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术讨论”,有点枯燥,不喜欢的直接跳过,喜欢的在文章最后的二维码“打赏”哈哈。欢迎加入我的团队,一起为中国棉花和棉纱做点贡献。
吴法新微信号852190803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学术问题,欢迎讨论)经济“内循环”的概念是国家领导人在2020年五月份提出来的. 马上得到了中国企业家们的热烈响应。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术上的定义,但是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零售消费,货款结算等环节都在国内完成,从而形成国内流转的一个“闭环”。对老百姓而言,就是可以在国内可以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消费产品了。
棉花棉纱棉布(包括部分的化纤纱和化纤布)是重要的民生物资。纺纱织布和印染行业,在国外被称作family business。 这是因为早期从事棉花种植和纺织加工的从业人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后来也慢慢发展成为“家族企业”。只要有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个产业链就永远会存在。棉花和服装服饰大部分和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有关联(左二,作者在下游广东针织市场,推广Cotton China 和新疆棉花/棉纱)
棉花,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一直以来,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棉花和棉纱棉布出口(传统的“两纱两布”出口品种)以及服装服饰出口是外贸创汇的大头。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的纺织产品出口主要是以“外循环”为主,出口创汇是主要的目标,棉花棉纱棉布以及服装产品的大量出口,曾经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外汇,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经济发展。 从2005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棉花~纺织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传统的低端制造业被迭代,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逐步在走向全世界。因此,用棉量很大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边缘化”。
随着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四亿人口的庞大的内销市场,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低端的来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已将遇到了“天花板”,各项成本的额快速上升以及环保的压力,是的我们不得审视我们初产业未来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型企业都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国内庞大的市场正在焕发出极大的魅力。
如果你仔细注意一下,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以往的名称叫做“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而现在呢,称做“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多了一个“进”字,一字之差,贸易形式大大变化。进口和出口并举,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循环”,两条腿同时走路,经济才能走的更加稳健。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外市场极度萎缩,外贸订单一夜之间几乎消失。中国政府强有力控制住“疫情”,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国内市场消费开始启动,但是国外消费市场依然极度萎缩。因此一个14亿人口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了重视。这次由上而下的“内循环”显示出蓬勃生机。服饰行业又是“内循环”经济中首当其中的产业(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当然,在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同时,传统的“外循环”经济,也不能放松。只要有市场,有销路,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要齐头并进。也就是所谓的“双循环”。
棉花棉纱棉布的产业链冗长,供应链管理技术含量很高。其他国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这么一个“完善高效敏捷的棉花产品供应链系统”,因此只有中国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40年来,十四亿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
(二) 中国棉花产业面临的挑战:
(2020年11月中旬。有关机构将再次组团“丰收季节新疆棉花调研团”,
欢迎报名一同前往美丽的新疆)
1)棉花全产业链中,生产要素配置不太合理
我国棉花主产区有三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加新疆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调整,目前我国的棉花主产区已经转移到了西北和新疆地区。西北和新疆地区的棉花产量,占据了我国的棉花产量85%以上的份额。但是与棉花配套的棉纺和棉布产业,生产基地离开棉花主产区还是太遥远,物流运输不方便,市场信息不灵通,相关产业不配套。人力资源也是很缺乏,棉花和纺织行业需要成熟的产业工人和建立完善的培养培训制度。
2)纯棉花制品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
电子商务模式和“快时尚”模式的兴起,消费者的穿着习惯变化很大,传统的纺织品服装服饰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一季服”,就是穿一季就丢弃了的这种服装,对原料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纤维和再生纤维的大量使用,挤占了纯棉花产品的市场空间。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推广“Cotton China”品牌应用,中国棉花走向世界。有挑战有机会。
3)棉花产量逐年递减
由于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约束,我国用于种植棉花的“棉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再加上历来的“棉粮争地”的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粮食安全”的权重要大过“棉花安全”的权重,这使得“棉田”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今后,优质高产的植棉技术得以推广。
4)合格的劳动力缺乏。棉花作物的田间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三月备种,四月育苗,五月见蕾,六月开花,七月结桃,八月吐絮,九、十月采摘。虽然机械化和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工,但是在关键的几个“节点”上,还是需要使用人工作业的,因此,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也可能是未来制约棉花行业发展的“瓶颈”。
5)化学纤维对棉花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成年人穿的衣服中,棉花含量已经很低了,国际上的品牌商也在大量使用经过技术改进的各类化学纤维。2019年是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大扩容”的元年,也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聚酯产能将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扩大数倍,涤纶短纤的而价格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将对于棉花的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6)西方某些国家把新疆棉花“政治化”,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相信我们有关部门能够提前做好准备,用各种预案以应付突发情况。
总之,中国棉花产业要面对以上几方面的“挑战”,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危中有机”。有挑战,也有机会。每一次挑战和困难都是中国棉花行业的“腾飞”的垫脚石。
(三)“双循环”背景下,中国棉花产业的“新机遇”
1)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孕育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这次由国家主导的,“由上而下”的“内循环”不是以前简单的“出口转内销”也不是“外贸尾货产业”,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贸易目标市场的转变,这将使得棉花棉纱棉布的消费量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等其它“非欧美地区”的消费市场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做好“内循环”的同时,“外循环”也不能放弃,只有要机会,有市场,有利润,有生意都不要放弃。山东,河南,广东和福建的纺织品贸易商在积极拓展新疆棉花在国内市场的同时,他们还在全世界推销我们国家的棉花棉纱和棉布。相信,用不了多久,Cotton China 的品牌就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这是“双循环”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
3)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智能化运用,农业育种和种植管理的现代化,将可以令到中国的植棉成本降低,品质有望逐步接近国外(美棉,澳棉)先进水平。
4)疫情是“危”也是“机”,在外贸遭遇“瓶颈”,“疫情”减缓经济的大环境下,国家领导层提出的“双循环”概念,以“内循环”为主,不放弃“外循环”,国内和国外市场双管齐下,这给我们的涉棉企业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和“新的机遇”。中国棉花的未来十分美好,大家一起努力。(完)
鼓励原创,别忘打赏,欢迎拍砖,不求上进,但求开心,吴老头开心,大家就都开心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