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胡子阿细
一个跟“阿富汗”和“奸细”都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谎称每天从奇怪的角度分享电影、音乐与书籍。不求有用,但求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成都市文广旅局通报关于邛崃市南宝山旅游区“成 ... ·  22 小时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全面解读数据中心液冷散热技术的政策、类型及应用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昨天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探索数据中心的多模光纤距离限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胡子阿细

那个关于“流行”的菜市场,你去逛了没?

大胡子阿细  · 公众号  ·  · 2018-05-01 14:00

正文

这几天,李宇春以总监制的身份,联合10位艺术家,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发起了一个公众艺术项目,谓之以“菜市场”。在这个为期10天的菜市场内,所有的作品,都是可以买到的“菜”。


作为这个“菜市场”的发起人,李宇春给了所有参与的艺术家一个庞大的命题——


“什么是流行的?如何制造每个人自己的流行?”



在说这个“菜市场”前,我想聊一段关于我妈的题外话。


我妈其实算是个“玉米”。


十多年前,李宇春参加超级女声那一届,我妈是一到钟点就会守在电视机前为李宇春加油的那个人,我反倒是因为她才在那年关注了一阵子超女。


我妈一直认为最后能拿冠军的是李宇春,最后果不其然。我问我妈为何那么确定,她回我的是, “帅,很不一样。”


如今复盘当年那届超女,我们可以用更多理性的话语来总结,比如卫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观众对草根选秀的热情捧场,乃至对主流的反抗,等等,但我依然觉得我妈那句是最为直接的答案。


超女夺冠之后的李宇春,一直是华语乐坛风头最劲的女歌手之一。但如果仅仅从音乐的范畴去理解李宇春的话,就太片面了,这就像理解一些艺术创造只关心其是否美得直观一样。


说回这次的“菜市场”,其命题是关于流行的探讨。《流行》,一开始是李宇春的唱片概念,在发行专辑并开始筹备巡演的过程中,她感觉还不够过瘾,于是就发起了这么一个全新的实验性项目。


我曾介绍过多位音乐人在自己发布新音乐时做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比如九寸钉在发行《Year Zero》的时候,曾搞过一场复杂的解谜游戏。整个游戏有很庞大的故事线,环环相扣,HBO当初甚至考虑过要把它改编成一部剧,


再比如Björk出《Biophilia》的时候,曾发布了一个同名的app,这个app后来还被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收录。



然而这些创意营销带给歌迷的娱乐体验更多,不像李宇春的“菜市场”这样,已经涉及到当代艺术与消费文化的思考,并且,会以“流行实验室”作为后续,陆续推出新的项目。


菜市场是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日常的。艺术往往被认为是精英的,小众的。当人们熟悉的“菜市场”变成了艺术空间,人们在其中的固有体验被颠覆,对于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联系,李宇春和她的“流行实验室”不是最早进行探讨的人。


我不知道“菜市场”有多大程度上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但两者之间看起来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作为波普艺术的奠基人,理查德·汉密尔顿当年以一幅《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拿着棒棒糖的健美男子,贴了金属胸贴的女郎,沙发、录音机、海报等等,无一不是从杂志和报纸上剪贴下来的。



而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成名作则是其在1962年以金宝浓汤罐头作元素的创作。沃霍尔以这样一件作品中完成了其艺术生涯的质变。这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描述:汤罐头既是平等和富足的象征,又是毫无个性,没有内涵的商品。




“菜市场”的展品中,有不少也是类似理念的作品。


同样希望打破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的边界,是将抽象的艺术符号化,从商品中提取元素,通过放大,重复,拼贴或重新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


同样希望打破人们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距离感,打破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界限。


同样都有质疑和批判,带有一种玩世不恭和叛逆气质。


“菜市场”的展品中有一件是徐震的作品,起源于其2007年的《恐龙食品有限公司》。艺术家将各种腊肉拼接成了一条恐龙的模样,让日常食材经过重新包装、并置于全新语境。当这条烤恐龙作为雕塑装置陈列在现场,艺术品和商品之间的边界被彻底打破,而其作为整个菜市场的橱窗部分,在公共空间的出现,也为观者还原了一种熟悉并陌生的原生态菜市场景观。



再比如艺术家aaajiao(徐文恺)的创作,此次在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名为《Tasteless / 没有味道》的作品。艺术家宣称会在作品中虚拟出一种不存在的味道,当进入空间之内,空间内错杂的图像给予感官的暗示与刺激会让这样的味道变成现实。aaajiao希望籍此探讨人类感官与想象的相通性,以及话术、媒介权力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还有擅长用“故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陆平原,此次他则是将食物与故事结合。他将故事打印在可食用的糯米纸上,供观众购买、阅读并品尝。而这些故事则被挂在一只人们熟悉的、巨大“鲨鱼咬手”玩具装置中,让人在取阅故事的时候感受到某种幽默的焦虑。与此同时,观者在阅读并实用这些故事的同时,也会有被其他物体当成食物的错位感。



下面这个视频,有关“流行”这个概念。



“爆款、色号、语言的表情化、大数据、slogan、偶像……”


这些词语和短句既是李宇春对于 “流行” 的思考,也是其借由“菜市场”这个项目进行的开放式探讨。


对流行的研究,通常有两个部分。一是由罗兰·巴特建构的神话体系,二是由布鲁默提出的,集体选择与集体品味角度的趋同。


不管从哪部分来看,李宇春都可以说是流行本身。她身上具备广泛的共性,同时又启发了多角度的思考,并且,她还是不断更新的。参与“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的艺术家徐震表示,作为具有时代性的流行ICON,李宇春本人就是这次项目中最大的“艺术品”,是她让艺术“流行”起来。


难能可贵的是,李宇春制造出了天真所指的神话,又消解了这种神话。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