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B姬
为游戏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灯火可亲,团圆有时 ·  23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灯映春宵,团圆正好丨川大与你共赴锦绣前程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灯映春宵,团圆正好丨川大与你共赴锦绣前程 ·  昨天  
浙江大学  ·  浙大病理AI助手,3秒锁定癌症病灶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浙大入选又一国家级中心!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变淡?我们何去何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B姬

不要只把热度滔天的《米塔》,当成一个卖色相的游戏

BB姬  · 公众号  ·  · 2024-12-30 22:10

正文


怪物马戏团 | 文


01

《米塔》



在年底才发售的黑马游戏《米塔》,就像圣诞老人一样意外降临了,把最好的礼物带给了独立游戏粉。唯一的问题是,她错把Santa写成了Satan,而且绕过了平安夜的军火管制。



《米塔》是今年最好的独立游戏之一,二创和讨论占领了各种社交媒体。 这段时间,你可能会经常刷到这个红衣蓝发的少女,配上赛博女鬼的标签,她来自一个恐怖游戏和恋爱游戏交融的作品。


现在,已经有太多介绍这游戏的文章了,所以今天我们聊点别的东西。不过还是得先介绍下《米塔》本身:为什么这游戏会突然爆火?



‍‍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做得太好了,对于一款50块钱的游戏来说,它让我感觉是我在赚它的钱。



实际上,游戏4到6小时就能通关,要全收集,会再多个几小时。所以它不庞大,但剧本紧凑,环环相扣,且伏笔颇多。


现在很多人把《米塔》和《心跳文学部》《你和她和她的恋爱》相比,因为三部游戏都有打破现实和游戏边界的设定,且都有个有点病娇的女主,游戏也都融合了恋爱和惊悚元素。



但实际上,它们的故事差别很大。《心跳文学部》说的是,一个Galgame中的NPC莫妮卡觉醒了,她穿透第四面墙向玩家示爱,并把自己的游戏毁灭,只留下一个与玩家共处的房间。



只留下一个房间,以及几千个维持莫妮卡生命的MOD、几十万条莫妮卡的狗,以及几百万个随时准备高喊莫妮卡圣名的信徒,在任何一个句子中突然出现并开始咏唱她的福音,让世人知道电子游戏的诞生就是为了这一杰作的出现……


在《心跳文学部》中,莫妮卡有很多打破第四面墙的行为,她会在你电脑里留下文档,修改自己的游戏文件,并读取你的用户名,所以它是个标准的元游戏;《你和她和她的恋爱》也类似。



而《米塔》不一样,它几乎不会真正打破第四面墙,所有的剧本,都是发生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的。


注:涉及部分场景剧透和开局剧情介绍。


《米塔》的故事是:一天,你控制的程序员主角被拉入了一个游戏世界,见到了自己一直在玩的游戏的女主“米塔”。他想找到逃离游戏世界的方式,米塔则想让他和自己永远在一起。



很快,故事就开始急转直下,因为这米塔似乎是个疯子,只想把你囚禁。而在另一个善良米塔的帮助下,主角开始逃离疯狂米塔的追杀,并被拽入了这个游戏世界的更深层。



原来,这里有无数个宇宙,每个宇宙里都有个米塔,她们版本不同,性格和装扮亦不同。 这个游戏,就如同《爱丽丝漫游仙境》里兔子洞,跳下去,你就会进入光怪陆离的异域。



而游戏主线,就是你控制主角,穿越不同版本的米塔宇宙,试图进入一切的核心,重启疯狂米塔,同时一路躲避疯狂米塔的追杀。



游戏之所以这么火,有两个原因:一是游戏本身很炫酷(对独立游戏来说),二是米塔们太有魅力。


《米塔》是两个制作人耗费3年手搓出来的,他们给这游戏灌注了海量心血。游戏过程中,你会看到各种风格的米塔,而她们的动作都是两人一点点反复调控的成果,细腻复杂而真实,个性鲜明、活灵活现。



