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2条关于大学生的新闻上了热搜:
“轻信800元能买苹果手机,百名大学生被骗九百万...”
来源:央视新闻
“女大学生沉迷传销,笔记自励:一等女人做直销、四等女人搞科研...”
来源:华商网
令人咋舌的情节也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
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怎么会这么好骗?
近年来,大学生被骗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频频出现的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寒暑假兼职及毕业生找工作上当、校园贷诈骗......各式各样的大学生被骗的情况,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现象已逐渐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6年8月,山东临沂18岁女生徐玉玉,刚刚考上南京邮电大学,却在入学前夕遭遇电信诈骗,9900元学费一个电话就被骗没了,孩子也郁结致死。徐玉玉生前报警电话:喂喂,你好,今天下午有一个人,打电话说是教育局的,让我给另一个电话号码打电话,说是国家财政部拨款的助学金让联系这个人...
徐玉玉事件不久,临沂再次爆出一名大二男生小宋因遭遇电信诈骗,猝死家中。全国多地警方统计显示,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2015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对外通报,2015年前4个月,北京高校日均发生电信诈骗案件2.9起。
自2014年起,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开始了“跑马圈地”,“XX贷”们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号称“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0000,5秒可到账”....据了解,“名校贷”贷款平台的申请人数已超过75万人,且不用视频网签,大部分学生借贷是用作娱乐消费。
2016年,校园贷也成为轰动校园及各大社会舆论话题之一,起因事件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不良校园贷也逐渐变身“校园害”,让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
开头提到的“大学生轻信800元买苹果手机”其实就是校园贷诈骗事件。公司许诺给学生还款的方式,以学生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这些信息在六家借款渠道,进行分期付款采购手机,然后把手机骗到手,将手机套现。还款的时候它只给学生还两到三期,以这种方式骗取学生信赖,然后再套取大量学生的手机。
2016年上半年,经媒体曝光的大学生因“校园贷”出问题的案件就有13起,涉及大学生人数500余人,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交2900元就能成为业务员,每发展一单产品(朋友)就可以分红525元,当上主任每单分红1050元,干到总级别的职位,每单就能赚1820元,发展产品的越多,就能越快实现年入300万的梦想。”23岁的小英是江西人,在四川一所大学就读,去年年底出来实习,结果误入传销组织甚至沉迷其中。听课笔记中还写着“一等女人做直销、二等女人做保险、三等女人做教育、四等女人搞科研……”等等令人哭笑不得的话。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打击以来,传销早已臭名昭著,普通人听到“传销”唯恐避之不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社会中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却成为“高危人群”。
2004年3月,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的2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中受骗。2010年8月,南京市查获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起在校大学生传销案,案件涉及33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2014年7月,西安临潼警方抓获传销人员418名,大学生高达四成。在民间的“反传销咨询救助网”上,甚至专门有一个“大学生专题”。
2016年9月,中国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近三成大学生测试不及格。这次调查涵盖了近千所大学的30万大学生,结果显示:
1、在安全链接与木马链接的识别测试中,63%大学生无法识别木马网站的链接;
2、85%的大学生接到火车票退票、航班取消之类的电话容易轻信;
3、当接到冒充政府工作人员发放奖学金的电话,62%的同学的应对存在风险,其中3%的人可能被骗;
4、48%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
5、对于先交保证金再介绍好工作的机会,41%大学生可能会上钩。
虽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越来越多,但校园还是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而且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校教育往往被简化为唯书本知识至上的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许多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较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尤其缺乏防范心理。
根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某高校接到的17起大学生诈骗类报案中,罪犯冒充在校大学生身份的案件竟然占有10件,采取都是在路上拦住学生的手段,编造各种理由直接向学生索取钱财,学生对骗子的谎言深信不疑,甚至根本不会对对方身份产生怀疑,便自愿处分自己的财物。
网络、电信诈骗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主要诈骗手段,而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自然中招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据江阴市公安局统计,2016年1月份以来,该市共285名在校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被骗总金额116万余元,受害人平均年龄18岁。兼职刷单、网游、网络购物、盗用社交软件冒充熟人成江阴市在校生最易上当的四大骗局,发案数高达75%。
有着多年打击传销工作经验的毛爱伦分析,大学生参加传销首先是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身及其家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学子求职心切,容易受到传销分子打出的“好工作,好福利待遇”的诱惑。有学生表示,“现在找工作那么难,一听说有好工作,谁不想去试试”。
大学生处于人生过渡阶段,很多思想观念处于养成时期。例如,缺乏风险意识和理财能力,过度消费,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导致大学生陷入“校园贷”风波的重要原因。裸条、校园贷等一系列金融诈骗也显示,部分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面对一些处心积虑针对大学生的诈骗分子,社会应该引起重视严厉打击,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多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警惕心理。除此之外,预防永远是最关键的,学校应该承担起重任,将安全风险教育落到实处。
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尽管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是这些教育过程中,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看重的基本都是分数。对大学生的教育,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那么简单,还包括诸如健全的人格力量、健康的情商教育以及安全防范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学校应控制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维护校园的治安秩序,减少诈骗分子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应将“防骗”教育变为常规性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求职期间,应及时将大学生被诈骗的情况予以通报,使广大学生及时了解诈骗分子的诈骗伎俩,学会自我保护。
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的个体防范教育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时学生对安全教育也不够重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再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意识到严重性。
编辑:付慧敏
微信编辑:武司宇、周文超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东方早报、四川日报、中国青年网、蜜蜂数据、中国经济网、《大学生受骗现象分析与对策》陶舒、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