新疆生态环境  ·  送法入企助发展,环保合规促提升
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