游戏中,米塔的动作就像一个真人在你面前演电影,真实感别说在独立游戏中很突出了,甚至能爆杀一些AAA游戏的重要NPC(就是你,《星空》)。



然后,各种米塔的动作细节拉满。比如一个米塔因为戴着帽子和手套,所以叫“帽子米塔”,她会用很萌的神情一路紧紧跟随你,当你用鼠标摇头或点头,她也会跟着你学,而当她弹吉他时,你会发现指法和演奏是对上的。



而“宅米塔”米拉,则戴着眼镜,抱着手和你保持距离,如果你离太近,她就会慌张抱怨。宅米塔和帽子米塔的举止风格截然不同,而且宅米塔明显比帽子米塔要话痨得多。



当你挂机时,主角会掏出一个确实能玩的小游戏机。可你在宅米塔面前这么做时,她会生气地一把抢走游戏机(它就真被抢走了),因为她认为你没有尊重她。


如此多的米塔,细节和互动性如此出色,还几乎每个都对你以自己的方式抱有好感,就连疯狂米塔,对你也有种病态的占有欲。 难怪大量玩家都在短时间里被这游戏征服,人们把米塔当成赛博女友,被赛博女鬼魅惑到不再繁衍,恐怕也是人类灭亡的最棒方式。



不要试图打破这种幻想,因为上一个试图这么做的人,是他。



而他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



除了米塔外,游戏本身也很精致。 首先别看你一开始看到的,只有米塔家的四个房间,在这个游戏世界深处,还藏着各种梦幻般的景象:


例如无限循环的走廊,每次循环,都崩坏一点;



或是池核游戏里,那种诡异而宁静,充满未知敌意的大水池;



浓雾中,高耸入云的神秘设施,像是《半衰期》里暗藏机密的废弃研究所;



违反空间规则的迷宫,仿佛穿越到了埃舍尔的画作……



米塔的四个房间,也会在不同宇宙中变幻。你会看到许多奇景:BUG入侵现实、坏掉的代码溢出,仿佛亚空间的裂缝。



游戏的玩法也非常多变,短短数小时里,你首先能玩各种小游戏,从横版格斗、赛车、复古FPS到音游……其中一些还是和米塔玩的。



其次,游戏本身的玩法也不少。 疯狂米塔会逼你来上一段神庙逃亡;在鉴别好坏米塔时,你会接触到一个类似鉴别伪人的小游戏;那些坏掉的米塔,则会和你来一段恐怖的一二三木头人,一旦你让她们离开视线,她们就会朝你一拥而上。



在《米塔》中,你会看到很多游戏的影子,所以它其实是个大型缝合怪:《幽灵线东京》《Paper Please》《P.T.》……这些小游戏虽然没有深度和难度,效果却很好,让游戏全程保持新奇,有一点低配《双人成行》的味道。


最后,游戏的演出效果同样突出。 一些转场很惊艳,比如你被拖入一个2D的galgame世界,却在中途被3D的疯狂米塔入侵;逃走后,你又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宅米塔(米拉)的世界,原来刚才进入的galgame,就是她正在屏幕上玩的游戏……



至于惊悚场景,更是不会让你失望,许多都很有创意。比如开手电后,看到一个扭曲长脖子的米塔倒影,忽然印在你面前的地板上,这时假如你转头……


《米塔》之所以大获成功,正是因为它在玩法、场景、剧本和演出效果上,都做到了诚意满满,让你深切体会到,这游戏被灌注了大量的爱和创意。所以在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它是无比精致的。



当然,成功的核心依旧在于:米塔是一个,或者说很多个,你难以不爱上的角色。 她就像超天酱、莫妮卡和所有你会爱上的游戏角色一样,复杂、独特又真实。如果嬉皮士生在现在,那他们的口号就不会是不要作战要做爱了,而是米塔米塔,莫妮卡莫妮卡。



02

不止米塔



但是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米塔》还有个有趣的特征:它非常有俄罗斯二次元的独特味道。


