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由微信公众号:
地球知识局授权转载
如果要问起
中国最大的粮食省
是哪里,河南、山东、河北、四川等平原大省的人可能都要出来说两句。但根据统计数据,很多年来,蝉联中国粮食
产量、输出量第一的省份始终都是东北黑龙江
。
这就是东北黑土地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在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拥有东北是中国的一大幸事。而东北能在中国的粮食格局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的那场北大荒开发
,功不可没。
北大荒人都爱说这样一句话:“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意思是北大荒农垦区的
土壤极为肥沃
,只要种下去种子就能发芽生长,是非常好的农地。没有这样的土壤条件,北大荒也不可能被改造成“北大仓”。
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和
北大荒地区的河流
大
有关系。
从水文上看,除两个小型内流区外,从吉林到黑龙江的中国领土上,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江大河
最终都要汇入黑龙江
。既然主要江河都是黑龙江的支流,那我们可以把整个东北的水文状况大致上简化成黑龙江的情况,以方便分析。
黑龙江本为中国内河
,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主要河流。其最远源头有两个,一个是是中蒙边界线额尔古纳河,一个是发源自今天蒙古国境内的石勒喀河,两源汇流后向东,在今绥安改向南,在黑河市下游又向东,
勾勒出了今天的中俄北方边境线
。
但在从
伯力进入俄罗斯境内后
,黑龙江就开始一路向东北奔流,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入海。这主要是受到了远东
锡霍特山脉
的影响,这是一座东北-西南向的山脉,一直在阻挡黑龙江向东入海,迫使其向北蜿蜒。
每到冬天,东北地区的河流就会
减流封冻
,到开春又会解冻。越往北,气温越低,封冻就来得越早,解冻来得越晚。所以在黑龙江中下游,每到秋冬天,下游江水已经封冻时,上游江水还在向下流动,
水就会从河道溢出
。反之在回暖时,下游仍未解冻,上游已经有活水,还是会从河道溢出。
不同的样貌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这就在黑龙江开始向北折的位置
形成了大片积水区
,长年累月便成了沼泽和湿地。而偏偏黑龙江开始折向北的同江-抚远-伯力一线又是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位置,水量极其充沛,让这种积水现象更加严重,沼泽遍地。
非常凌乱的样子
(这里也是中俄边境的一段)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这片古代的沼泽地区,北起黑龙江中国侧河谷,中间是完达山,南部则是兴凯湖平原和乌苏里江河谷。而沿着松花江上溯,这片沼泽区则一直蔓延到了佳木斯以西的松花江河谷。
也就是著名的三江平原了
如果能包含东岸协同开发
会是更大规模的农垦区
每到春夏季,东北的气候相当于南方的春季
,江水溢流的沼泽地区就成为了苔藓、地衣等低级植物的天堂,而周边水分充足的土壤,也让高等植物有了成长空间。而在低级植物和高等植物的树叶死亡时,就会在地面上形成腐殖质堆。
腐殖质集中在最上面深棕色那一块
如果这一块都被冲掉或破坏掉
土壤的肥力也就大大下降
(图片来自wikipedia@Wilsonbiggs)
原本这些物质是要被微生物消化循环殆尽的,但东北冬天又很快来临,微生物活动停滞,腐殖质就不会被继续分解。
年复一年,沼泽区的腐殖质越来越多
,形成了黑色的土壤层,这便是黑土地。可想而知,
黑土地有机物含量极高
,种子能在这里吸收最多的养分,茁壮成长。
虽然可以开垦为良田
但湿地作为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很值得加以保护(如果有过核泄漏就不得不保护)
(乌克兰奥列夫斯克附近)
(图片来自wikipedia@Borkia)
世界上大规模的黑土地不止一块
:乌克兰平原、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中国东
北。这几块
黑土地的成因略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
极其肥沃的宜耕土地
。
这从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就能看出来了:乌克兰号称东欧的面包篮,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崛起正得益于粮食内河贸易。
最大块的是那几处,小范围的也有很多
(美国纽约-奥兰治县)
(图片来自wikipedia@Daniel Case)
东北北大荒和这些同类土地相比,黑土地层最厚
,部分地区能达到1米多,但却是这些黑土地中开发最迟的。这还得从形成北大荒黑土地的水文条件说起。
由于北大荒冬天寒冷,漫流的水会形成表层冻土,人类的农业开发只能在春夏天进行。但这时也正是大江溢流的时候,巨大的水流在洼地内肆意横流,破坏一切人造物。但肥沃的黑土地摆在这,想进去开发的人着实不少。
在草莽中开垦农田
