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某社交网络上面,有一个朋友聊了两句学英语的感想,我也回了几句学英语的一些思路,稍微聊了两句。然后,有人在底下留言说,"你自己的英语口语那么差,你居然还有脸…"或者是这个具体的原话我记不住了,就是“你居然还有资格来聊英语学习,还能教别人学英语”。
首先,
我以前也讲过,我从来不是一个教别人学英语的人。我从来没有教人怎么念一个句子,也没有教过什么单词该怎么发音。我甚至从来没有讲过一个语法结构的问题。我讨论的一致都是学习英语的方法论。
而且如果你看过我的英语学习视频,你就会知道我从来没有以英语口音好作为一种学习目标。因为我讲过无数次,我最初的目标就是想不看字幕,看懂美剧。这是最初的目标,今天这个目标早就达到了。
我看大多数的美剧和电影是不看字幕的。我去看苹果的发布会,或者OpenAI的发布会,我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我在线下和老外交流技术问题,也没有遇到问题,虽然这样的需求对我来说并不多。我平时在线下跟中国人交流也不多啊。我自己也录制过英语视频,虽然口语不行,但是播放量还有观众的反馈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觉得根据我的口语好坏,来决定说我的英语学习方法有没有问题,这是很荒谬的。
第二,
我觉得我们能不能摆脱一种比大小这种思维定势。讨论问题,
我们能不能就事论事?
比如说我说了一个英语学习方法,你可以自己思考来判断这个方法是否靠谱。而不应该是我是不是一个口语很牛逼的英语老师,来决定这个方法是否靠谱。
有一些东西普通人可能是没办法去判断的,比如说你不懂书法,你不懂绘画,如何评价对你来说可能会很抽象。
于是,比如我们要比较两幅印象派大师的画,如果你不懂绘画。那么你可以选择找一个大家的评价来做评判标准。这个时候,哪个大家更厉害,你可以更信任他们。
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啊,是可以去实践的。
大多数我聊的英语学习方法都是可以去实验、可以去分析,可以去验证。又不是什么抽象的艺术。
中国的互联网就缺乏
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的态度。看起来你在讨论一个问题,其实你是在玩鄙视链那一套。这个我觉得很无聊。
第三、
我们回到真正的英语学习的话题。如果你在互联网寻找学习方法,你是不是应该只相信那些英语口语非常地道流利的老师讲的方法论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应该以前也写文章聊过。
教育领域的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他们去某地调研,那里是经济落后省市,在那里遇到了一位教英语的名师。
他的学生都是英语考试分数很高的,不管是口语、听力还是总的总分都很好。他就是英语教育在当地的一个先进的典范。
但是,大家跟他去交流的时候,发现他自己的口语是非常差的。他的英语并不差,但他的口语是非常差的。于是,大家就有一个疑问:他怎么教出来那些口语流利的学生呢?
按照大多数人的想象,如果老师说的这个英语是河南英语,或者山东英语,学生为什么英语成绩那么好,而且口语和听力都很好呢?
当地因为经济落后,其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师资力量乐意在当地工作。这位老师按照传统意义的考核也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自己受教育的时候,他的老师、学校,也没有好的听力硬件、口语环境。所以他自己的口语就很差。
于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他用电脑把课文朗读出来,而不是亲自带着孩子去朗读。一般的英语老师都是自己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进行大量的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然而,这位老师的口语朗读能力并不强,所以他选择使用电脑进行朗读。
结果是他的学生的成绩比那些口语好的老师教育出来的还要好得多。因为电脑的发音也许有些机械感,但是没有任何的发音错误。用电脑朗读带领学生,老师自己很轻松省力,所以可以做更多的训练。
这个例子我最早听到时,可能已经快十年了。我当时非常震惊,不是因为这个做法无法想到。而是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的大多数的学校并不普遍。在中国这种教育投入极大不平等的地方,北京上海可能是外教教英语,或者特别优秀的博士、硕士来教初高中英语。而在欠发达地区,有些英语老师自己的水平都没有优秀地区的高中生好。
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程度的弥合教育不公平带来的英语教学上的差异。但是并不是很普遍的现状。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么去做,很多人可能懒得这么去做。
现在世界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
我们小时候还有个东西叫英语九百句,李扬在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也比较火。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条件不错,有听力室,但大概只有一个学期,也只上过三到五次的听力课。老师会带我们去听力室,享受带耳机的听力训练。
我们老师还会让我们去买磁带,约五盘磁带,每盘大概60分钟,这样就是300分钟的口语或听力训练。那是那个时代。
然而到了今天,如果你想学英语,有无数的英语内容唾手可得。
你用油管去搜任何东西,
用英文单词去搜,都可以搜索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内容。
我以前不断地讲用这个美剧去学英语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看一个美剧。
一个美剧一集比方说40分钟,一季,它大概可能是十集或者是二十集。
比方我们就说它有十个小时左右,对吧?
然后呢,一个特别火的美剧像什么《Friends》(老友记),它大概可能有个十几、二十季。
那么这一个美剧就能给你一百个小时的英语训练。
我们那会儿那五盘磁带才有多少英语训练?
我只看了一集《Friends》,我就觉得我的英语听力提升了。
我看完了《Friends》的全部集数,
我看完了《豪斯医生》的全部集数,
我看完了《Monk》的全部集
数。
有的剧我没看完,但有很多很多剧,我是从头到尾一集不落的全看完了。
所以我经历了大量大量的这种英语训练。
但这个英语训练,当然我指的是听力,因为我只听,我也不跟着他们读。
如果你想把口语练好,你可以边听边读,
听一句读一句,或者看完了以后再读,这当然是可以的。
但我的意思就是说,今天我们有的工具,可以远超越任何一个英语老师对我们耳提面命,一句一句地教我们的量。
比方说有一个单词不会读,我们可以用有道词典,
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工具,iPhone上的和电脑上的工具去给你朗读。
所以,我说音标今天也不重要了,因为今天大多数的情况下,你都能找到一个手机或者一个电脑。
你不知道一个单词怎么读,就点一下就好了。
我们做的《英语轻松读》
也是这样,你在《英语轻松读》里看英语文章的时候,
哪个单词不知道怎么读,点一下它就知道了。
而且我们现在有整句的朗读模式,你直接让这整句读一下就行了。
你需要老师吗?
老师的英语口语好当然是好事,不是坏事,当然是好事。
但是,你今天如果真的想学好英语,你一个学期上多少节英语课?就算老师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一句一句的带着你读,你的英语老师的口语的量对你的影响,其实不如如果你主动地去看一些美剧,去看一些油管视频,去找一些文章。
课后你也可以找老师去交流问问题,去问这个单词这么读,去问这个句子怎么读。但是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可是计算机、iPhone、互联网、油管的精力是无限的。
或者最简单的,你下一个英语轻松读,每天都有新的文章。
这个文章每一个都可以点任何一个单词去读,都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读。
你今天为什么会在乎一个老师的口语它纯正不纯正呢?
为什么会在乎这个呢?
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