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淘宝平台拟全面引入微信支付,这是互联网两大巨头正式牵手的标志。文章回顾了淘宝和微信长期以来的互相屏蔽历史,分析了双方的合作背景和原因,包括政策推动、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双方利益考量。文章还讨论了这次合作面临的技术、流量、用户习惯等挑战,以及平台间互联互通的大势所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淘宝平台拟全面引入微信支付。
这是互联网两大巨头正式合作的标志,意味着电商江湖的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关键观点2: 淘宝和微信长期存在互相屏蔽的情况。
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双方一直在寻求合作的可能性。此次合作是双方互相开放的重要一步。
关键观点3: 合作的背后是双方利益和解不开的困局。
随着电商格局的洗牌加速,去中心化、内容化势头日益明显。淘宝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微信支付则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双方合作有助于触达更多潜在用户,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
关键观点4: 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确保支付过程顺畅无阻,避免因技术兼容性问题导致的卡顿或失败,是双方必须面对的首要挑战。此外,双方还需要就技术对接、责任划分等问题进行深入协商。
关键观点5: 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必然趋势。此次合作是互联网生态开放与合作的重要体现。
正文
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互联网两大巨头正式牵手,淘宝平台拟全面引入微信支付。
淘宝天猫方面回应称,淘宝天猫始终秉持开放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与各平台之间的互通合作,不断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让消费者的购物更便捷、愉悦和高效。
微信支付同日回应:目前与淘宝平台商户的功能适配正在开通中,具体上线时间请关注淘宝平台公告。微信支付始终秉持开放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与各领域之间的互通合作。
阿里系的支付宝与腾讯系的微信支付,长期以来是“水火不容”的状态。在淘宝无法使用微信付款,是电商江湖人尽皆知的规矩。两家企业的互联互通盛传已久,却一直卡在淘宝端口的开放中。如今靴子就要落地,淘宝将不得不将蛋糕分食于曾经的对家。
这一举动,究竟是淘宝放下高傲姿态的世纪和解,还是背后另有考量?
当年7月,阿里以控制淘宝交易风险为由,宣布暂停与微信相关的第三方应用服务。为了绕过这一限制,提高成交率,一些淘宝商家尝试通过张贴微信收款二维码解决无法微信支付的问题,但这一“土办法”很快也被封了去路。不久后,淘宝卖家就收到一则禁令,禁止卖家张贴微信二维码,“微信”二字直接成为淘宝违禁词。
11月,手机淘宝对微信进行进一步封锁,关闭了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用户点击微信上的淘宝链接,出现的则是手机淘宝的下载安装页面。
战火迅速升级,另一边的腾讯也采取了反制,以防止恶意营销为由,屏蔽了微信中所有的淘宝链接,包括下载链接的跳转,化成一句“您访问的淘宝网址已被屏蔽,如需浏览可长按网址复制并使用浏览器访问。”
从此,格局落定——淘宝无法使用微信支付,微信无法打开淘宝链接,阿里腾讯就这样把对方拉入黑名单。表面上,双方都以安全为名,实则背后是一场流量争夺战。
2013年伊始,上线两年的微信高调宣布用户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面对这一快速崛起的社交平台,阿里有了危机感。而腾讯的封链之路也越走越远,2016年,微信正式发布《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陆续打击和处理违规外部链接,流量城墙高高筑起。
直到2021年,中国互联网反垄断风暴到来,淘宝与微信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转变。
工信部要求各平台限期解除屏蔽,实现“互联互通”。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重槌频频敲下,互联网领域多家巨头被顶格处罚,其中就包括阿里、腾讯、苏宁、美团系公司等。
政策推动下,企业们意识到互相封禁终究不是最优解。淘宝与微信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竞争策略,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直到今年8月30日,国家市监局在官网宣布,该部门督导阿里巴巴完成三年整改。阿里随后回应称:“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创新,坚持合规经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事实上,互相屏蔽的十余年里,双方关于互联互通的试探从未停止。
“断交”两年后,阿里巴巴推出基于微信端的“淘口令”。用户将手机淘宝的商品链接以“淘口令”形式分享给微信好友,对方复制后打开手机淘宝即可直达商品详情页。
此后,阿里旗下的饿了么、盒马鲜生、菜鸟裹裹等也先后入驻微信小程序。
2021年,微信放宽对外部链接的限制,点对点聊天场景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并在群聊场景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同年“双十一”前,淘宝推出一键分享购物车至微信群聊、朋友圈功能……
自去年以来,阿里和腾讯两家的“破壁”行动开始提速。2023年4月,钉钉宣布微信用户无需下载App,就可在微信里加入钉钉会议;2023年9月,阿里妈妈与腾讯广告平台宣布深度合作,微信视频号等广告流量可通过阿里妈妈UD投放,直接链接至淘宝、天猫商家。
今年双方合作进一步提速。2月,不少网友发现部分淘宝订单可直接跳转至微信支付进行付款;8月,淘宝特价版App正式新增微信支付选项。
从过去的全面封杀到如今的转变,究其根本,自有淘宝放不下的利益和解不开的困局。
近年来,国内电商格局洗牌加速,去中心化、内容化势头日益明显。传统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等虽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增速有所放缓。
高盛报告显示,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四年降幅约1/3。凭低价“狂飙”的拼多多更是在去年年底超越了阿里,成为市值第一的电商平台。与此同时,抖音小店、腾讯视频号小店、小红书店铺、百度电商正以倍级增速崛起。淘宝没有办法再稳坐钓鱼台了。
接入微信支付,无疑是淘宝在存量市场中寻求突破的关键一步,亦像是一种妥协。
再看这场战役中的关键领域——支付方式。尽管阿里系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肩稳坐两大移动支付巨头之席,但在量级和用户画像上还是有着明显差异。
腾讯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13.71亿,而支付宝平均月活为8.93亿。微信支付则凭借微信“国民通讯应用”的优势,领先抢滩老年人群体和下沉市场。
“能不能支付宝转我200,微信还你?”长久以来,不少消费者习惯用微信钱包而需要在微信四处换钱去淘宝下单,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购物成本。可见,单一的支付方式早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对淘宝来说,接通微信支付将大幅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也有助于触达更多潜在用户,减少用户流失。毕竟,新兴电商平台来势汹汹,淘宝无法忽视这种危机感。
但显然,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支付领域作为电商生态的核心环节,不仅是交易完成的桥梁,更是数据流通的枢纽,这也是平台多年的顾虑。
一边是电商业务的中流砥柱,一边是支付业务的主力军,淘宝和支付宝作为阿里生态中的两大核心平台,手心手背都是“宝”。如何在保护支付宝的同时,又能充分借力微信,是淘宝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市场也演变成多元化竞争的态势。近年来,银联云闪付、京东支付、美团支付等在市场份额、用户基础、技术实力等方面也各有千秋。
因此,“打不过就加入”,阿里系的取舍不止是为守住眼前的蛋糕,还有将蛋糕做大的野心。
支付宝也对此回应称,“开放、协作、创新、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也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除了支付产品,支付宝还将在互联网技术、AI 技术产品等更广泛的生态加大开放合作,创造更大的商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