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商的世界地图:甲骨文上出现了多少个方国? ·  5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刊讯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1900年想在唐人街探案,得先知道这份本地指南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01 11:1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社会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华人社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背景

华人抵达美国加州后,逐渐形成唐人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唐人街成为旧金山的重要社区。

关键观点2: 旧金山唐人街的生活方式

唐人街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人们主要讲普通话、粤语、客家话,也保留了华人的文化习惯。街道上有各种商店、餐馆、药店等,还有用中国风格装饰的会馆和其他华人组织的办公楼。

关键观点3: 唐人街的社会运行规则

唐人街的社会秩序和潜规则体现了华人社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里以方言、血缘、行业、同乡为依凭,缔结成多种互助组织。会馆是华人乡里互助的团体,具有多种功能,如维持内部秩序、排难解纷等。


正文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钟

自上一部《唐人街探案3》于2021年春节上映以来,时间已然匆匆过去了四个春秋。我们没有等来王宝强饰演的“唐仁”和“刘昊然”饰演的“秦风”与肖央饰演“Q”的终极对决,却迎来了一部发生在125年前旧金山的“前传”:《唐人街探案1900》。


那么,1900年的唐人街是什么样呢?

淘金之城

旧金山唐人街的形成和发展

在今天的很多美国学者眼中,讨论华人何时抵达美国西海岸,似乎早已超出了历史的范畴。毕竟,按照美国历史学大师休伯特·豪·班克罗夫特(Hubert Howe Bancroft)早年的研究,华人可能早在1571年便跟随着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过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地区。而一些美国学者更认为中国明代航海家早在欧洲人之前便已然发现了美洲。


上述这些观点听起来固然有趣,但却终究改变了近代美洲为西方所主导的历史叙事。而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相关记录,第一个入境美国的华人出现在1820年,而在此后的20年间,这一数字增长颇为缓慢。在美国移民局的统计列表中,1820年至1848年之间大约有40名华人陆续乘船抵达美国。不过,这个局面很快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1848年,一名木匠在建造锯木厂时,从驱动水车的溪流中发现了黄金。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淘金潮”迅速在加利福尼亚州展开。为了加快西海岸地区的开发,美国政府也有意推波助澜。借着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又称《望厦条约》),美国商贾在中国香港和广州的墙壁上、树木上,到处张贴着色彩炫目、印着中国文字的广告,大肆宣扬着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山”的消息。


而美国的航运公司也趁势加开从广东各个口岸开赴加利福尼亚州的班轮,且通过在当地发展代理人的方式大肆揽客。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奔赴美国淘金的华人并不是被诱拐或掳走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通过典卖房产、家族借贷的方式凑齐了路费。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统计,1849年2月,加州的华人男性仅为54人,到了1850年1月,这个数字便增加到787名,到了1852年5月,加州的华人迅速增长到11787名。而一批批的华人移民纷至沓来,不仅改变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人口比例,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文化生态,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旧金山”这座城市的名字变迁。



很多华人都愿意将那座令人向往的城市称为“金山”,不过随着1851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也发现了金矿,华人们便将墨尔本称作“新金山”,而将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尽管这一称谓起初只是民间的约定俗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旧金山”逐渐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旧金山市政府使用的中文译名之一。


“旧金山”的华人之所以能够为这座城市命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其做出的巨大贡献。毕竟,很多华人抵达加利福尼亚州后并不依靠淘金谋生,而是成了这座城市的建设者。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华人在矿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借助州政府的撑腰,白人矿工往往抢占条件较好的矿区,而将中国矿工赶到已经被白人矿工洗劫过两三遍的难采矿区。同时,华人矿工还要背上沉重的赋税包袱,而白人矿工是免税的。这导致很多华人只得放弃采矿,改行他业。而其中建筑业便是早期华人在旧金山的重要谋生手段之一。


美国学者詹姆斯·奥马拉在其1884年出版的《早期的华人移民》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中国人很有顺应环境的本事。显示他们才能的最突出的纪念物,莫过于一对宏大而漂亮的石砌建筑,它们处于同一屋顶之下,都是三层,坐落在旧金山主要商业大道蒙哥马利街上,用来开设银行或快运公司。这是按美国建筑风格设计的花岗石石砌大厦,每块石头都是在大洋彼岸的广东省凿成、配套,并在不用灰浆黏合的情况下试砌合格,然后拆散装船,运到大洋彼岸,工匠随船而来。这项工程于1852年竣工,完全符合预订合同的绅士们的要求。”


