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下默默地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
在这个栏目中,央行将会披露自己在二级市场上国债买卖的交易操作。
正好在上周央行开展了两笔关于国债的操作,我们先来聊一聊这两笔国债操作有什么意义。
第一笔国债操作是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了4000亿元特别国债。
这4000亿是2007年金融危机期间发行的特别国债的续作。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中有4000亿规模存续期10年,在2017到期后进行续作,不过当时只续作了7年,所以才会在2024年到期,这种到期续作对市场并没有任何影响。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就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因为法律规定央行不能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认购国债,所以当时是这些国有大行先在一级市场上认购,然后在二级市场上卖给央行。这些国有大行相当于是通道,只是为了由央行买入特别国债绕开法律的限制兜了一个圈子。
第二笔操作是在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栏目中,央行公告8月份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轧差之后全月净买入1000亿元。
这是央行首次公告在二级市场的国债买卖操作。
从短期的现实意义来看,
买入短期限的国债,卖出长期限的国债,可以有效限制国内金融机构蜂拥买入长期限国债的行为,保持这种持续的净买入趋势则可以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
我们之前讲过,美国硅谷银行出问题就是在低利率时买入了过多的债权资产,等到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之后,硅谷银行这些债权资产出现了非常大的亏损,导致硅谷银行在短时间内直接破产。现在国内金融机构蜂拥买入长期限国债,导致长期限国债利率偏低的情况,和美国硅谷银行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后续如果利率上行,国内风险承受能力弱,又买入了大量长期限国债的中小金融机构就会有更高的风险。所以央行一直在试图抑制国内金融机构蜂拥买入长期限国债的行为。但是单纯卖出长期债券,容易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这在当下疲弱的经济环境中同样不可接受。
因此央行采取买短卖长的操作,在限制金融机构的同时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兼顾防风险和稳经济这两大目标。
从长期的象征意义来看,
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是欧美发达国家常用的量化宽松方式,此前央行一直都用传统的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多种方式进行宽松。随着这些利率在多年宽松之后逐步处于低位,央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的规模将会逐步增大。我们常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摸着欧美过河,欧美发达国家在常规货币政策手段用完之后,通过大量买入国债进行量化宽松的步骤,我们一个也少不了。
上周六统计局发布了8月的PMI数据,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数据的情况。
相较于6、7月的PMI指标而言,8月PMI明显偏弱,尤其需求下行幅度特别明显,导致库存被动积累,工业品价格下行明显。
本来7月份经济回落幅度有所减少。但是到了8月,经济供需双缩的迹象更加明显。尤其最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产成品出厂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落。我们早在6月就已经看到了价格回落的信号,但PPI同比在基数作用影响下,在6、7月反而小幅收窄、持平。随着基数效应的逐步消失以及8月PMI中价格指标的回落,8月的PPI指标同比跌幅可能会首次出现扩大。在有明确需求修复出现之前,我们仍然维持经济底部震荡的判断。
接下来让我们从8月PMI数据的各个细分指标来看一下8月的经济情况。
从8月的制造业PMI数据来看,就是“供需双弱,由于需求回落幅度大于供给,主要价格指标明显回落。”
PMI由49.4%下跌至49.1%,比上个月降低0.3%,非制造业PMI由50.2%反弹至50.3%,比上个月提高0.1%。
其中值得注意的三个趋势分别是①外需强、内需弱,往前看可能是内外双弱;②产成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下行,需求下行速度快于供给下行速度;③建筑业PMI、服务业PMI仍明显弱于往年同期。
从需求方面来看,新出口订单上升,新订单、积压订单出现回落。
新订单由49.3%下跌至48.9%,新出口订单由48.5%上升至48.7%,积压订单由45.3%下跌至44.7%。
8月新出口订单仍然是结构中最强的分项,
虽然从实际出口金额上来看,出口已经出现了回落的趋势,但是从企业的实际体感来看,出口带来的需求仍然十分强劲。但正如我们此前在数据点评中所说的那样,由于海外经济深受衰退担忧影响,这一轮海外补库周期并不一定一帆风顺。因此下半年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支撑可能会有所回落。与此相对的是,新订单远弱于往年同期,代表需求仍在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