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人不爱老婆,会有的9个迹象 ·  3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400年历史的“庙会之首”,今天什么样? ... ·  4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1900年想在唐人街探案,得先知道这份本地指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女生的校园?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 2024-06-15 15:42

正文

今天,“智谷趋势”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调研:《大学校园,正在被女生全面“攻占”》——数据表明,多年前高等教育阶段“男多女少”的格局,已经悄悄出现了“惊天大逆转”——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468万,其中,女性占了295万,男性只有173万。这意味着,每100位女生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对应的只有58名男生。比例逼近惊人的2:1。然而,这一年龄的男女比例,在出生时明明是“男多女少”,男女性别比高达121.18……那么多的男孩都去哪了?

而通过比较该年龄段生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专、本科的性别比,清晰的发现,数量上赢在起跑线的男生,却在一路的筛选、分流中被淘汰,最终败在了终点。而女生们则从开局的劣势一路逆转,在中考、高考的重要关头反败为胜,最终以超过一倍的优势占据大学校园,这的确是事实。

这事实与“女生一上高中就不行了”、“女生不擅长理科”等习惯认知大相径庭,而且并非一年的偶然,而是过去二十年来稳定的趋势。在之前人们形成认知的那些年里,男生在高考中的确占据明显优势,然而从新世纪之后,开始逐年反转。到2010年,本科女生的招生人数正式超越男生,而后面的十几年是越甩越远。在公众的肉眼感知里,也的确如此,高中里女生越来越多,大学里也是女生越来越多。

对于一部分性别主义者来说,这是值得狂欢的一幕,但却会做出恶意的解读,譬如“男人就是不行”之类,大量极端言辞已经导致微博控评。

正如从前认为“女生不行”是偏见,“男生不行”同样也是错误的。科学早就证明,在智力方面男女是基本相当的。当然,男性的离散度略高一些,导致在顶尖人才和智力偏低的两端数量更多一点,而女性的智力分布相对均衡,在中部更为集中。然而,这一差异并不足以构成如此巨大的本科性别偏差。

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不一定全面,也欢迎讨论,但建议不要带上性别的偏见,一切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

第一个因素:统计人群的变迁。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每年本科招生人数在40万左右,仅为2022年的1/10。这意味着,从总体数量构成来说,当初的大学本科主要是头部学霸的游戏,而今天的本科是中等生的舞台,目标人群已经不同了。我们知道,研究表明,男性智商离散度更大,也就是说会拥有更多的学霸和更多的学渣。所以在头部人群中,肯定是男性占优势的。然而如果标本数量扩大到中等群体,优势就会反转,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女生数量更多。迄今为止,虽然本科群体女生是男生的2倍,但在清华、上交、浙大等头部理工科院校中,男女生比例依然在2:1以上,乃至北大、复旦、南大等文科较多的头部综合性大学,女生依然明显少于男生。这个数据应该是对上述原因的支持。当然,女性的数量优势主要就体现在中等生源扎堆的普通本科院校中了。

第二个因素:男女发育的差异和分流关口的前移。在上世纪,上大学主要是高考一锤定音。如果中考不理想,只要你愿意念高中,哪怕进入县中,依然有考大学的机会。那时候没有课外班,没有学而思,基本凭自己,所以散落的学霸哪里都有,生源和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很多县中年年出清北。所以,很多孩子真的可以静待花开,哪怕初中玩心重,到高二高三懂事了,奋起直追依然有机会。

但今天,可能就没机会了。随着课外班、学区房的兴起和教育资源的集中,所有优质的生源和师资等各种资源都集中到了极少数头部重点高中。渐渐地,县中再也难出清北。要想考上比较理想的大学,必须在中考时考入重点高中,一般高中已经沦为陪跑,主要为民办学院和专科输送生源。

而在初中和小学阶段,男女发育早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女生早发育这一两年,就意味着早懂事一两年,这在读书应试极度依靠自律和刷题的初中阶段是决定性的,很多男生在懵懵懂懂中就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

在学霸间的比拼,智力大于努力,而在中等生之间的比拼,努力大于智力。也就是说,以本科群体为统计对象,主要拼的是懂事,而不是智力。叠加分流窗口的前移,懂事早与晚,大相径庭。

当然,除客观原因之外,早年间女生在高考中的劣势确实跟重男轻女有关系,也形成了一定的偏见。而今天,或者自从新世纪之后,影响女生的现实和认知障碍逐步消除,女生可以释放出全部的实力。但合理的趋势,应该是男女平分秋色,让每一个具备相应天赋和努力的同学拥有同样的机会,而不是把过去的不正常倒过来形成新的畸形。

由于智力分布和发育早晚等天然差异,我们无需过度在意,接受即可。但近年来过度前移的教育分流所造成的差异放大,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造成大学性别比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其畸形后果之一。而其更大的伤害,在于对社会公正的影响,和对孩子童年的阴影。比性别比更触目惊心的,是县中再无清北,它影响到每一个农村孩子,不论男女。还有飙涨的学区房、疯狂的课外班、海淀妈妈的内卷等等,都在极速拉大教育的阶层差距。上世纪清北985的高校中,起码有一半的农村子弟,今天你再去看看,还有几个?如果说男女性别比翻转成了2:1,可能城乡阶层比扩大到了5:1、10:1,这才是真正触目惊心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