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Top News丨US' ... ·  20 小时前  
CHINADAILY  ·  特朗普恢复死刑 ·  3 天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180天重启计划》:两代女性的破局与新生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24 22:08

正文

《180天重启计划》表面看来,是一个抽象先锋的母女故事,向深挖掘,却是两代女性自我破局的探索。


作者:喜力


“每一集都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的姥姥、妈妈、妹妹。28岁,好巧不巧,去年的我和苏苏一样的年纪,一样的站在人生的节点上。”


《180天重启计划》自播出以来引发不少现实共鸣,在社交媒体上由于其剧情、金句等收获不少网友的“自来水”,在同期剧集中口碑表现突出。


28岁的顾云苏与48岁的母亲吴俪梅意外开启180天的同住生活,剧中母女间笑泪交织的日常,映照出当代家庭普遍存在的情感现实,两代女性的故事亦告诉大众:年龄从不是枷锁,而是自我觉醒的起点。



《180天重启计划》表面看来,是一个抽象先锋的母女故事,向深挖掘,却是两代女性自我破局的探索。它以"代际共时性女性成长叙事"的创新框架,突破传统家庭剧的单向代际冲突模式,建构起三代女性在时空交叠中的对话。


它像是一部女性家庭纪录片,它又像是暖心的拥抱,说出观众的真实所想,让观剧的女性观众看到她人的模板后,更有勇气面对困境。



剧中采用非线性时空折叠,使母亲、女儿的28岁困境形成叙事共振。这一叙事范式通过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的并置,将个体选择转化为时代命题的微观镜像,实现女性个体叙事与公共时代话语的有机缝合。




01

两代女性的跨时代互文

透视女性觉醒与自我探索



剧集独特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时空交织”的叙事手法串联起母亲吴俪梅与女儿顾云苏的故事。围绕同一主题推进整体剧情同时,每一集又单独成章,用母亲和女儿两代故事对应不同时代女性的各异环境和相似境遇。


母亲在28岁选择离婚,带着孩子从富足却压抑的家庭出走,用一份普通工作开启了经济独立的新生;女儿同样在28岁,面对男友擅自规划的人生蓝图,毅然选择分手,追求情感与精神的双重自主。



两代人的“重启”看似不同——母亲打破物质依附,女儿挣脱符号束缚——却在时空交叠中形成深刻共鸣。当吴俪梅对女儿说出“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不是自己挣的,不要也罢”,而28岁的苏苏当着老板和同事说,“不是我自己挣的,我一样都不要了”,这不仅是母女的传承,还有女性自我价值的升华。她们都希望离开依附的关系,寻求自己独立的价值,以及通向更好的自己的无限可能。


双时代的互文叙事,也很好地解释了女性困境的缘起和发展。整部片子并没有将女性的困局对准某一个具象的对象,而是客观地归因。剧中刻意设置的叙事对称性,母亲吴俪梅的"出逃"与女儿顾云苏的"断裂",构成镜像对照,女性在抗争与成长中,不断证明自我价值,成为更加独立、有生命力的个体。



02

真实镜像中的自我疗愈

看见当代女性的破局成长



剧集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用细腻的日常细节展现女性困境。例如,吴俪梅怀孕时漏尿的尴尬,被深有体会的外婆用一条围巾默默化解。剧集通过"日常性创伤"的累积效应,完成对结构性压迫的解剖。

剧中有很多台词被许多网友转载,其中一段是顾云苏发现妈妈怀孕后的内心独白, 也许顾云苏和观众在生活当中,并没有向谁说出这句话,但是因为有人懂得,就像是有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和拥抱。


《180天重启计划》并不是一碗直给的鸡汤,而是让观众看到主角深陷泥潭,看她们一地破碎,再看她们慢慢振作,重整旗鼓。这才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让观众感觉被懂得、被拥抱。通过真实细节的累积,剧集让主角的困局和破局皆有温度。网友评论说,“宏大叙事滤镜粉碎时,反而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该剧打破传统成长叙事的线性逻辑,创造出"螺旋式觉醒"。主角的每次挫败均伴随认知层级的跃迁,如吴俪梅从经济独立到情感独立的二次觉醒,在找到自己的工作之后,还要学会“喜欢”自己。这种“螺旋式觉醒”让观众看到:破局从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跌倒都是觉醒的契机。

这部剧像是一部当代女性破局的纪录片,它展示了诸多女性羞于表达的困境,让外界了解女性真实处境,更为被困女性提供了可参考的成长模板。剧中人物的选择为观众提供了温情的价值参考,避免了单纯的焦虑渲染,引导观众思考女性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


03

爱是底色,理解是答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