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鹅吃喝指南
客观独立,亲身实测,专业严选,找遍来自全世界的好东西,和你分享吃得到、喝得出的快乐。
51好读  ›  专栏  ›  企鹅吃喝指南

贵餐厅注意,你们的刀工警察上线了。

企鹅吃喝指南  · 公众号  · 美食  · 2024-10-10 17:41

正文

一个月之前,我开始了一个小实验: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认真学习一个月,刀工能练到什么水平?

至于我为什么想要练习刀工,原因可以看这里

于是从8月12日开始,我开启了刀工练习之旅。直到9月25日结束,期间保持着每周5天,每天1.5~2小时的练习强度,累计最少也有60个小时之后,很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我的切土豆水平,是这样进步的👇

削掉了N块指甲片,耗费10个多小时,我切的黄瓜从左边这样变成了右边那样👇

我以前根本不会“片”这种神秘刀法,👀👀👀看!!这是我片的白萝卜!片片都透着光~

追更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为了片这几片肉,我练了快1个星期!还往返144km去磨刀!

基础的刀法学得够用了,我还学切了各种各样的花刀!这是麦穗花刀~

最后连传说中的文思豆腐,都(相对)简单拿下!

不光切菜形状规整,会的刀法更多,我切菜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现在切一根丝瓜不过2分钟,切两人份的肉丝不过5分钟。
连配料都要切得整整齐齐!
尤其开心的一个小变化:更多之前需要做心理建设才会做的家常菜,变得真正家常。
比如,我超级爱吃饺子,但每次想到切韭菜,就头大。韭菜摁不住,切不齐,强迫症非常讨厌在饺子里吃到超长韭菜;
但现在的我根本不怕,和面机把面和上,剁馅儿拌馅儿30分钟搞定。
有了刀工加持,我还敢把手伸向一些家里不常做,多是去餐厅里才能吃到的菜式。
比如用家庭小灶,30秒火爆一盘猪肝。以前我就没本事把猪肝切成均匀薄片,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骄傲脸!)

再比如,买不到二刀肉的情况下,就用普通的五花肉炒一份回锅肉。肉片切得薄而透明,每一片肉都被煎出微微的焦香。

半截手指大的鲍鱼,我可以给他开均匀的花刀,也可以片成薄片凉拌,选择多了很多。

我既不算手残,但也不称不上心灵手巧,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了30天。如果你之前没有追过这个小挑战,可以来看看👇:

大约10小时练习切片切丝: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
超纲练习两天蓑衣黄瓜:第5天第6天每天练习没有更新到日记中,第16天成功
学习“片”刀法: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第11天第13天第14天
外出磨刀:第12天
放弃学习滚料片:第15天
学习块、丝、片的标准大小:第17天
开始学习各种花刀:第18天第19天第20天第21天第22天第23天第24天第25天第26天第27天

挑战文思豆腐:第28天第29天第30天

日记里不仅有我从书中摘抄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还有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刀法要领。

每种刀法的运用细节都一一标明,更包括了我在不断试错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这些真实的体会能帮到你。

除了切实的手艺上的进步,在练习刀工的30天里,我也无数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练习刀工,对普通烹饪爱好者、普通食客有没有意义?

这也是这次完结篇,想要展开聊一聊的话题。

刀工之于普通人

吃一点笨功夫的甜头

菜切得方正还是零碎,表面上看或许没什么大不了。毕竟,很多人做饭图的就是一个方便,抓起剪刀,几下咔嚓便能把菜剪成小段。

但对于好(四声)吃的人来说,吃饭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果腹。

食材形状的方圆、大小的厚薄,稍有不同,入锅后便是两重天地。这些细微之处,决定了菜品在火中的生熟程度,以及味道的走向。

当初我面对案板上的鱼肉蔬果,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那时候,我天真地希望通过“切菜神器”来弥补这一缺憾——那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工具,似乎是我此刻困境的绝妙良药。

十几块的刨丝器,几百元的多功能切片机,上万元的万能料理机,我都曾买来试过。它们最后都在地下室的角落相聚,积上厚厚一层灰尘。

“神器”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神奇。

每次用它们切菜,总是要先把零件小心翼翼地拼凑好;等切完菜,迎接我的又是复杂的拆卸和清洗过程。

刀工对于经常做饭的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实用性。

一把中式菜切,可切可削可剁可雕,还不占地方,清洗方便。

而基础的刀工学习,我在15天左右就完成了,也就是说仅仅半个多月的努力,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厨房生活中尝到了“笨功夫”的甜头。

