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再考不上,我就认命了
。
凌晨2点,我蹲在厕所一边改申论大作文,一边喃喃自语。生怕开灯吵醒孩子,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但比起前两次查分时的崩溃,这点痛根本不算什么。
一、两次失败:我踩过的坑,比备考资料还厚
第一次考公,我像个无头苍蝇。
听说“刷题万能”,我买了3本行测题库,每天埋头苦写,正确率却卡在60%死活上不去。申论?随便抄抄范文呗!结果行测62,申论53,连面试门槛都没摸到。
第二次备考,我“卷”得更狠了。
5点起床背常识,午休刷言语理解,深夜啃数量关系。可孩子半夜发烧、老公抱怨不顾家、单位领导嫌我状态差…...成绩出来:行测65,申论59。
看到申论分数那刻,我直接摔了手机——为什么拼命刷题还是不行?
直到去年三战,我才终于清醒:
考公不是拼体力,而是拼脑子
。
二、觉醒时刻:30岁宝妈的血泪顿悟
第三次备考前,我做了件“狠事”:把前两年的笔记全扔了
。
1. 行测:
从“做题机器”到“策略大师”
常识不再死磕
:每天早饭时听20分钟新闻,考前突击时政押题
资料分析戒掉计算器
:用估算技巧提速,硬是把25分钟压缩到18分钟
数量关系抓典型题
:工程、行程、利润三大题型反复练透,其他随缘
2. 申论:
从“抄答案”到“会思考”
每天精读1篇政府工作报告
,用荧光笔标动词、对策句
大作文固定“五段三分”结构
:开头甩金句,每段首句亮观点
小题按“踩点+逻辑”训练
,甚至让老公当“人工扫描仪”找关键词
3. 时间管理:带娃备考的生存法则**
利用碎片时间
:送娃上学路上听申论范文,午休用APP刷15道图推
周末“换岗学习
:老公带娃半天,我去图书馆沉浸式刷套卷
考前1个月“断舍离
:卸载短视频,朋友圈设为免打扰
三、避坑清单:我用3年青春换来的9条教训
1. ❌盲目刷题=慢性自杀
✅做完题必须复盘:错题标注“错因+考点”,正确题标注“秒杀技巧”
2. ❌忽略申论=主动陪跑
✅每天至少写1道小题,保持政府思维“肌肉记忆”
3. ❌迷信“万能模板”
✅准备5套个性化开头结尾,考场根据主题灵活拼接
4. ❌和年轻人比刷题量
✅宝妈备考要“精准打击”:资料/判断/言语三大模块死磕到80%正确率
5. ❌全职备考压力炸弹
✅在职备考反而效率更高(亲测有效!)
6. ❌死记硬背常识题
✅重点关注近半年重大会议、民生政策、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