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分析沙龙
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秉承“信息交流、深度分享”的理念,是为用户缩短获取信息途径,提升阅读质量的深度分析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  ·  450亿美妆巨头退市了 ·  3 天前  
爱范儿  ·  这个广告牌,能看懂的都不是一般人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分析沙龙

如何优雅地“明辨是非”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16 18:57

正文

|沙龙精选自千锤百炼(ID:qcbl001


——鸡同鸭讲,是因为先验性原则不一样。



多人都认同这样一句话,“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恐怕是因为这些道理貌似都对,但又互相矛盾,让人很难说的清楚谁对谁错吧。


不信我就来看看下面这几个俗语:


一个“古人”劝你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呐;正当你觉得有道理时,另一个“古人”跳出来断喝一声,错!近水楼台先得月!

…….

一个“古人”劝你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呀;正当你觉得有道理时,另一个“古人”跳出来断喝一声,错!有仇不报非君子!

…….

一个“古人”劝你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嘛;正当你觉得有道理时,另一个“古人”跳出来断喝一声,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

一个“古人”劝你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啊;正当你觉得有道理时,另一个“古人”跳出来断喝一声,错,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


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一脸懵逼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了无数道理,你也过不好这一生。


推导原则





为什么这些道理都对,而又互相矛盾呢?别急,我们先来弄清楚一个概念——推导原则。


我们知道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所讲的道理,其实都隐藏了它的先验性假设。而在推理论证的时候,必须保证大家都认同你的先验性假设之后,你所根据这个先验性假设为原则所推导出来的道理才有意义,你的先验性假设就是你推导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先验性假设都是不言自明地,所以大家默认不提。


但就是因为很少有人提它,导致有些“不明真相”地吃瓜群众死抱着别人推导出来的道理不放,把它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旦他们遇到根据另一个推导原则所推理出来的道理跟它相矛盾时,就懵逼了,迷茫了,受伤了,不爱了。


对于那些死抱着道理不放的人,李善友教授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话说一个老和尚手指明月问小和尚,你看到了什么?小和尚答,手指头。啪~啪~啪~老和尚给了小和尚三个耳光,叹道,手指头只是帮助你看到月亮的工具,你关注的应该是月亮而不是手指头呐。


好了,回到刚刚地话题,每一个道理都有它的先验性假设,也就是它的推导原则。今天不谈科学只谈生活,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出与道德相关的先验性原则。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道德的先验性原则其实并不多,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就三种基本原则,分别是自私原则、社会认同原则和良知原则。这三种原则每一种又都可以分为两种动机,一种是趋利;另一种是避害。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三种推导原则所推理出的道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我给大家设计了一个情景剧。


比方说我们现在来到著名的辩论节目“奇葩说”的现场,今天的辩题是这样的:


话说有一位女士,患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癌症,濒临死亡,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的性命,但是这种药很贵很贵,她的丈夫根本无力负担。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她的丈夫,你是会去偷药呢,还是不偷药呢?给出判断的同时请给出你所依据的理由。


自私原则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如果是以自私原则为导向的道理会怎么说?


1号辩手范湉湉可能会这样说,当然得偷啊。理由是,如果妻子不死,我的情感就有寄托,生活质量也更高,而且妻子也会帮忙照顾子女,给家庭带来更多收入,所以我得偷药不让妻子死。(这里只是假借名辩手之口来说道理,大家不必较真,实际上在真实的辩论里,他们会将多种原则的道理混合使用。)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原则,属于自私原则中的趋利动机。


如果马薇薇不同意,她可能会这样说,当然不能偷啊。理由是,如果我去偷药,我很可能就会被关监狱里了,所以我不能偷药。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原则,不同地是它属于自私原则中的避害动机。


社会认同原则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如果是以社会认同原则为导向的道理会怎么说?


2号辩手姜思达可能会这样说,当然得偷啊。理由是,如果我不偷药,周围的人怎么看我,我连妻子都救不了,大家都会觉得是个没用的男人,所以必须偷药。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是从获得社会认同为出发的原则,属于社会认同原则中的趋利动机。


如果胡渐彪不同意,他可能会这样说,当然不能偷啊。理由是,如果我今天为了妻子的病,可以任意破坏社会规则,那么大家以后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遵守法律规则,那么社会秩序就会面临崩溃,所以不能偷药。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也是从获得社会认同为出发的原则,不同地是它属于社会认同原则中的避害动机。


良知原则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如果是以良知原则为导向的道理会怎么说?


