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新型家庭关系”正在蔓延: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心理学 教育  · 2025-01-17 06: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关于儿童抑郁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父母应该如何应对的探讨。文章提到青少年抑郁的严重性,分析了儿童精神科爆满的原因,医生对此的解释以及缓解和减轻抑郁的方法。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孩子的情感父母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青少年抑郁的严重性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数据,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每5个中国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患上抑郁症。

关键观点2: 儿童精神科爆满的原因

因为儿童抑郁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儿童精神科号源紧张,许多家长为了挂号不惜长时间等待。

关键观点3: 医生对抑郁问题的解释

医生认为,现代孩子面临的外界环境与以前不同,情绪没有出口,积攒在心里,容易引发抑郁。同时,现代孩子的社交空间被剥夺,也加重了青少年抑郁的概率。

关键观点4: 缓解和减轻抑郁的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成为孩子的情感父母。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治愈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关键观点5: 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通过主动关心孩子、看见孩子,多鼓励夸奖孩子等方式,建立幸福的原生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持。


正文

文 | 苏善书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冰凌朗读音频

结尾曲:刘小天 - 南京下的雨


前段时间, “儿童精神科爆满” 上了热搜。



话题下,有位育儿博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女儿钢琴考级时,博主妈妈发现女儿怎么也记不住琴谱,当时她怀疑女儿可能注意力有缺陷。


就想着带女儿去医院检查一下,便给女儿挂了个精神科。


不挂不知道,一挂吓一跳。


她怎么也想不到,儿童精神科的号这么难排,从2月份开始,一直到3月9号才排上。


去医院之后,当天的情况更是让她感触颇深:


儿童精神科的孩子多得超乎想象。


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子,如今却个个被抑郁笼罩着。


家长们的表现也令人匪夷所思:


要么站在旁边,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平板了事;


要么冲着孩子抱怨,抱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太行;


要么干脆数落孩子不听话,让自己一直陪着看病。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单一地区的个例,那你就错了。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数据:


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国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患上抑郁症。


发病孩子除了情绪不佳,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


比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到了多次送医院急救的地步。


再比如:头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做各种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发病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


上学前一天,或者考试前一天。


每当这种时候,家长多是觉得:


“查了没问题,他一定是装的。”


而当医生告诉家长“孩子身体没问题,可能是心理原因”时,家长又会连忙摆手,甚至反过来责怪孩子:


“其他孩子不也是这样吗,怎么就你有问题,就你不能上学?”


这样的不理解,往往会让孩子的病情雪上加霜。


进而更可怕的情况发生了:


当孩子正在泥淖里痛苦不堪时,父母对此却一无所知。



01
现在条件这么好
孩子为什么会生病

大多数父母想不通的是:


以前的孩子条件那么艰苦,都没有听说谁得抑郁症;


现在的小孩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内心却这么脆弱。


医生对此的解释是:


“不能这样对比,每一代人面临的外界环境是不一样的。


以前的孩子不高兴了,可以跟小伙伴去大自然疯跑几圈,回来什么都忘了;


现在的孩子不高兴了,一没有朋友倾诉,二课业繁重,三还要上补习班。


当情绪没有出口,积攒在心里,时间久了,‘积郁成病’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热搜话题 “现在的孩子,只能厕所社交”。


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十分钟带来的安全隐患,干脆取消了课间十分钟。


通通留给了写作业和上厕所。


为了能从连续的课堂时间中抽身,获得短暂的放风时间,也为了能与同学有交流的机会,不少孩子不得不跑到厕所交朋友。


原本课业就十分繁重,现在社交的空间又被剥夺。


不知不觉间,加重了青少年抑郁的概率。


其实,缓解和减轻抑郁的解药之一,很有可能就是:


同学之间的一句“出来玩吗,走啊”。


父母也许会觉得:


“老师不让出去打闹,就不要出去呗,多大点事至于嘛。”


但是,孩子跟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往往大人觉得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就是能把内心压塌的大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十二岁的暑假,表姐在卡罗尔家里过暑假。


等到假期结束,表姐要离开时,卡罗尔十分不舍:“表姐要走了,我又要独自一人了。”


妈妈不以为意地说:“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


卡罗尔却说:“我很孤独。”


妈妈仍旧没有把卡罗尔的情绪当回事:“你会好起来的。”


这句话对卡罗尔没有什么效果,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妈妈见此却觉得卡罗尔无理取闹:“你都已经十二岁了,还这么爱哭。”


卡罗尔狠狠瞪了妈妈,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并重重摔上了门。


妈妈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儿子却反应夸张,但她忘了:


孩子的世界很小,所有的小事都很大。


身为父母,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评判孩子的感受,成年人和小孩的承受力不同,感受也一样天差地别。



02
很多父母只是“衣食父母”
不是“情感父母”

至今还有不少家长认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