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人事战略规划.doc ·  昨天  
HR圈内招聘网  ·  2025人社部能建中心《HRBP证书》团报 ·  昨天  
中国药闻  ·  多举措释放都市圈红利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苏宁再断三腕,张近东还能杀回来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秩序、创新、速度不可能三角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9-06-20 18:53

正文

1

在讨论人生历程时,可以引入一个公设:达到一个成绩的时间是恒定的;或者,达成一个成绩的努力,是恒定的。我将之称为时间守恒定律或奋斗守恒定律(参见:《打破自我的标签》)。

用于个人,它的衍生命题是很清楚的,个人达到一个成绩的时间,是恒定的。

具体的领域引用具体的经验规则,于是,我们得到:在技能型的专业领域,如音乐、体育、写作等,达到高手的水平,都需要10000个小时。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音乐天才通常需要10年。后来被称为十年规则。

10000个小时当然会引起争议,为什么不是1000个小时?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Peak中也说了,不是一定要10000个小时,可以是别的时间。我觉得学好英文阅读,需要500个小时。不多。但此前掌握1万英文单词,需要500小时。也不多。咳咳。

用于家族,它的衍生命题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比如,由底层公设可以直接推导出,一个家族达到高于平均的生活水平的时间,是恒定的。一个人感受的是当前的家庭生活水平,他认为自己也努力了,但似乎并没有达到别人那样的生活水平。依照这个命题,就得将个人的努力视角放大,只要存在积累机制,那么,家族长辈的努力也要放入考虑范围,从两三代人的努力角度来考虑,则努力的时间是恒定的。该命题的展开命题,有时可能会显得刺痛。这里不说了。

用于公司,这个命题可能依然适用。有句名言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大公司的成长历程,很难短平快。我们说,一个命题中如果没有经验性的、可观察的、可量度的、或可操作的内容,那它就是无力的。好了,我给出这个时间:一个伟大的公司,总要20年。

用于经济体,估计还是适用。看到日本、德国、韩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例子,很容易想到一个经验命题:要成为发达工业经济体,总要40年。这些经济体都是后发经济体。

英国当年首发第一次工业革命(1750-1850)、美国当年首发第二次工业革命(1880-1970),都经历了更长时间。现在,这些工业革命被分解为两个康波,一个康波一般认为是50-60年,一轮工业革命由2轮康波组成。于是,我们又得到一个命题:要完成一次康波(即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总要60年。

这两个命题不要混淆:先发一个技术长波,60年;后发完成工业化,40年。一轮技术长波,因为可以开放学习,所以,10年可能就够了。工业化经济体的标准通常参照两次工业革命结束时的形态,一个经济体从农业经济起步,要学习四轮技术革命,才会完成第一次第二次一共两次工业革命(一次工业革命=两轮康波技术革命),一轮技术革命10年,四轮就是就是40年。如果写完工业化以后,自己还要创新一轮新的产业革命,那还是要60年。

时间是不能省的,没有哪个很特殊,大自然对每个经济体都很公平。在追赶期间,可以很快,10年一轮,GDP来个10%复合增长;进入了无人区,估计就是50-60年一轮,GDP年复合增长率2-3%就了不得了。要知道,在农业产业成熟的上千年里,农业经济体从长期来看基本上是零复合增长的。

这些命题都有非常明确的时间数量。我们不推导单纯概念组成的命题。纯概念规律好比软预算约束甚至无约束的命题,讲讲很过瘾,但是,用起来,很不称手。要有用,还得是有硬预算约束的命题。

以上说了,时间恒定的公设、若干具体时间的衍生经验命题。

2

既然时间是恒定的、努力是恒定的,那么,没有谁是可以一直胜出的,赶超都有结束的一天,创新都有缓慢尝试的阶段。没有哪一步是可以省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快,那只是因为你在学习别人已经完成的东西,是别人前面的努力帮你节省了时间。中学生、大学生,学习速度很快,知识增长很快,可能都是倍数的增长。但是,到了博士生阶段,就会放慢了,到了自己做研究的阶段,估计会更慢一些,三年一个新观点,是不是已经属于行业前列了?

怎么对学习或创新或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一个统一的客观评估呢?

我想到了一个不可能三角:秩序、创新与速度三者不可能同时兼得。

一般人们会说,秩序与创新这两者不可能兼得,必须折中(trade-off)。譬如,创新的阶段,就不可能太讲秩序,如果管得太死,那就没法有什么变化,但创新来自有利变异的累积,又需要很多变化,以供市场选择。再如,秩序的阶段,也不能太讲创新,如果只是学习别人已有的东西,创新的要求不高,那么,秩序严格一些,就有了很好的理由。先学会这些再说,不要左顾右盼。以上两点,是我们熟悉的。

为什么要加上速度这个维度呢?因为有人可能觉得,自己学习的阶段,只要专心,心无旁骛、齐心协力,就可以学得很快,那么,似乎到了创新阶段,也只要专心,就可以很快。但很明显,不是这样。

学习阶段,秩序、速度可以兼得,但创新少。如果在学习阶段,既要速度,还同时要创新,那很可能就是有点乱,秩序就不可得。如果在学习阶段,又要讲秩序,认真学别人的,又要同时要求创新,那速度很快就会慢下来;一心无法二用。

自己创造的阶段,创新、速度可以兼得,但秩序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另一方面,如果既要秩序、又要创新,则速度可能就不会很快,更确切的说,不是速度不够快的问题,而是速度比可比对象还要慢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创造的阶段,秩序、创新、速度,三者不可兼得。

秩序、创新、速度,每个维度有2种情况,三个维度合在一起,就有2^3 = 8种情况。我们可以穷举。我猜测,使用三维的特定组合,可以判断,处在什么样的学习或什么样的创造状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