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顶端新闻
中国优质资讯集散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在新加坡呆久了,回中国都不习惯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顶端新闻

来河南就是回家吃饭,总有一款美食适合你!

顶端新闻  · 公众号  ·  · 2025-01-25 11:3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河南及周围地区的美食,包括汴京烤鸭、天津糖炒栗子、河南胡辣汤、普集烧鸡、兰州牛肉拉面、西湖醋鱼、小笼包等美食的来源和背景故事。这些美食反映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广泛传播,以及迁徙与美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河南美食的多样性和历史渊源

文章介绍了河南及周围地区的美食,这些美食具有多样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广泛传播。

关键观点2: 美食与迁徙的紧密关系

文章通过美食的迁徙轨迹,展示了历史大势、偶然因素、自然灾害等对人类迁徙的影响,以及迁徙与美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关键观点3: 地域文化与美食的交融

文章通过介绍不同地域的美食,展示了地域文化与美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如陕甘两地美食与河南的渊源背后是骨肉同胞的情感交融。

关键观点4: 顶端新闻的介绍和互动活动

文章最后介绍了顶端新闻公众号,并鼓励粉丝参与公众号的有奖互动活动,可以领取多重惊喜福利。


正文

来河南就是回家吃饭,总有一款美食适合你!因为全国各地很多美食都源自河南,总能唤起你味蕾中的家乡。


春节临近,回家过年,那些从河南走出去的美食也想家了。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按照传统习俗,到了准备过节美食的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原出发走四方、寻美食——
北上京津 ,看在汴京烤熟的鸭子是怎么一步步飞到了北京,欣赏中原和四方是如何在味蕾上牵手舞动;
南下闽粤 ,中原人宴席上的主菜芥菜肉以“梅菜扣肉”之名重上餐桌,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东访江浙 ,北宋炉灶革命让“炒”的烹饪之技空前繁荣,最后落地临安生出了“南料北烹”;
西进陕甘 ,回望充满苦难的往事里,感受美食迁徙中的温暖真情……

现在就出发!


京津


汴京烤熟的鸭子咋飞到了北京?

四方与中原的味蕾互动

代表菜品:北京烤鸭、天津糖炒栗子

留心的郑州人会发现,最近几年,街头打着“汴京”招牌的烤鸭店多了起来。当然,心头难免会萦绕着这样一个疑问:北京烤鸭名扬天下,汴京烤鸭跟风凑什么热闹?

如果这样想,你可错怪了汴京烤鸭了。 因为历史上,北京烤鸭实际上可是沾了汴京烤鸭的光!

在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展柜中,有一本1980年1月的《中国烹饪》杂志,其中一篇《北京烤鸭香飘四海》的文章中写道:《东京梦华录》中有“炙鸡爊(āo)鸭”的记载,南宋时,“炙鸭”已为临安名食……据《元史》等书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技艺徙至大都(北京),烤鸭技术就这样传到北京,成为宫廷和市肆的佳肴。

和烤鸭所伴随的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天津名吃糖炒栗子与中原大地血脉相连的故事,同样一波三折,但更让人唏嘘感动。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故都(即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入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通过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宋朝的追忆。

漫步开封街头,挂着天津糖炒栗子的招牌小店并不鲜见。“李和儿”的后人们或许没有等到身回故土的那一天,但炒栗子的浓香终究还是飘回了中原。

历史上的河南,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山珍海味、八方珍馐皆汇聚于此。《东京梦华录》形容道:“集四海之奇珍,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陕甘

兰州牛肉拉面源于河南?

苦难挡不住美食与情感交融

代表菜品:河南胡辣汤、普集烧鸡、兰州牛肉拉面

河南胡辣汤,一直有逍遥镇和北舞渡的“中原之争”。类似的“楚汉争霸”也在西安胡辣汤界上演,当地胡辣汤分为河南和西安两个派系,这个话题也不止一次受到西安主流媒体关注。

在古都西安,西安胡辣汤的特色在肉丸,河南胡辣汤是肉丁;西安胡辣汤除了肉丸,还有土豆、莲花白等时令蔬菜,河南胡辣汤则是用海带、粉条、油炸豆腐做配料。陕菜大师、非遗周秦汉唐宴技艺传承人刘凤凯说,“西安派”胡辣汤在当地具有千百年的历史,而“河南派”胡辣汤则跟当地居民来源相关,西安当地人俗称的“道北”地段是河南人聚集地,“两种派别风味不同各有千秋,是秦豫美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近代由于灾荒和战乱,河南难民背井离乡,沿陇海铁路向西谋求生路,他们在“道北”一带落脚。老家美食也跟着他们落地生根。当然,历史上身居西安的皇帝们也不止一次因为粮荒到河南洛阳“就食”。