许多人应该都知道,俄罗斯如今非常盛行二次元文化,而《米塔》正是两个俄罗斯人的游戏。当我玩到它时,也明显察觉到了它有种毛子二次元味,让我开始思考为何如此。


@WT龙寒


然后我发现,俄罗斯二次元,好像特别喜欢有恋爱魅力的疯女人,再配上一些黑暗色调。 可能因为那里太冷了,爱情需要一点额外的火焰,才能点燃体温。


有另外两个杰出的俄罗斯二次元游戏:《永夏》和《血肉混凝土》。前者说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主人公,穿越到了苏联时代的夏令营,在那里过上了苏联青少年的生活。



《血肉混凝土》,则是一个小品游戏,说的是主角在冬日的街道上,遇见了一个身穿老式苏联校服(很像女仆装的那种)的少女,并跟随她进入了一栋废弃的水泥赫鲁晓夫楼。




两个游戏初看很正常,但实际上都藏着很黑的东西。《永夏》里,一个少女实际上是个疯子杀人狂,在每条线里悄然行动,会突然出现追杀主角;而另一个少女,则也会不时崩坏,仿佛有某种超自然异象从中作祟。



这使得游戏会突然变得像个恐怖作品,但就算如此,你依旧可以攻略这个疯狂的女人。



《血肉混凝土》中,没有传统的病娇杀人狂,但你会看到某种类似的,更温和的东西:原来那位少女,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她和这栋赫鲁晓夫楼混为一体,而这栋楼,是一个血肉与混凝土组成的怪物,凝聚了无数人与一个前苏联时代的回忆。



而这位孤单的少女,会不断引导你选择,永远和她在一起,抛下凡尘的冰冷生活,在她的拥抱中,融入这片血肉与记忆交融的黑暗中,在爱和温暖里永存。



《永夏》制作组的新作《爱、金钱与摇滚乐》,把舞台搬向了普通的摇滚故事,但就算在这个游戏里,他们依旧忍不住要加入黑暗元素,以及有病娇倾向的角色。



假如你去独立游戏网站itch.io上看看俄罗斯人做的冷门二次元游戏,会发现这种黑暗作品非常多,它们通常都有两个东西:病娇疯女人,以及超越生死与罪恶的爱。


实际上,不止俄罗斯人自己的二次元游戏会这样,其他人在制作和斯拉夫文化相关的游戏时,也可能变成这种路子。


有个叫《烹饪伙伴》的冷门游戏,因为油管上数百万播放的解析视频而火了,它表面上,是一群年轻人在一间波兰林间小屋居住的故事。



然而实际上,你会慢慢发现,原来它说的是斯拉夫民谣中著名的“雅加婆婆”的故事(就是《疾速追杀》里杀神John Wick外号来源的那个恐怖老巫婆),在诅咒的影响下,这群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个杀人狂。猜猜谁才是真凶?没错,那个看似最爱你,最漂亮的红发美少女。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会遍布你接触的各种俄罗斯文艺创作。


比如,著名游戏《病娇模拟器》在各国都有维基,美国的维基,是粉色调的;可俄国的维基,却是阴暗的黑色调。



你听过那首病娇名曲《不爱我就去死》吗?没错,这是俄语歌。



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原著,是关于灾难幸存者的采访录,然而其中有一个“偏离主题”的采访,说的是一个异常美丽的疯女人,在幼年时爱上了一位梦中的男人,于是便用余生去寻找他,不论遇到怎样的痛苦和悲剧。因为她的故事,展现了斯拉夫文化的某种共性。


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同样说的是一个为了偏执的爱而杀人的疯狂女人,而且破天荒用了大量叙事曲去描述男女之间的欢爱,听得斯大林暴怒,下令封禁肖斯塔科维奇。



为什么?因为斯拉夫人就是喜欢“疯狂”这个主题,而且疯狂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完全负面的事物。 所以为什么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这么多关于疯狂和爱的作品:《群魔》《罪与罚》《六号病房》《黑僧》……


今年意外在TikTok爆火的爱情小说是什么?你会吃惊的,因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它说的是两名沉浸在幻想中的疯狂男女,不顾一切陷入永恒的,超越痛苦与孤独的爱中。



