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授课语录 | 周海晏、孙玮:仿真技术与城市:从影像到智能媒体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07-21 09:00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课程简讯-

在7月14日的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第14期)课程中,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从“智慧城市”与“智能城市”的概念分析出发,基于后人类视野下的媒介融合探讨模拟仿真技术对媒体城市的建构;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则从维利里奥假器观看的角度分析城市形象片,阐述影像技术对人与城市关系的根本性重构。本期推送为该课程内容摘录。


从智慧城市到智能城市

——模拟仿真技术对媒体城市的建构

周海晏


“智慧城市”(Smart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与IBM在全球推出的信息建设战略理念“智慧星球(SmartPlanet)”有关。2009年以来在中文语境中流行的“智慧城市”说法,是由此引申过来的。这里所理解的智慧,具有明显的IBM色彩,即从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维度来探讨智慧。后来,IBM提出新型智慧城市(SmarterCity),超越了偏重于信息化的单一维度想象,将对智慧的理解深化为认知计算的层面,强调智慧城市以前沿分析方式突破社会问题、建设数据驱动的认知性(cognitive)政府、向智能化建筑理念转型。“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组通过对智慧城市理念在中国语境应用状况的反思,在2016年提出“智能城市”(IntelligentCity)的概念。智能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智慧城市的内容,却又突破了智慧城市围绕信息技术建设的局限性。

从早期智慧城市的概念,到后来的反思与推进,其中的理念差别,事实上可以被看作是麦侉尔提出的媒体城市(TheMedia City)在媒体与城市关系上的一种体现。麦侉尔强调,“日趋流动、即时并渗入城市空间的媒体集合,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体验模式的构成框架。我并未将媒体视为某种与城市相分离的事物——通过将城市现象转变为图像的方式来‘表现’它的媒体——相反,我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空间体验经由建筑结构与都市领地、社会实践和媒体反馈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构造过程而崛起。当代城市是个媒体-建筑复合体,它源于空间化的媒体平台的激增和杂合的空间整体的生产”。麦侉尔的“媒体城市”,打破人和机器对立的关系及其主体性概念,强调媒介的城市人这样一种主体形态的生成;强调媒体在城市中作用的转移,认为媒体本身作为城市的装置存在,本身具有表意功能;关注技术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复杂性,包括对时空关系的重构;媒体城市作为建构的结果,本身成为一种媒介的存在感觉。



从媒体城市的角度,可以把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的差异归结为仿真维度的差别。我认为,媒体城市传播技术理念蕴含两种仿真维度,我将它们称之为“计算式仿真”与“融合式仿真”。这两个“仿真”概念,有其共同的基础,也就是对“再现”与“客观真实”的颠覆。无论是“再现”还是“客观真实”,按照波德里亚的理解,都是来自早期个体生产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转型背景。传统个体生产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主体性意义上的仿真,模仿的对象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社会到来,大众传播业大批量生产信息的条件成型,机械复制使得强调艺术创作求真的“Aura”消失。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仿真的理解强调的是客观真实与反映论原则。“技术原则在于机器占据了优势,并在机器的影响下建立起一种平衡……自动装置是人类的相似物,并与之进行互动……而机器则与人类平等,同时改变了后者,使得二者在功能性过程这一整体中居于同等地位。”鲍德里亚通过拟仿与超真实对反映论的批判,构成了我们所讲的仿真的两个维度的共同逻辑起点。在鲍德里亚这里,“仿”是机器代码为单位的结构创建,“仿真是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范式……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真”是超真实,“像任何意识形态话语一样,为了在一个物质过程中证实自身,需要真实而‘客观’的参照”。

即使依然运用现实与媒介对立的分析方式,但鲍德里亚毕竟提出了“仿”和“真”的这一分析基础。在此基础上,“计算式仿真”的观点以基特勒为代表,其中的“仿”,是编程语言为核心的计算实践,“从简单的操作编码开始,其语言拓展仍然属于硬件设置,经过汇编程序——其拓展是操作代码,抵达高级编程语言——其拓展即为此前的汇编程序”;所实现的“真”,则是数据云端的程序真实,“重要的并非讯息或内容——它们在技术时代与所谓的心灵相辅相成,重要的是它们(严格地遵循麦克卢汉的观点)的循环,即可感知性的系统组合。”海勒的论述则可以被理解为“融合式仿真”。海勒认为“我将自由人文主义的解构视为一次重新将身体囊括期间的机会——后者在当代的控制论主体讨论中正在逐渐消失”。她所理解的“仿”,是知觉关系的全面构建;而由于“在后人类时代,在身体存在和计算机仿真、控制论机制和生物组织、机器人目的论和人类目标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或绝对的界限”,其中所见的“真”,是人机融合的后人类仿真。

那么,当前模拟仿真技术对媒体城市的建构方式,属于哪种仿真?这可以结合无人机技术应用等经验材料来理解。无人机等智能媒体的仿真,是“上帝”与人关系的融合——人的飞行体验开启了“上帝之眼”,这是一个融合的实践过程,而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于“上帝”或人的任何一端。当前中国智能无人机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指的是无人机新闻中的无人机技术,无人机作为视觉机器而存在,是人类试图延展自己感官关系的一种体验方式;第二维度指的是无人机航拍数据应用中的技术,无人机是遥感机器,突破简单化的观视意义,跟数字生产技术叠加了之后的遥感,成为独特的城市感知方式;第三维度指的是无人机航拍体验中的技术,无人机作为体验机器,机器规定整体的身体体验模式。由此可以推知,模拟仿真技术主要是从第二、第三维度对媒体城市进行建构的。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从目前新闻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也许可以一叶知秋。从这里回望中国新闻业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方式,联系“新闻机器人‘今日头条张小明’里约奥运会报道”的争议,会发现,大众传播时代的“再现”与“客观真实”观念限制了模拟仿真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人们仍然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理解最新的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成果,并据此界定新闻传播的仿真。为何不能够从机器的角度去理解,而一定要机器遵循人认识新闻的方式呢?传统观念的顽固可想而知,智能城市的建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倘若从融合式的仿真理解智能城市,也许正如人工智能之父所说,反向传播或需要被抛弃,AI需要从技术跟人之间的融合关系重新开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