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
腾讯公司唯一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Agent 从想法到实现之六顶思考帽 ·  昨天  
白鲸出海  ·  没人想错过TikTok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

年度红毯: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都来了!

腾讯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4-10-20 19:53

正文

昨天,上海。

有一场红毯,星光熠熠。

走红毯的人,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时尚模特。

这些「明星」里,最小年龄:3个月,在熟睡中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红毯走秀。

这是第六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的红毯环节。

这次,所有的聚光灯、摄像机对准了一群特别的人:49位获奖的青年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朋友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

奖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红毯上发生了很多小故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庆,带了妻子和两个女儿来。

出发前,家里给二女儿准备了一套纱纱裙。他说:「闺女知道探索奖有红毯环节,盼(催)了3年了,这次终于能走上了。她们开心,我也很开心。」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彭影杰,在会场帮其他科学家打领带。

他的父母带着摄像机来,全程记录了儿子上台领奖的荣誉时刻,嘴角止不住地上扬。彭影杰说:「他们比我高兴和激动好多。」

3个月大的「小明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胡隆华家庭。

他想记录下这段抱娃走红毯经历,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承袭他们的科学脚步,以后让孩子带他走一走红毯。

这也是我们六年来坚持设置荣誉红毯的初衷。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颁奖典礼上表示:

希望让科学家们,在聚光灯下去讲他们的科学故事。

「十年前我大女儿在很小的时候,曾把一个玩具种到花盆里。爷爷问她:是不是明天要长出一个新的玩具?当时我们正在论证一个项目,要求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新奇的点子,可能受到我每天的耳濡目染,女儿居然回头问我:爸爸,我这想法符合你天天想的事情吧?!

我很惊讶,天天自己在家里不经意的自言自语能够影响到孩子。也许她觉得我天天琢磨的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孩子世界里在玩具里长出一个新玩具,玩具跟植物一样「有血有肉」,这和刘连庆研究的类生命机器人的逻辑相似。

简单说,就是把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结果,直接安在机器人体内,或许它能自我造血运行,甚至生长等等。

比如,红外信号感知,大多靠传感器,但有个弊端是温度得控制在冷却后的状态,不然容易失灵。但响尾蛇却能做到常温常压环境下,敏捷感知红外线。要是能把响尾蛇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身上,效果将是颠覆性的。

图:活体生物系统与机电系统在不同尺度的深度有机融合形成类生命机器人系统

这些研究,和长出新玩具一样,很多人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刘连庆却一直想把它变为现实。

为此,「科学探索奖」的答辩现场,他多准备40页PPT,向评委们展示已有哪些解决思路和支撑原理,包括他们已初步构架了基于机电-生命在分子细胞尺度相融合的机器人系统,且已初步实现了基于生命活性物质的感知、驱动和智能。

梦想,正在逐步走到现实。

而鼓励科学界的梦想家,是探索奖的目标之一。

有些获奖科学家开玩笑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科学探索奖」。因为得奖意味着顶尖科学届对自己的认可,也意味着,自己提的梦想,得去努力实现它。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在颁奖典礼上也给足了科学家们「压力」:

20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学化学课上看到了分子模型。了解到万物由分子构成的概念,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好奇着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这些分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左手抓一个分子、右手抓一个分子去做实验。

脑海中的这个场景从未消退,后来我总想着去搞清楚,结果学的越多反而感觉越难以达成。」

这次前沿交叉领域的获奖人之一、浙江大学教授冯建东,在跨学科交叉领域有很多尝试。

大学期间,他迈出了跨学科交叉的第一步:从工科转到化学。

然后又走了交叉第二步:因为研究分子需要物理学工具,他又去读了一个物理学博士。

跨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让他在新领域有一些更新奇的发现。

为了看到单分子,他没有选择以往给分子用激光「照灯」的方式,而是另辟蹊径用化学发光反应来点亮单分子,类似萤火虫的生物发光过程,从而发展出新的化学显微镜技术,看到清晰的微观结构。

未来他将发展跨界的新工具对单分子到单细胞进行精确量化描述,探索并理解生命系统的微观奥秘。

他回忆,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他和学生们第一次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看到单个分子在发光时,非常兴奋。

那晚的夜空有很多星星,他走出实验室看向星空,觉得那些发光的分子,就如满天闪烁的繁星。

这一幕,也回应了设立此奖项的初心——希望能鼓励更多科学家迈出交叉的第一步第二步,在不久的将来,去打破学科边界,带人类走得更远、看到更多繁星。

「科学探索奖」成立6年来,有6000多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与了奖项申报,297位顶尖人才脱颖而出。

涌现的青年科学家,有着不断生长的朝气与活力。

本届获奖人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获奖人年仅31岁,7位38岁以下获奖人;7位女性获奖人,数学物理学领域首现3位获奖人,占据半壁江山;10家机构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获奖人……

这是彭影杰第三年申报「科学探索奖」。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激励我继续申报的原因,是为了能了却一位前辈的心愿。他是我很敬佩的科学家,国际著名天文学家高煜教授

他每年仅有一个提名青年科学家的名额,但连续两年都提名了我,其实我并不是他的下属,也不是他的学生,我们只在论坛上见过几次,老师知道我在做的研究后,就一直鼓励我报名参与,可惜那时候我还没有做出很棒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他前两年病逝离开了我们,所以我很想继续申报奖项,不要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彭影杰说:很感谢很多人对我的帮助,也希望有更多青年科学家涌现,继续传承老一辈天文学家们的研究和梦想。

在采访时,他还打了一个广告。北大天文有一个多年的梦想:希望能建成一个亚洲境内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去填补中国天文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如今这个大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在北大吴学兵教授及其实验室团队的努力下,正在火热众筹中,希望未来它能替人类看得更远。

科学的远方在哪,没有人能回答。

却一直有无数科学家在极力眺望,抱着「哪怕做成一点点也可以」的念头,一步步摸黑靠近。

他们相信终会有很多个漆黑的夜晚,能看到分子在发亮,如同闪闪发光的漫天星空。

颁奖典礼上,很多科学家带着孩子来现场。

浙江大学教授朱永群,他的两个孩子穿着校服水灵灵地就来了。

朱教授希望孩子能感受典礼现场的气氛,未来对科学研究也充满兴趣。他说:「科研是很有趣的,科技对国家发展是很重要的,希望他们将来也能当科学家」。

有小朋友说:

「我觉得科学家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以报国。」

「我想成为生物学家。」

「爸爸是火箭,探索科学世界,我是助推器,加油又呐喊。」

刘连庆采访时说道:「孩子们也许还听不懂科学家说了什么。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她或许能想起,曾有一天我见过这些科学家,对她内心应该是一种激励。」

或许科学的种子,早已在孩子心中悄然种下。

最后,再次恭喜这49位闪闪发光的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奖青年科学家。(此处,可以有掌声

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届科学家们走红毯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