3号辩手黄执中学长可能会这样说,应该偷药。理由是,一个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法律不外乎人情,如果社会规则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不能保证人民的公平,那就把这种绝望下的偷窃行为作为例外。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是从普适良知为出发的原则,属于良知原则中的趋利动机。


如果蔡康永同意学长的观点,他可能会这样说,应该偷药。理由是,如果我不偷药,等于是将财产的重要性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了,所以必须偷药。


这个道理的推导原则,也是从普适良知为出发的原则,不同地是它属于良知原则中的避害动机。


适用范围





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到最后,都会选择支持丈夫偷药。原因在于,以良知为原则推导出来的道理适用范围更宽广,适用范围越广就越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不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无论适用范围多大都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可能情况,所以我说的是大部分而不是所有观众,因为总是会有人想得到那个良知原则道理也覆盖不到的情况,然后他就会投反对票了。


这三种原则并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只有适用范围的大小之别。适用范围从大到小依次是良知原则、社会认同原则、自私原则。


比如说儿女与父母的争论——


爸妈说,你要穿得像个好学生,你看你那个头发不三不四地,别人周围的人怎么看你;儿女回应,够了,我就要做我自己,管别人怎么看!


爸妈说,你看xxx条件多好,街坊邻居人人都羡慕你呢;儿女回应,够了,我要找的是我喜欢的人,不是大家都说好的人,随便找一个大家都满意的人凑合一辈子那种事,我做不到。

……


你说是父母对,还是子女对呢?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道理都对,只不过他们所依据的推导原则不一样。父母一般倾向于社会认同原则;而子女一般倾向于自私原则,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做子女的,可以先跟父母聊最基本的原则,把父母的先验性原则从社会认同层面转换到个人层面,你说的道理父母才能真正听得懂也听得进去;否则,你说再多你认为的“绝对真理”父母都会不以为然,不统一先验性原则,辩论就只能是鸡同鸭讲。


转换到同一个层面的先验性原则之后,我们再来讨论是趋利重要还是避害重要,把动机也统一之后,最后再说你的道理,父母就会像磕蒜一样不住地点头、赞许你说的话,“孩子真是长大了,有自己想法了。”


从上面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并不是说适用范围大的就一定比适用范围小的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来看。


古人没有逗你玩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那些古人所说的大道理,看看那些自相矛盾的道理,现在来看是不是另一番景象呢?


“古人”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他的先验性原则是避害型社会认同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是一个盗贼,盗亦有道,你总不能偷自己人吧;“古人”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先验性原则是趋利型自私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的同桌是班花,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谦让不就是傻子么…….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的先验性原则是避害型社会认同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在职场上,别人欺负一下难免会有的;“古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他的先验性原则是趋利型自私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被同学凌辱,不反击一下的话,只能是一直被欺辱……


“古人”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的先验性原则是避害型社会认同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不主动惹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古人”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他的先验性原则是趋利型自私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公司跟别家公司是零和博弈,你一步棋走慢了(比如诺基亚)就可能满盘皆输…….


“古人”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他的先验性原则是避害型社会认同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是一个抗日战士,屈了,往后也会被人民唾骂;“古人”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他的先验性原则是趋利型自私原则,适用范围:如果你是韩信,暂时忍受胯下之辱保得有用之躯也挺好……


最后总结一下,每一种道理都是当时具体处境下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本该吸收的是这个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工具本身。


而涉及到道德的道理一般来说有三种先验性原则:


1、自私原则——从个体利益出发为导向的原则,不管是为了短期自我愉悦还是长期互利互惠,都是自私原则。


2、社会认同原则——以获得社会认同为导向的原则,希望自己成为周围人群里的“好孩子”,或者陌生人群里遵守规则的好公民,都是社会认同原则。


3、良知原则——从普适良知出发为导向的原则,这些原则通常是朴素的、抽象的,关乎人的价值或者生命的意义。


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你不会用!


推荐阅读:


你坐拥海量信息,却无法解决问题?

这3个思维定式,将我们牢牢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