在混乱中草创秩序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清末,为改变东北人丁空虚,无法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的尴尬局面,一向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让汉人入内的清朝开关放人,以垦政吸引农民前来。而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北大荒,清末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还曾采购了价值2.25万两白银的现代化农机,在讷漠尔河南段开荒。
在东北被长期封禁的情况下
人口也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所以在放开封禁后
关内的缺地农民巨量得涌向东北
然而考虑到
当地特殊的溢流情况
,北大荒的开发其实不止是一个农业问题,更是一个水利问题,甚至是一个地质条件
改造问题
。无论是小规模的个人行为还是清政府,都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条件。即使在黑龙江将军的关照下,北大荒开发仍然常常是进两步,退三步,毫无头绪。
开发出来不容易的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清朝被推翻后的
北洋时期
,军阀混战,在东北的张氏集团也曾试图开发北大荒,为奉系南下提供粮草补给。他们先后兴办了东井、智远、近恩、广信和火犁等五大农机公司,并以其为单位开垦北大荒,
将10万亩水侵不严重的黑土地开发成了农场
。
虽然张大帅是个老式军阀
但是在东北建设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力气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这些土地,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则
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口中肥肉
。1934年,日本拓务省拟定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纲要》,要把黑土地变成日本的粮食中心,正如与他们修好的苏联把乌克兰变成粮仓一样。抗战期间,日本前前后后迁入了1000多个开拓团,并调拨农机进行配合。
日本拓务省发行的招募移民的海报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日本的美梦没有做多久,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战,东北光复,殖民团的开垦计划没能继续。
曾经被开发出来的那些黑土地,也因为时局动荡,无人看管
,而又被泛滥的河水掩盖,仿佛从未有人打扰过北大荒的宁静一般。
不过不少日本人被苏联运到中亚去了
不知有没有支援当地的农业建设
历史证明,像北大荒这样的土地,
必须背靠一个稳定强大的祖国
,以工业化的手段,由大量不计牺牲的奉献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维护,才能开发完成。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高度集中在东北
而对遥远北大荒的开发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工业化生产
都离不开作为基础的东北工业
(图片来自wikipedia)
第一批来到北大荒的奉献者,毫无疑问是最具有战斗精神的革命骨干和群众。事实上从
1947年开始
,根据中央规划,就有一批
来自延安的老干部
成为了带领北大荒生产的先锋部队。
对于远道而来的陕西子弟
这里的田绝对比老家要大得多得多....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947年至1949年间,这些拓荒者
利用找到的日本农机农舍
,恢复了第一批比较容易开发的农场,包括宁安、通北、赵光、花园、永安、查哈阳等。而在这期间,他们又得到了军队增援,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负伤的荣誉军人被暂时安置在北大荒参与开垦,建成了著名的
荣军农场
。
虽然最重要的新增耕地来自三江平原
但三江平原之外的黑龙江各地仍有大量开发空间
(今天的北大荒集团农场也是遍布全省的)
(图片来自北大荒集团官网)
与此同时,
大兴安岭地区的铁道建设
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工业基础尚不完备的新中国,木材仍然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大兴安岭密林需要铁路将木材外运,而这需要大量铁道兵的参与。但在铁路修筑完成后,
铁道兵复员
就业成了一个问题,所以铁道兵司令王震在走访北大荒之后,在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沿岸找到了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作为复员基地。
著名的
虎林大米
就是在这些铁道兵满身泥泞的开垦下成长的拳头产品。
这三个地区再加上宝清的“密虎宝饶”地区,此后又成为了解放战争后大批复员战斗部队的归宿。
前后共有7万多官兵来到北大荒
,与先期到来的工人、干部、战友一起,开垦荒地,为中国的粮食战略储备付出了一生。北上的各地知青,也从50年代末开始逐步加入了黑土地的开发。
黑龙江-鸡西-虎林的田野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