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交建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官微。中国交建是特大型中央企业,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以及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中国交建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中铁  ·  年末冲刺!中国中铁重点工程火热推进 ·  昨天  
中国交建  ·  温州大桥的两代建桥人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学术报告 | ... ·  4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要闻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交建

中交力量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中国交建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2-23 18:56

正文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四川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省份,重庆是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锦绣西部,山川如画。作为首批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中央企业,近年来,中交集团聚焦大城市、大交通主责主业,坚持生态引领、深化高质量发展,为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贡献央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治水润城锦江春色来天地

锦江全长150公里,古时被称作“濯锦之江”,流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是成都的母亲河。随着两岸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濯锦之江不堪重负,还一江碧水成为当务之急。

2017年,成都颁布了“治水十条”,编制实施《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天航局牵头负责锦江绿道与流域治理项目。当年11月,锦江的实际情况给了时任项目经理张祎一个下马威:整体水体优良率仅有69%,更有多处河段水质低于Ⅳ类标准。“水深在3到6米,淤泥就占了一半多,沿江又脏又臭。”张祎回忆说。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项目团队认为首先要疏浚清淤。“去除污染的淤泥,水才能净起来、活起来。”张祎说。最初项目团队考虑使用挖掘机清淤,但这种方式效率低,同时还需要驳船、运输船配合,在狭窄的江面无法施展。为此,天航局调遣环保绞吸船“浚泽”号奔赴锦江。2017年12月1日,随着绞刀头缓缓入江,成都锦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正式拉开序幕。次年5月,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清淤作业全面完成,涉及河道9.6公里,清淤量约20万立方米。

完成疏浚清淤,防止新的污染源进入是当务之急。“排查发现,项目150公里河道沿线排污口多达484处。”张祎说。截污战斗正式打响,保护锦江的历史样貌不被扰动,让建设团队费尽了心思。“锦江沿岸文物古迹众多。不大开大挖、不破坏既有建筑物,是我们定下的铁律。”项目现场负责人叶小敏说。为此,项目团队放弃了明挖埋管工艺,转而采用泥水平衡顶管工艺。“成本虽然高了,可对名胜古迹以及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项目现场负责人叶小敏说。

如今,登上建于唐代的历史名胜合江亭,亭下看似平静的江水其实暗藏玄机。肉眼看不见的江底深处,埋着管径达2.4米的截污管网,总长度超14公里,日夜不息将两岸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施工期间,顶管设备在河底奋力掘进,可上方街面边品茶边摆龙门阵的大爷大妈毫无觉察。“可谓是‘地下施工忙,地上茶水香’!”叶小敏对此非常骄傲。

随着锦江水质日益改善,成都市政府决定以建设公园城市为契机,重启始于两宋时期的“夜游锦江”活动,再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2018年12月,天航局项目团队接到通知,夜游锦江项目须在2019年元宵节前实现首个航段通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团队加班加点连续奋战1个多月,打造“夜展”“夜秀”“夜游”三大主题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目前,夜游锦江日均接待人数超过1万人,‘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意画境终于再现了。”夜游锦江工作人员程青梅说。

2022年1月,中交团队研发的锦江智慧流域管理平台正式启用,囊括了锦江流域智慧管理平台、统一物联感知平台、统一应用平台、智慧水务中心、信息系统安全、水务局现有数据接入六大建设内容。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接入生态环境、气象、水务等10万余个智能终端及站点,实现大数据共享,从源头上监测各类污染事故、险情的发生,面对夏季频发的山洪灾害,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对锦江流域洪水过程的推演,做到预报、预警,减轻夏季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影响。

目前,该平台接入17万路大数据,覆盖锦江流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平台日更新数据达56万条。2022年,天航局在锦江首次引入智能水域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智能识别、水质监测、3D测绘、智能打捞于一体,采集的数据接入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对锦江水源地的管控,为锦江水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此外,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智慧流域管理平台还能对水域污染扩散结果进行模拟计算,实现对污染物危害性及风险性的科学评估。

7年来,锦江整体水质显著改善,中交建设者依然奋战在锦江流域,围绕锦江治理、绿道建设、场景营造、智慧水务久久为功,实施锦江绿道、流域治理等系列工程,成功打造“夜游锦江”“最美绿道”“江滩公园”等公园城市名片,为成都市民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城境业融合共生的公园城市美好画卷。