在为美国人建造高楼大厦的同时,华人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中国特色的建筑。1849年,当时来到这里的华人在萨克拉门托街(Sacramento)用帐篷搭起简易房舍,后来又从广州运来木材,制成房梁和木架子搭成的房舍,形成唐人街的雏形。



华人建造房屋的速度同样令美国惊叹,一位记者这样写道:


“当地木材匮乏,价格高昂,每1000(立方)英尺售价达到四五百美元,它促使有胆略的中国人在中国加工木材和轻便框架运到这里,供建造中国式房屋之用;这种建筑结构几天内就可建成,把整块拼好的大木板竖立起来,木板之间留下的空隙用木条覆盖,屋顶也以类似办法安装上去。这种房屋比较便宜,比帐篷强得多。许多这样的建筑材料都由中国人自己买去建房,其中有些人使用的木工工具奇异而笨拙。有些人建房是为了开设店铺,店主们经营中国货物,诸如丝绸、围巾以及美国城市和美国人过去从未见过的稀奇古怪的商品。那时,这帮‘生意人’生意兴隆,获利甚多。顾客们是数以千计的幸运的美国矿工和机械师,他们每日有一盎司的报酬,花起钱来满不在乎,随意选购昂贵、新奇的玩意儿作为礼品,通过亚当斯公司寄快件,或委托发了财回家的朋友们,送给在家的亲属或心上人。”


1852年,旧金山华人人口的增长令萨克拉门托街容纳不下,于是逐渐扩充到都板街(Grand St.,后改名为格兰特大街Grant Avenue)和朴次茅斯广场北面的几个街区,形成了一个略具规模的华人经商和居住地区,时人称为“小广州”(Little Canton)或“小中国”(Little China)。而到1853年,当地报纸便以“唐人街”来称呼这个华人社区。


“不西洋”的生活方式

旧金山唐人街的日常生活

旧金山唐人街的生活方式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在这里,人们主要讲着普通话、粤语、客家话,也保留着华人的文化习惯。1852年,旧金山唐人街建立了第一家粤剧院,1854年更出现了第一家华人报社。


又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19世纪70年代,旧金山的唐人街已是人烟稠密,百业兴旺。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到1877年,其长度已达7个街区,宽度也占了3个街区,至此,旧金山唐人街的区域才算基本定型。次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十年之后,唐人街正式开设电话局,并且出现了用中文印刷的电话簿和中文电话员。



旧金山唐人街集中了大量华人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和其他有关设施,是一个十分中国化的地区,处处显露着中华文化的风格。在唐人街上,有摆满中国货品的各种商店,有专售中国工艺品和珠宝金饰的古玩店,有供应包括北京菜、上海菜、广东菜和四川菜多种风味菜肴的上等中餐馆,有出售各种中药的中药店,以及用中医的传统方法给人治病的诊所。


马路上的路牌、店招、广告都是中英文对照。街上还坐落着用中国风格装饰的会馆和其他华人组织的办公楼,雕梁画栋,飞檐起脊,古色古香。其中著名的旧金山中华会馆题有一副楹联:


“客地谈心,风月多情堪赏览;异乡聚首,琴樽可乐且追寻”


让人倍感亲切。



当时,整个唐人街的支柱产业是洗衣和熨烫。有趣的是,华人从何时开始涉足这个行业,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可靠的文字记录。唯有一则颇为传奇的商业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在华人抵达之前,旧金山是没有洗衣店的,以至于早期白人拓荒者不得不用快船将他们的脏衣物运到夏威夷群岛去洗,取回来得花两个月的时间;否则,他们就只好请墨西哥姑娘们用湖水洗他们的衣服,但是这种服务既不方便又很昂贵。


1851年春,有位名叫李华(音译)的中国人,在杜邦-华盛顿街的住所门前贴出“洗衣和熨烫”的字样,第一家华人洗衣店就这样建立了。由于价格公道且服务周全,华人很快就垄断了这个行业。1870年,在旧金山的2069名洗衣工人中,华人竟多至1333名。



除了洗衣业外,华人的小吃店也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口味征服了旧金山当地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客群。根据当时的老饕回忆:


