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谚语常说: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发现,给孩子一个榜样,胜过给孩子制定二十条教条。
榜样之力,能恰到好处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但是很遗憾,这主题的国产书太少了,去年一年,也就只遇到一套
《共和国脊梁》。
值得庆幸的事,我今年收集来了另一套
《读给孩子的榜样书》
,
内容更丰富,事迹更完整,缺点是适合小学高年段宝宝,小学低年段宝宝需要父母花心思,才能共读。
所以更建议低年段作为囤书,不作为目前书单,太费妈了。
它用精准的文字,集结了我国各领域,顶尖甚至泰斗型科学家人物的传记。
由著名主编人李建臣牵头,联合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10大编委,
不惜巨大精力,采集各方数据,就为了更好的给孩子传递科学家精神。
孩子通过视觉去感受伟人的种种经历——
伟人的坚韧品格和吃苦耐劳,那一刻,孩子应该会格外的感动和懂得珍惜当下。
每一位都堪称国之脊梁,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由弱到强的典范和缩影。
书中给我们详细讲述了,
在那样艰苦卓绝,贫穷落后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坚韧不拔,为祖国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
如果一定要给孩子选一套人生向导书,我觉得,非这套书莫属!
《
读给孩子的榜样书
》
特别适合
8岁+
孩子阅读,但也可以和阅读能力强的
6+岁孩子共读(阅读力一定要强哈)
!
书中的中国科学家他们身处不同行业、不同种族,成长经历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人生故事同样精彩。
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会懂得,
伟大并不是天生的,每个影响世界的人,最初都是从呱呱坠地的小宝宝成长起来的。
他们和普通人没两样。
利用他们的成长经历,去激励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让孩子找到了人生的那座“高山”,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努力。
每一本都带给孩子新鲜的阅读体验。
写出来的好像不是远在天边的名人,而是和我们一样情感丰富的活生生的人。
读起来特别有感触。
真心觉得,好书怎么读都能受益多多,
成年人阅读也有诸多好处!
年少时家境贫寒,几经辍学,
但他没有荒废学业,17岁时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
24岁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他拖着孱弱的身子,蜷缩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夜以继日地求证数论。
工资扣发,他就吃馒头醮酱油;桌子没了,他以床板当桌子;电线被掐,他用煤油灯照明……数学是他生命的全部。
40岁那年,他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难题,震惊世界,至今无人超越。
20岁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得到熊庆来教授的赏识,进入清华大学。
38岁成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制高点;
42岁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倡导数学要为社会生产服务。
60岁时为了推广“双法”,他翻崇山越峻岭,穿高原过荒漠,足迹遍及26个省、自治区……
他立足钟爱的数学事业,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生时勤奋发,不负为人民。
他被尊为“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第九天便果断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之中。
在没有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的核武器研制领域,
他身先士卒,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数十载。
升腾在大漠的蘑菇云,如龙吟虎啸般,让当时的世界听到了新中国国防科技的最强音!
他曾说: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他28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36岁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他忍辱负重,即使被美国政府软禁5年,也毫不动摇回国的决心。
离美当天,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
“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祖国,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回国后,他倾尽毕生所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