而这一项技能,会在我未来的每一餐饭里,带来持续稳定的满足。

刀工之于专业厨师

傍身之技、创作的第一

在大型餐饮场所(如中央厨房、工厂化生产线、大型食堂)中,刀工的意义与家庭厨房或普通餐馆大不相同。

在这种环境中,刀工的存在,更主要是为了将易操作的常规食材快速、标准化地处理,从而实现高效出品、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结果。

也所以在此,刀工价值几乎被各种切片机、切丝机等大型设备所取代。

相比之下,在餐厅里,刀工仍然是厨师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面对猪腰、猪肝这类质地脆弱的食材,机器尚无法胜任精细的处理。

猪肚如果切得不够细,爆炒后就不会打卷成圈,也不会有脆生生的口感。

而毛肚切得过薄,容易失去弹牙脆嫩感。

土豆切丝,细丝均匀挂味,口感脆爽;淀粉含量高绵密的土豆则切丁炖肉,在长时间炖煮中软化并吸收酱汁,呈现出绵密的口感。

而在那些讲究的地方——譬如说高级精致餐厅,名声在外的私房菜馆......刀工则成为了一把看得见的标尺,用来衡量厨师的身价。(私以为人均300元以上的中餐厅,刀工一定得规整,不得马虎。)

灌汤黄鱼的脱骨、八宝葫芦鸭的整鸭脱骨,这些都像是外科手术般的精细活。刀起刀落间,既要了解骨头的结构,又要确保切面整洁、形态美观。这样的技艺,已远远超出了工具所能达到的层面。

然而,这些还只是“照本宣科”般的刀工技艺,练上个几年,靠耐心和恒心就能熟能生巧;

当厨师开始创作新菜式时,刀工就不再是简单的“分切原料”了—它是厨师表达创意、赋予食材生命力的途径,是料理艺术的组成部分。

食客通过舌尖感知豆腐丝的细腻柔软,腰片的柔韧爽滑,而厨师则通过手和刀,感受食材肌理和韧性的微妙变化。

切割带鱼时,新鲜的鱼肉在刀锋滑过时总带着轻微的韧劲,那是肉质紧实、水分充盈的标志。这样的带鱼,哪怕只做简单的香煎,入口时也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外酥里嫩。

如果带鱼不够新鲜,刀切入时便会感受到一种松散的阻力感。此时,厨师就能够判断出鱼肉已经失去应有的紧实度,缺乏弹性,且水分流失严重。针对这种状态的带鱼,应采用更浓厚的调味料来掩盖其劣质的口感,或通过加长炖煮时间,让鱼肉在汁液中重新吸收水分,变得更加柔软多汁,从而弥补其质地上的缺陷。

纤维质地较多的春笋切薄片,热量能够均匀渗透,纤维得以软化,保证口感的细腻和嫩滑。要是切得过厚过大,吃起来会显得粗糙而难以咀嚼。

对于大厨来说,当刀锋轻触食材的那一刻,这个动作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切割,而是演变成一种与食材进行无声对话的方式。

厨师在下刀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食材的纹理、厚度、硬度与水分。每一次精准的切割,都是对其物理结构与质地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不在于切得多细、多薄或多么复杂,而在于理解食材的内在性格。

与食材“相处”出“默契”,之后或煮或煎或炸或生食,厨师们才能“因材施教”,将其特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若不是已经和豆腐对话了千万次,文思豆腐这样的菜式,可能在厨师脑海中凭空闪现吗?鸽吞翅有可能与食客相遇吗?

刀工并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它更像是一种心境的积累;刀工也不是技法的炫耀,它是厨师对食材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延伸。

刀起刀落之间,食材就这样被赋予了某种新的生命,拥有成为厨房里最鲜活艺术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小白练习刀工系列的所有内容了。

谢谢大家30天的陪伴,未来说不定我们还会在企鹅三条相遇。

文 - 盘丝大仙仙 / 编辑 - mmr 
图 - 企鹅吃喝
感谢京华楼甄师傅、邱天老师、仔猫食处老师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