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经,风云学会会员
近日,曹德旺接受第一财经访问,谈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建工厂,论及了他在美设厂总利润的计算方法。这个访谈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把曹德旺对一项具体投资的解说,包装为“中国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的唬人文章,并进一步引申阐发,一时间有关中美制造业成本对比的话题再次被人们热议。
我对各国制造业成本问题比较关注。现在有一个知名中国企业家真的出于成本考虑,到美国大举投资建工厂了。这能否说明,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美国制造业成本真的低于中国了?
曹德旺的“野望”
本文通过分析玻璃生产的过程指出,BCG发布的成本报告正好能和曹德旺的访谈相互印证,说明美国仅仅能在“产品主要制造成本是天然气、美国天然气资源成本远低于中国、美国当地政府给优惠、且与中国向美国出口相比”的情况下,相对中国有一点成本优势。美国重新发展制造业其实困难重重。而中国制造业在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是需要政府重视企业的呼求,但并非一味降成本,而是应该顺应趋势,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
曹德旺是著名的“玻璃大王”,他创立的福耀玻璃集团排行国内第一,世界第四。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全球市场份额20%。极具雄心壮志的曹德旺紧盯汽车玻璃市场,想把福耀集团做成世界霸主。
2016年10月7日,福耀玻璃迈出了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步,美国工厂竣工了。曹德旺董事长在竣工庆典上表示,俄亥俄州是美国汽车生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顿工厂,福耀将成为美国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福耀将为美国汽车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玻璃配套服务,并将助力深化中美经贸合作。所以,福耀的美国工厂是面向美国汽车市场的,这需要注意。
曹德旺很早就关注美国汽车市场,1995年就进入美国,经过三年亏损之后找到营销办法,2002年福耀玻璃占据了美国汽车玻璃市场的12%。但是,当年美国对中国玻璃发动反倾销案,PPG公司申请对福耀玻璃进行调查。2002年4月,美国商务部裁定福耀在美国的倾销幅度为11.8%。
真正让曹德旺超过一般企业家的,是他接下来的举动:他勇敢而冷静地决策,支付巨额资金组织律师队伍在美国打官司,将美国商务部和PPG等几家美国企业一起诉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2003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福耀上诉书上9项主张中的8项予以赞同,同时将该案退回美商务部重审。2004年10月,仲裁结果出炉,美国商务部以后对福耀玻璃仅征收0.13%的关税,返还约400万美元税款。这起诉讼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的第一起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案例。而这次胜诉,也给福耀玻璃做了一次最好的广告,从此迎来了快速发展。
玻璃制造业的特殊性
10多年前说的是反倾销,是中国工厂制造的玻璃远隔重洋卖到美国,显然中国玻璃的制造成本有不小的优势。那么10年以后,玻璃行业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需要介绍一下玻璃生产工艺。
玻璃生产中,有一个工艺叫“浮法玻璃”,一般人应该听说过,但未必清楚是什么。我上小学时边上就有一家灯炮厂,经常去玩,学校还组织到生产线参观过,但白炽灯炮玻璃只是简单工艺。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由英国皮尔金顿公司50年代末开发出来,意思是把玻璃溶液浮在锡槽中的锡液上成形,不间断的玻璃液流可以长达数公里,象钢炉一样开了工就永不停止地制造玻璃液流,生产效率有很大提升。
由于西方技术封锁,中国由洛阳玻璃组织技术攻关,于1971年建成了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块浮法玻璃,之后还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这个技术重要到了什么程度?1981年,国家科委在洛玻召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国家级技术鉴定会,这是我国继万吨巨轮、万吨水压机之后的第三次国家级技术鉴定会。洛阳浮法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称世界三大浮法工艺。
这个浮法工艺,重要一步是在熔窑里,将重油、炉煤气、天然气等燃料与富氧喷入燃烧,将配料熔化成玻璃液。这能耗很大,也可能有较大污染。中国平板玻璃产量2013年就超过世界50%,由于发展过程中可以理解的原因,生产线多数使用重油与炉煤气,不太注重污染问题。发生雾霾等老百姓反应强烈的严重污染事件后,中国政府提升了对环保的重视。对浮法玻璃生产的影响是,中国2014年以后新上的生产线基本是烧天然气的,虽然成本高,但是因为环保要求没办法。
中国天然气成本高是资源限制,能源条件就这样,煤不缺但受限于污染。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之后,天然气价格确实比中国低很多。页岩气生产极其耗水,中国水资源不如美国丰富。
按BCG在2015年发布的成本报告,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电力成本、天然气的成本数值是这样的:
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以上是美国的基准值,中国2014年对应的成本数值是:
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
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
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而曹德旺和第一财经的访谈中正好说的是这三项。
第一财经:能源呢?
曹德旺:能源,电价是中国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
第一财经:劳动力呢?