技术引领巴渝深山架高桥

9月29日,二公局负责施工的渝湘复线高速双堡特大桥顺利完成桥梁荷载试验。在桥面无障碍的情况下,16辆重载车辆缓缓通过桥面,耗时约48小时,最终显示桥面荷载检测结果良好,各项指标与理论分析高度吻合,主桥荷载试验顺利通过。“此次荷载试验对双堡特大桥的竣工验收和安全通车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交工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经理刘苗极为振奋。

全长1620米的双堡特大桥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两座跨径405米的红色主拱横跨武隆山区大洞河、小河沟两道峡谷,犹如两架彩虹飞跃在崇山峻岭之上。项目总工程师尹涛介绍,大桥施工地处“W峡谷”地形,面临岩溶地质、繁琐工序、超高精度、复杂组织体系等多重困难。大桥在建设中创下三项世界第一:双联拱跨径世界第一、独立吊塔的缆索吊跨径世界第一、同等结构的缆索吊吊重世界第一。

据尹涛介绍,双堡特大桥主拱肋共由72节重约200吨的钢构件组成。“狭窄的山路上,这些庞大的构件无法整体运输。项目将每节拱肋分成大大小小近200个零部件,分批运输至拼装场地,进行组装拼接,然后进行拱肋节段吊装施工。”为了确保大桥拱肋拼装的毫米级精度,二公局项目团队联合重庆交通大学组建开发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拱肋结构进行多尺度点云数据采集,自动生成BIM模型,对拱肋节段的尺寸、平整度、外观点等进行智能数字化检测,实现了数字模型与实物对比和拱肋的智能数字化预拼装。这是国内首次在钢拱肋制作安装上全面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预拼装技术。在该技术支撑下,项目4个拼装台座同时作业,仅用8个月就精准高效地完成了72节钢构件的组拼工作,比计划工期节省了1个多月,精度达到2毫米,远高于5毫米的设计要求。

为满足吊装需要,二公局自主研发了一套千米级缆索吊装系统,作为主拱肋吊装的“索道车”。“这套系统跨径900米,吊塔高167米,最大吊重210吨,是目前世界上采用临时塔架结构跨径最大的缆索吊,也是世界同等结构中吊重最大的缆索吊。”尹涛介绍道,“吊塔采用‘吊扣合一’的结构形式设计,既作为缆索吊的塔架,承担了缆索吊主索的荷载,同时也作为主拱肋架设时的扣塔,承担扣背索的荷载。”

山谷两侧地势陡峭,常有大风影响吊装作业,项目部邀请专家进行了十余次现场调研和论证,确定了装配式安装吊塔的方案。将吊塔分成一节节构件,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而上,既可提高效率,还能降低安全风险。同时,为减少大风等因素影响,确保拱肋吊装精度,项目还为缆索吊安装了智能化集成控制系统,通过网络将卷扬机等设备集成为相互联动的整体,作业时施工数据实时显示在集中控制平台上,通过一台电脑即可实现对吊装过程的全程动态同步精确控制,就像一双“眼睛”,实时了解和调控缆索吊的运行状态。

经过多方努力,2023年3月17日,双堡特大桥主拱顺利合龙。作为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综合建设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通车后,将缓解老渝湘高速的压力,对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精细爆破悬崖峭壁筑通途

9月28日,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藻渡水库项目提前33天完成运料道路全线建设,为后续围堰截流和大坝填筑打下坚实基础。

藻渡水库工程由上航局、二航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承建,工程任务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有水系连通、环境保护及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建成后可有效提升綦江流域防洪能力,新增年供水量约1.79亿立方米,惠及渝南片区343万群众。

藻渡水库要建一座高约104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需用到约188万立方米的砂岩石料进行填筑。“结合地勘条件和施工需要,项目计划将距离大坝近5公里的一处山体设为大坝填筑料的料场,名叫白鳝田料场。”项目工程部副部长范恒介绍,“为此要修筑一条从大坝到料场的便道。”

这条便道设计全长约4.3公里,要在高山密林之中开拓而出。其中临近民房段接近大坝溢洪道附近,是运料道路的必经之处。这里原始地形为陡峭崖壁,最高处超过50米,涉及大量削坡开挖作业,安全风险高、技术质量要求高,成为制约运料道路贯通的关键环节。

为避免对周边民房造成损害,项目部起初采用传统机械开挖的方式开辟临近民房段道路,但是岩石强度大,作业面狭窄,工效极低。“不敢挖,也挖不动,挖出来的坡面也是凹凸不平,同时进度也严重滞后。”作业班组负责人王俊有些为难地说。5月底的一次生产例会中,项目协作队伍就6号道路施工进展作汇报。项目执行经理段振益介绍道:“一级坡已经机械开挖大半个月,通过统计发现效率质量都不如人意,如果能保证安全质量,那么爆破开挖的方式是最快的。”