无独有偶。陕西咸阳的普集烧鸡,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据说,抗战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他携带家眷,一根扁担两只筐,到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投友定居,并拿出看家本领,以祖传清宫烧鸡技艺谋生。郭家烧鸡香酥鲜嫩、色味俱佳,很快远近闻名,成为当地名小吃。

这段秦豫情上演至今,如一位当地网友所总结的: 河南人会说西安话,会做烧鸡、胡辣汤,西安人吃了说“美”!西安人会做羊肉泡馍、葫芦头,河南人吃了说“嫽”! 吃哪种菜就用哪地方言夸,河南人和西安人在风俗上互相同化,非常亲切。

美食的迁徙轨迹多与历史大势所契合,不过偶然因素也不能小觑,一人的无心插柳也能柳成荫。2014年,“兰州牛肉拉面源自博爱小吃”的消息一经媒体曝出,便引发网络热议。事情起因是,兰州大学一河南籍学子在兰州一家牛肉面馆吃饭,发现店里自宣海报上这样描述牛肉面的“出身”: 兰州的牛肉面始于清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今河南博爱县境内)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 后来,经陈氏后人创新、改良……

原来,陈维精在国子监读太学时,经常帮助来自甘肃的贫寒同学马六七,陈维精乐于烹调的情趣,甘肃人马六七很可能就是这样得到陈氏祖传秘方并带到兰州的。今天看到遍布河南街头的兰州牛肉拉面,是不是有种“出口转内销”的意味?

大灾患难与共,小事互帮互助。陕甘两地美食与河南的渊源背后,是骨肉同胞的情感交融。美食诱人,真情更动人。


江浙

北宋这件“炒技大事”

成就了“南料北烹”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小笼包

为何中原的“北烹”成就如此之大?许多纪录片打探美食也绕不开开封, 缘由是北宋时期的汴京,炒的烹饪技艺迎来爆发,后代的各种炒法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仅“炒”这一方法,汴京就出现了生炒、熟炒、南炒、北炒等,北宋汴京的市场上也破天荒有了炒鸡、炒兔、旋炒银杏等炒制类菜肴的问世,进而衍生出了不同火候变化的爆、熘、煸等技法,学烹饪也就被人称为学炒菜。

“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大概是很多人对于南北差异最直观的印象,但若置身杭州,你会发现街头面店林立,品种繁杂多样。地处江南,却如此钟爱面食的原因,还要从历史说来。

两宋之际,金人入侵,京城从汴京南迁至临安, 大量的北方移民并没有入乡随俗吃米饭,反而将吃面食的习惯渗透到了杭州人的日常饮食中。 时至今日,开封和杭州依然像走亲戚一样“有来有往”。杭州美食专家口中,常会说到的“南料北烹”,正是江浙菜的主要特色之一。


闽粤

最忆是乡愁!

客家人念念不忘“老家河南”的味道

代表菜品:梅菜扣肉、酿豆腐、粿

“中原”是南方很多美食的故乡。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祭灶神、吃汤圆、吃饺子的习俗,均源于中原。 客家人也会做“豫菜”,由于当地不产芥菜,“芥菜肉”就变成了“梅菜扣肉”,但两地做法大致是一样的。

千百年来,吃饺子是中原人逢年过节的习俗。客家人南迁后,以大米为主食,缺少面粉,要保持这一习俗就很困难。于是,客家先民就地取材,用旱地种植较多的黄豆磨制成豆腐,以猪肉和蔬菜等混合制馅料,以豆腐作面皮,把豆腐切成长方形对角形两块,用筷子在豆腐中间挖个小洞,再把肉馅嵌入洞中,即形成“酿豆腐”,然后再蒸熟,以此代替饺子。此习俗慢慢流传开来,成为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

南方人爱吃甜、爱喝汤的口味也和河南有关。 河南省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会长张海林说:“生活条件越好,口味越淡,古代政治中心在北方时是南咸北甜,加上北方气候干燥,有喝汤的膳食习惯,后来北宋一亡,中原人带着北方很多习惯南下,让南方人爱吃甜、爱喝汤了。”

客家人把米粉、薯粉制的点心叫“粿”,则是由河南等地的面食“果子”的“果”转化而成。由于客家人迁居台湾或东南亚,河南的面点也传到了这些地区。

略述这几道美食,也许只是揭开了从河南走出去的美食冰山一角。不过这段美食寻觅之旅,仿佛是在还原中原先民迁徙的轨迹。
对于这种勾连,张海林的一番话让人深思: “文化上有一个定义,凡是距文化的母体的地域、时间越远,保存这种文化的意愿越强烈。为什么呢?他怕自己变,他怕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来。”

点击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河南美食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