曹德旺:蓝领是中国8倍,白领是中国的2倍多,白领便宜,蓝领贵。
第一财经:综合劳动生产率是中国高还是美国高?
曹德旺:这样算吧。做一片夹层玻璃在中国要1块2,在美国要5块5,我们预算是6块5,差5块。差5块的时候我在美国做是5块5,顶掉了不要了。我们出口美国,出口是先征后退,在这基础上还要交4%,这样,一块玻璃出口需要交1块多钱,这就省去了1块多。那么在美国还有电价便宜,气价便宜,还有很多优惠条件,总的来说,算起来他那里比这里,总利润会差10%。
曹德旺最后一段算利润的话有点象行业黑话不好懂,但是前面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说得很清楚。他说的是美国代顿市这个工厂,BCG报告说的是所有制造业。电价中国1.8比美国1.1,和曹德旺说的“电价是中国一半”基本对得上。
中国工业用电价格比美国高是有一个特殊情况,中国民用电价格不高,国家有补贴,要照顾低收入群众,工业用电规模大价格高些,工业整体效率够高也没有问题。而美国正相反,民用电价格很高,有月服务费、管道费之类的附加费。
天然气成本美国1.5中国4.4,曹德旺说的是“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倍数更高了,可能是俄亥俄州天然气成本更低,也可以理解。关键在于,这里提到天然气是合适的,因为浮法玻璃工艺天然气是主要成本占40%多。
我在去年的辟谣文章里就指出,不应该用天然气成本来估算制造业成本,这是用美国的国情来套其它国家,不同行业有不同情况。曹德旺这样说没问题,但我们要清楚这是指浮法玻璃这个特殊行业。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曹德旺后面的利润估算。“做一片夹层玻璃在中国要1块2,在美国要5块5”,这应该就对应BCG报告中指的“劳动力综合成本”。报告中说中国10.2,美国18.2不到中国两倍,按曹德旺的估算,中国的优势更大。这显然是因为,中国玻璃工人的工作效率超过美国人,才能有这么高的成本优势。
这并不是一个坏事,说明中国工人效率高,加工资有道理,曹德旺说四年涨了三倍。如果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工作效率比中国工人低不少,这样涨工资工厂就完蛋了。
关键我们要看到,曹德旺提了“出口美国,先征后退”。在美国工厂生产汽车玻璃,在美国汽车产业链中使用。对等的比较条件应该是,在中国工厂生产,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使用。由于福耀玻璃一直向美国出口汽车玻璃,所以他这样比较也是自然的,但就不是一个对等的成本比较了。在中国生产汽车玻璃,轮船走上万公里运到美国,还交各种税,还有钱赚,一直是这个模式,现在也不是没钱赚了。只是因为种种有利于美国的优势,在美国本地生产会“多赚百分之十几”。
曹德旺在访谈中还提到了“美国土地不要钱”,“很多优惠条件”,这其实都是有背景的。福耀玻璃这个工厂要招2000多个工人,是对美国制造业与当地政府就业的重大支持,接手旧厂房改造花了3000万美元,当地政府送还了3000万美元,就等于“土地不要钱”了。还有税收减免等优惠。
因此,我们对这个“美国制造成本低于中国”、“中国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的案例,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曹德旺是就本行业实话实说,提供的是宝贵的一手信息。但是也要认识到,这是汽车玻璃行业的特殊情况。行业产品主要制造成本是天然气,成本更低的因为环保不让用,美国天然气成本由于资源优势远低于中国,美国当地政府因为制造业振兴与就业给很大优惠。再与“在中国制造向美国出口”的情况相比,在美国本土制造相对中国有一点优势。
我个人认为,福耀玻璃开美国工厂,更大原因是要与美国汽车产业链紧密给合,开了美国本土工厂更有利于在美国扩张,所以巨资投入6亿美元,曹德旺说之前琢磨了20年。如果仅仅是“多赚百分之十几”的考虑,并不值得搞这么大动作,随便一个小风险就能把利润吃掉了。例如美国工会进来折腾了,天知道后面出什么事。
附文:西方媒体BCG所言属实吗?
西方机构(BCG)在2015年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如果肯认真点去看英文原文,链接是这个:
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content/articles/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shifting_economics_global_manufacturing/
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的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
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2004年0.865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见这里,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
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1.1+1.5=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
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
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
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
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
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1.4+1.4=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
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
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
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1.8+4.4=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
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
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1.1: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来源80%以上是水和煤)
这种逻辑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
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
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
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
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
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瞎说。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为了掩盖美国自己制造业的没落,居然使出了这样的炒作手法,妄图吸引投资者的眼光,让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撤出大陆,始终都是小道,也说明美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制造业衰落的危机有多严重了。
阅读原文,更多热门;扫码识别,关注“机器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