“中国小吃店往往顾客盈门,你花20美元就可买到21张餐券,每张餐券可吃一顿早餐、午餐和晚餐;吃一顿丰盛的饭菜也只需花一个半美元。来到这里的顾客都在吃些什么,一般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般顾客更多看重饭菜的分量,而不是质量;不论你要的是什么菜,那些什么外国话也不懂的华人服务员总能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佳肴,使顾客的食欲得到满足。对于吃包饭的顾客,价格更加优惠:一星期只收16美元,而不是按每顿饭一个半美元计算。在别的饭店包这种饭,收费会高达20到30美元。”


洗衣业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兴盛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被自动洗衣机所淘汰。但餐馆业则以多样化的风味继续发展,至今仍是华人营生的主要出路。有趣的是,唐人街的菜肴也逐渐从传统的中餐转向了适合美国人口味,以炒面、芙蓉蛋、甜酸肉为主的美式中餐。


其中最受美国顾客欢迎的是以鸡肉为主料,佐以水发海参、油发鱼肚、水发鱿鱼等辅料烹制而成的“李鸿章杂烩”和以鸡腿为主要原料,搭配干红辣椒、鸡蛋等辅料先炸后炒制作而成的“左宗棠鸡”。


模糊的秩序与潜规则

唐人街的运行规则

唐人街的社会秩序和潜规则体现了华人社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里以方言、血缘、行业、同乡为依凭,缔结成多种互助组织。唐人街的故事多多,演述了诸多传奇,见证了地理变迁、人世更迭,记录了美国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同时经济起伏的过程。


唐人街是因华人聚居而成,便也有了华人乡里互助的会馆。值得一提的是,会馆并非海外华侨独创,而是源自中国明清两代,各地商贾学子为方便异地经商、求学所组建的民间互助团体,这些团体以祖籍乡县为纽带,成员们在异地谋生打拼时,一方面举目无亲,另一方面又面临言语隔阂,于是结成社团,联络乡亲、传递信息,进而兼顾其他排解纠纷事务,旨在少些孤单,多点安全。



会馆的负责人,后来通称侨领,对外充当代表和抵御外侮,对内维持内部秩序,排难解纷,也提供一些慈善性服务,譬如为去世的人设坟场,安排拜祭亡魂扫墓,甚至将一些人的遗骨送回故乡安葬,又或者资助贫老邑侨还乡与家人团聚等。


此外,会馆还有管束成员的功能。当他们初来乍到时,会馆有人在码头上接应,先把他们带往会馆投宿登记,然后送往该区工作。当他们决定还乡时,亦要先向会馆报到。并由会馆查核该人是否尚有欠款。譬如他是否经会馆贷款来美,又或是否缴纳成员所有费用,这些必须全部还清,才由会馆发出港证,为其代购船票,才可取道回航,顺利离开美国。


会馆一旦多了,也如个人一样,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现象。或是成员中有因意见不合而自行退会者,另创新社,甚至从此分庭抗礼。由于后来会馆越来越多,就催生了一个整体性联合组织,于1901年命名为中华会馆。香港漫画《中华英雄》所描绘的故事便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唐人街探案1900》中讲述的故事也有中华会馆的影子。



1906年的大地震及其引起的大火,使旧金山华埠遭到空前的浩劫,变成一片焦土。劫难之后,华人即在焦土和废墟上重建家园,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旧金山唐人街又有新的发展,华人团体纷纷筹建新的会所,中国风的楼房相继出现。


旧金山唐人街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见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侨胞们奔走相告。旧金山华工合作会不畏阻碍,联袂各团体于当年10月9日,在位于旧金山华埠士德顿街1044号的美洲同源会,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由旧金山中华总商会组织的农历新年大巡游也会在每年引起轰动,当地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观赏这场全美最大的新春庆祝巡游活动了解中国的民风、民情、民俗。旧金山唐人街也由此成为美国人了解东方大国的一个窗口。


参考资料:

1、《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作者: 吴景超,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2、《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五卷)》:作者: 武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3、《美国华侨华人寻梦今昔概说:1840-2015》:作者: 陈天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赵恺
‍‍‍
‍‍‍‍‍‍
‍‍‍
‍‍‍‍‍‍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吴倩雨(实习)
校对 | 古月 ‍‍‍‍‍‍‍‍‍‍‍‍‍‍‍‍戈雨  彦文




国历好物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