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今天早上,派爷在B站刷了一部纪录片。
一瞬间,童年的回忆全浮现眼前。
眼角边不自觉地泛起了泪花。
真的一点不夸张。
它所纪念的是一个陪伴爷长大的书店——
《新华书店》
小时候,爷没什么爱好。
就喜欢逛新华书店,边蹭空调边看《龙珠》。
凑近鼻子,闻闻那书香的味道。
那儿几乎成了我和兄弟们的聚集地。
啊!对了,那里也是爷丢失教科书后必去的购买点。
大了点,不看漫画了。
还是喜欢去那,不是特地为了哪本书。
而是如果哪本书的书名吸引我,就会翻翻。
内容不错的话便买下来。
因此也邂逅了不少好书,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
还记得,是《茶花女》令我对妓女的世界刮目相看。
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了解到性和爱。
要不是新华书店,或许爷也不会接触到这么多优秀的外国作品。
不过随着网络发展,看书少了,兴致大不如前。
一年下来,真正看完的书没几本。
幸而,爷今天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又重燃了青春时的读书热情。
这是一部纪念新华书店八十周年拍摄的纪录片。
2017年4月24日,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
六集3小时,回顾了新华书店八十年里所走过的过程。
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到跟随解放大军南下。
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文化建设到八十年代的读书热。
从改革开放后的大繁荣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对文化阵地的坚守。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都可以看到新华书店的影子。
其中,爷最喜欢前两集。
说了新华书店的起源,瞬间涨了姿势。
1937年1月22日。
一个逼格极高的中央党报委员会在迅速组建起来。
这个委员会的负责人有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王明和凯丰等人。
委员会包括《新中华报》新华通讯社。
以及负责书刊杂志的发行部门——
新华书店
1937年,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成立
名字可不是乱起的。
它有个清晰响亮的目标,是所有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建立一个新中华的国家。
突然想起周恩来的一句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对历经抢林弹雨,出生入死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读书,是汲取力量的方式。
他们如饥似渴地搜寻着所能获得的一切信息。
而且,急迫地需要向更多的人传播他们的理念和梦想。
然而,在那个年代参加书店就好比参加革命。
发行图书分分钟走在死亡的路上。
在纪录片中,它抓住了一个个微小的瞬间。
细腻地展示了新华书店初创期发行的艰难。
刚开始时,只有三个人的小团队从事发行工作。
扁担挑书,跋山涉水送来图书。
后来,新华书店逐渐壮大了,人手也多了。
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侵华的日本飞机袭击。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
当时新华书店的第一间分店,晋绥新华书店。
就曾被敌人烧毁三次。
但烧毁一次修复一次,发行人员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也是那时,毛泽东亲自给新华书店题字以表敬畏。
1939年9月,延安北门外门市部开业毛泽东第一次为书店提词
这是一段新华书店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开拓性旅程。
旁白中的一段话,扎进我心了。
新华书店的员工用青春与激情,甚至是生命搭起了一座链接创作与聆听之间的桥梁、思想与信念借助纸张与文字在风云铁宕的大地上,坚定传递,在出生入死的热血间碰撞共鸣。
战士们把枪,书和自己的生命,熔铸成一体。
当遇到生死关头,唯独枪和书绝不分离。
让爷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本上《流血的教科书》的感受。
不过它也不是一味地严肃。
有别于一般字正腔圆的科教片。
它的配乐很活泼,演员演技也可以。
不拘泥于悲壮的煽情上,倒加入了不少趣味的元素。
把新华书店建立过程中有趣的事儿一一展现。
据悉,该片是由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
由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重生》的原班人马打造。
倾情演绎新华书店的历史。
所以,无论是画面还是演员,都有大片的气质。
来!呈上一两张图给婊婊们开开眼。
不过,爷觉得这些都是其次的。
剧组的用心良苦才是该片感人的关键。
《新华书店》虽然跟党结合,但是做的时候还是觉得,它就是一群人的故事。
他们以人切入,以新华书店人解读新华书店。
找来了一些老人,比如当年的亲历者、革命前辈们。
让他们讲一讲新华书店的历史。
这段同样是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历史。
每到这个环节,听着自带沧桑感的音乐。
突然会一阵想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书店兴起。
很多年轻人改变了购书习惯。
从小看着它的书长大的我,也很久没有踏足于新华书店了。
我们一代人与新华书店的关系。
似乎被时代潮流冲出了一道不断加深的沟壑。
不过,爷觉得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新华书店的情感被稀释、被割舍。
每每经过新华书店,发现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清净。
当初那些爷童年时的景象已鲜见。
内心都会莫名地心酸。
互联网给新华书店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
看似恒古不变的阅读方式,渐渐被颠覆。
可怕的是,身边的人里原本读书的不读书了,买书的不买书了。
据纪录片统计,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7本。
而韩国是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爷不禁担心起现在的小孩。
爸妈不怎么看书了,孩子也只是沉迷于手机游戏。
以前全民阅读的盛况居然一年比一年衰弱。
派爷真想问一句掏心窝的。
有多少人已经N年没有去过书店?
有多少人买过的书就只有教辅书?(参考答案书)
又有多少人嫌书店卖得贵,从网上买来却从不翻看?
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如果我们都对书渐行渐远,国家的未来又在哪里?
从纪录片中,能看出新华书店牟足了干劲推动全民阅读。
网络售书、装修舒适优雅的环境,设立咖啡馆、作家讲座等等吸引人们。
虽然情况略有改善,但显然还不够。
爷觉得,首先改变的是人们对书店的理解。
而这部纪录片无疑能给更多人启发。
当然,爷并不反对网上购书、阅读电子书等。
但新华书店对我的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真的不是卖广告。
小时候它对我们的影响是——
一个很大的地方,你能从里面收获到好多知识、智慧和艺术的种子。
它就好比一个氛围,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氛围。
派爷真心希望这种影响能一直延续下去。
看到成群结队的人在书店里边蹭空调边看书。
若是这样,即使它买的书很贵。
爷仍然愿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 往期精彩 | 好剧 | 好片 | 好不做作 |
一个zan=喜欢书的人都不会太差。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调戏派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