俄罗斯有著名的疯王伊凡四世,亲手弑子;然后是身患抑郁症,大量建造疯人院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他们为宏伟的俄罗斯帝国打下了地基。



在斯拉夫人心中,疯狂,甚至是一种陷入潜意识的宗教特征。 所以他们有崇拜“圣愚”的传统,这是一种行为疯癫,却接近真理的先知角色,这种传统,使拉斯普京获得了权力。


你知道为什么《极乐迪斯科》的主角哈里,是个疯狂的酒鬼,满口胡言,却能触到世界和案件的真相吗?因为他的形象,就是个标准的圣愚。



在斯拉夫人的文艺创作、宗教、传统思维和民俗传说中,“疯狂”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恋爱来说更是如此。这是《米塔》下藏着的一个地基。


而这些斯拉夫式的,疯狂追求爱情的女人中,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她们在爱情中,往往是处于主动和引导地位的。换句话说,她们不是《未来日记》里,我妻由乃那种几乎完全依附于男主的标准病娇。



《米塔》中,掌控一切的疯狂米塔,和帮你反抗她的善良米塔,都是主动的引导者,玩家扮演的,却是一个类似工具人和逃亡者的角色。


所以这个疯狂米塔作恶的缘由,也不是“她爱你”,而是“逼迫你爱她”,这和莫妮卡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再想想刚才提到的那首病娇曲,发现了吗?它叫“不爱我,就去死”。



《永夏》中的疯狂女孩,亦是如此,她是一个攻击性的主导者。而《血肉混凝土》中,少女则是一个引导性的主导者:一步步让玩家踏入那栋楼的深处,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你不会是在推倒这些女人,而是被她们推倒,或是被引导去这么做。



苏联最著名的魔幻文学《大师与玛格丽特》是最好的例子,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文学大师陷入被囚禁和迫害的绝望,极为萧瑟。


毫不意外,这是苏联的禁书


第二部分,却一扫阴霾,描绘他烈焰般的情人从撒旦处获取了力量,化身疯狂的女巫,在夜空中飞越莫斯科,用闪电雷霆摧毁迫害大师的人的房屋,风暴般救下大师。然后,两人用死亡摆脱撒旦的掌控,让灵魂离开地球,飞向宇宙,在一座被葡萄藤和月色笼罩的小屋中永恒相爱。


这第二部分中的疯狂、黑暗、火焰,激情与爱,就是俄罗斯二次元文化的精髓所在。


所以最后,它们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与这种疯狂的爱相辅相成的忧郁气质,以及其隐藏的宏大萧瑟主题。 这是斯拉夫文化中固有的忧伤,如今,被叫做Doomer文化。



为什么米塔如此让人容易陷入爱河?因为它是为孤独的,对现实失望的人准备的摇篮。 所以游戏中,主角是一个生活毫无意义,每日困在房间中编程的寂寞之人,其生命仿佛早已结束了,玩家被逼迫一次次完成他重复千遍的日常,直到被疯狂米塔从字面意义上拉向床褥。



这种情况下,米塔把玩家拽入了那个奇幻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疯狂的、仅剩下占有欲的黑暗之爱。同时又让他们体会到无畏的、不惧死亡的拯救之爱,两者合一,今夜无人入睡。


赛博女鬼爬出屏幕,拼尽全力也无法战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灯火可亲,团圆有时
23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灯映春宵,团圆正好丨川大与你共赴锦绣前程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灯映春宵,团圆正好丨川大与你共赴锦绣前程
昨天
浙江大学  ·  浙大病理AI助手,3秒锁定癌症病灶
3 天前
浙江大学  ·  浙大入选又一国家级中心!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变淡?我们何去何从
4 天前
全球健身指南  ·  健身不练腿,迟早要“阳痿”!
8 年前
郑多燕健身时刻  ·  5个秘密瘦子不公开!别真以为瘦是天生的!
8 年前
左右青春  ·  我给你,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