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9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9 小时前  
银行家杂志  ·  中国外贸信托卫濛濛:提升信托服务质效 ... ·  2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召开2025年全面从 ... ·  2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二次专题学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新闻为什么常常反转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4-08-07 0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热点事件不断反转的现象,包括自媒体抢头条、媒体缺乏多方求证、吃瓜群众惯性思维等因素导致的问题。文章以范大山事件和陕西榆林孕妇跳楼案为例,说明了热点事件反转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热点事件不断反转的现象。

文章讨论了热点事件频繁反转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后果。

关键观点2: 自媒体的抢头条现象。

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往往牺牲一部分事实,甚至人为裁剪事实片段,误导舆论。

关键观点3: 吃瓜群众的惯性思维和标签化。

惯性思维包括标签化和刻板思维,导致人们用固定的刻板印象来评判某个群体中具体的人和事。

关键观点4: 社会公信力的消失和社会撕裂的形成。

反转事件背后反映了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和社会撕裂的现象,需要警惕。


正文


现在某音火得一塌糊涂的范大山,那个时候还在混B站,名字叫衣戈猜想,最著名的作品是《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


第一天被《二舅》感动的人以千万计,话题直冲10亿热搜,不仅成为B站年度第一爆文,还被誉为互联网有史以来最体面的爆款。


但第二天风向突然转了,先是有人质疑《二舅》的真实性。“二舅不是他的二舅,是他夫人的二舅。”“房子岁数没有那么大,比米国还小几十岁。”独自照顾老母亲也不属实。“母亲是和他过,但女儿偶尔回家洗了衣服的。”


她二舅不还是二舅?房子没有米国老,不就是说房子老?母亲和谁过,不就是谁在养?


更有很多人把“二舅”批评得一塌糊涂,说二舅成了毒鸡汤。


二舅打针打瘫了,坚决不医闹。残疾证办不下来,只是出去散散心。二舅不要国家照顾,自主创业,做木工、还搞修理。有了外遇,还保持别人家庭完整。捡到弃婴,独自抚养,不给社会添乱。他还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后顾之忧,建设和谐乡村。赡养老母亲,6688,传递传统美德……


一句话,这个社会如果二舅多了,一切社会问题都解决了。


据说还有人考证出《二舅》一文,是大制作,并非自媒体作者一人所为。这才是最致命的,所以此文反转了。


热点之中,反转最厉害的新闻当属陕西榆林孕妇跳楼案。


一开始,网友得知医院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舆论哗然,猛烈批评孕妇的丈夫和婆婆。


紧接着家属发声,提出是医生拒绝剖腹产。那还了得, 舆论的焦点又转向批评医院“草菅人命”。


院方随即公布了监控截图,称孕妇曾两次下跪,但家属拒绝沟通。舆论再次批评家属不可理喻。


后来家属再度回应:称监控中的画面并不是下跪,而是疼痛难忍的下蹲……


舆论在这里产生了撕裂,一部分人相信,一部分人不相信,双方争论不休。 事实一次次反转,舆论批评的矛头不断转变,令人头晕目眩,造成了社会关注和新闻资源的严重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热点事件不断反转?


一是新媒体拼命抢头条。


头条消息传播快,关注度大;标题越有噱头,点击量越高,带来的流量也越大。媒体是靠流量支撑的。这就导致 媒体一味追求速度与关注度,这也 成为媒体追求的唯二指标。


为了达到快和吸引眼球,媒体势必会牺牲一部分事实,甚至人为裁剪事实片段,误导舆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新闻的公正性,全面性被迅速抛弃。这就导致刚被曝光的新闻,未必是事实,或者未必是事实的全部。


一旦更多的细节被爆出,往往就会造成舆论风向的反转。比如二舅是妻子的二舅,房子没有米国那么老。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过去新闻没有那么多的反转呢?除了今天自媒体以及网友监督的强大之外,是因为过去是多角度新闻调查,现在更多的是单向度的新闻转述。


比如一个新闻中涉及到甲乙丙三个当事人。


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分别采访甲乙丙。如果信息彼此矛盾,陷入罗生门,记者就要多方求证,寻找其他信息支撑,穷尽所有可能寻找事实真相。真相是新闻的唯一价值,但现在流量和关注才是第一价值。


现在媒体怎么做呢?他们第一时间出手抢新闻。寻找最有话题和噱头的那位,比如对乙进行采访,简单粗暴,迅速发出,抢占第一波关注高潮。


甲很快有话要说,媒体又迅速跟进,再采访甲,结果乙被甲驳斥得体无完肤,原先的东西被完全推翻。媒体造势,大量单方面呈现甲的说法,舆论惊呼“反转来了”。


丙方再登场,提供所谓新的铁证。媒体又一轮跟进,舆论再次反转。吃瓜群众吃得头昏脑涨,但又乐此不疲。这有意思吗?没意思。但这成了现在很多热点呈现的常态。


媒体没有担当主动求证、多方调查的角色,仅仅是轮番充当各方的传声筒,就轻易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如此一来,媒体何乐不为?但如此下去,还有真正的新闻吗?


二是吃瓜群众的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标签化。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有一年江苏模考作文就以“标签”为题,这个作文题很有含金量。


一件商品有了标签,人们知道了它的价值;一件文物有了标签,人们知道了它的历史;一处风景有了标签,人们就把它当成了旅游胜地……生活中的标签无处不在,有形的无形的,有用的没用的,大的小的,利的弊的……


也许我们都曾经被社会、集体或自己贴上“标签”。 但标签真能代表事实判断吗?


毋庸置疑,人们习惯以“贴标签”的方式,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来评判某个群体中具体的人和事。标签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认知,迅速把握,但标签仅仅是辅助认知,并不意味着所有认知都应标签化。


一旦养成标签化思维的习惯, 把个案泛化为普遍,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把偶发总结为必然,把细节论定为全貌。比如,教师都是酸腐的,官员都是腐败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


当标签根深蒂固,思维惯性就产生了,人们就会用这个代表总体印象的标签,对群体中某个具体个体进行评判


比如,一起普通医患纠纷,如果当事者是官员身份,舆论关于官员的所有负面印象,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压向当事人。事情的本来面貌,反倒鲜有追问。即便知道真相,真相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宣泄情绪。


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如果某辆车是豪车,舆论的仇富情绪又被调动起来,宝马女形象肯定是负面的,是蛮不讲理的。真相反而被遮蔽。


惯性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是刻板思维。比如弱者总是值得同情的。如果事实不明,同情弱者就会在舆论中不断被放大。人们惯性地认为,弱势一方一定是受害者。


2015年5月3日,一个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被疯狂转载。舆论迅速站队,全网一片倒地批评男司机,要求严惩不贷。 之所以如此,就是 认为弱势一方肯定就是受害者。


但是随着行车记录仪的公布,事情真相浮出水面,原来是女司机多次恶意变道导致最后被暴打。 这时候舆论又迅速反转,掉头开始批判女司机,认为女司机不顾交通安全,真正是欠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