然而地势险峻、边坡高、保护房屋多且距离近等复杂环境,让项目团队对采用爆破工艺表示担忧。项目常务副总工董伟打断了大家的讨论:“如果采用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应该能减轻爆破振动对房屋的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控制爆破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董伟所说的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相当于在高边坡上做“微创”手术,通过定量化爆破设计、精细化爆破施工对爆炸能量释放与介质破碎、抛掷等过程进行精细控制。

董伟带领技术团队召开数次研讨会,对多个方案进行论证推算。最终他们选择采用“深孔台阶松动爆破+单孔单响”的爆破方法。为验证方案可靠性,项目部决定先做一次爆破试验,采用一种智能爆破测振仪监测振动情况。

6月5日,试验现场共布置4台爆破振动监测仪,爆破完成后,振动仪采集的各方向质点峰值速度值均小于每秒1厘米,满足爆破安全规程要求。根据试验结果,试验人员结合振动数据修正相关参数,进一步优化单孔装药量、起爆时差、孔排距、炸药单耗的取值,并重新设计深孔台阶爆破参数。

最终,爆破参数和方案得以确定。首次正式爆破作业前,技术人员对装药、联网、起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6月10日,随着起爆指令下达,7000多立方米岩石顷刻间被剥离。爆破结束后,各方经过检查现场,确认测点振动信号满足规范要求,周边建筑物安然无恙,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

有了首次爆破试验的经验后,后续边坡爆破与监测流程井然有序。临近民房段高边坡施工效率实现翻倍,同时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与边坡成形的精确性。


科技赋能尽显地铁未来感

今年9月,由二航局、三航局、四航局、一公局集团、二公局、中交建筑、机电局、中交路建等单位参与建设的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工程全线24座车站全部封顶,实现洞通、轨通,全线车站机电均已进场。

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7.96公里,线路跨越4个行政区,正式投入运营后,将与现有6条轨道交通线路、3条远期预留线路组网运行,对支持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成都东部新城建设、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的交通需求、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局参建的7座车站、6个盾构区间主体工程全部通过验收并顺利移交,为地铁通车奠定了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为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项目团队采取增开作业面的方式,将车站主体工程施工与附属工程施工同步推进,先后攻克地下管网密布、居民建筑稠密、基坑开挖风险高等系列施工难题,确保了过程质量、安全、进度全面受控。同时,项目团队致力于打造绿色标杆工程,全力纵深推进标准化管理,加强绿色施工技术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施工噪声、粉尘、废水、弃渣等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成为了全线绿色文明施工的典范,多座车站获评“成都市绿色施工标杆工地”“成都市结构优质工程”“成都市优质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

三航局建设了全线唯一场段——高碑坝车辆段工程,施工内容包含生产及办公用房土建工程共17个单体建筑,占地约560亩。“30号线一期建设之初就定位为‘现代产业、高新科技、文化创意’风格,外形设计体现科技感与未来感。于是,我们将施工‘搬’到了软件中。”项目总工程师周杰介绍道。为此,项目技术团队合力对施工单体进行BIM建模,将智能图纸识别与AR实景融合,生成3D图形展示单体构造。“通过‘全仿真’分析,项目团队能够准确得知内部结构本质特征,科学判断材料用量和不同阶段施工需求。”周杰说。项目获得上海市金属结构优质工程“金钢奖”。

车辆段的教育培训中心占地约1300平方米,包含党性教育馆、安全体验馆、轨道科普馆、教育培训室、应急监控中心、应急物资仓库6大展区。“我们通过实体模型、模拟沙盘、虚拟现实等声光电手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育体验活动。”中交(成都)市政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毅元介绍,“已有1.3万人次走进培训中心,通过实地体验的方式,增强安全意识。”

2023年12月,项目部提前完成17个单体封顶任务,目前,车辆段也迎来一波波参观的“游客”。“驾驶区域采用全开放式设计,宽敞通透,乘客可进入驾驶室观看列车全自动运行情况,沉浸式感受从车辆段出发感受隧道内自由穿梭的景象,体验科技与未来感。”三航局项目经理史建伟说。

9月4日,参加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亚洲媒体考察团来到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高碑坝车辆段,称赞中国地铁技术的高效率和自动化。斯里兰卡《每日时报》总编辑尼斯塔尔·卡西姆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在技术、效率和人才方面的进步,让我印象深刻!”


来源


交通建设报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奋力书写责任与担当新篇章!中交集团助力北京受灾地区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