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爸妈老爱说别人家的孩子blablabla这事儿,
我们通常是很反感的,但有时候吧,我们自己难免
也
会跟同龄人比较一下,然后哭晕在手机前——
@白医青年:别人18岁当网红,月入几十万;我18岁抢了微信群0.01红包没说谢谢,被骂了一个小时。
emmmm……别人能赚多少钱我们不清楚,但PO主面临的这个场景可以说是十分眼熟了。
群里的红包只抢到了1分钱、没道谢还会挨骂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个群的红包要不数额少、要不数量多;二是这个群的成员经常一言不合就训人。
两条线索直指一个场所
——
微信里的亲戚群
,骂你的自然是“教你做人”的爸爸妈妈。随后我们发现,这因为没跟发红包的长辈道谢而挨骂的,不止是原PO一个人。
要说这个亲戚群吧,就是一个
云祠堂
般的存在,整个家族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通过它串起血缘亲情,展望美好未来。
但对于常年在外的年轻一辈来说,这个
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
原本只用在逢年过节面对面听到的絮叨,如今漂省过市找了上来。
群里的中老年表情包
每天N刷屏,
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管离家多远,仍然是“老李家”、“陈家大院”、“赵氏家族”的孝子贤孙。
于是我们看到,每一个突然被拉进亲戚群的小年轻都是
脸上静如死狗、内心万马奔腾
,在一片祥和的氛围里显得格外不合群↓
可进都进来了,
普通玩家
除了
极力减小存在感、把群消息设置为免打扰
,还能怎样?总不能当着这么多亲戚的面退群吧?还想不想回家过年啦!
更何况,作为家族里接触新鲜事物的前线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就是群主本人,不仅一举一动都被亲戚们盯得紧紧的,还要承担起
净化网络环境
的
管理责任
。
惨,实在是太惨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毕竟是一个靠亲情维系的地盘,根据对周围人群的几番调研,我们发现,想要招架住群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叨逼叨,也不难。
只要你有一颗
爱演不服输
的心,把潜藏在骨髓深处的戏精因子激发出来,这份多角色cosplay的《微信亲戚群生存指南》收好不谢~!
前面说到,很多小年轻因为抢红包不道谢被骂,可大家回忆一下,就算你抢到红包的第一时间发了【谢谢老板.GIF】,你就能金蝉脱壳了吗?
肿么可能!接下来你将收到一连串的@,告诉你“别只会抢啊,红包雨走起来!”
仔细想想,这些亲戚只是图你微信里那几块钱吗?不是吧,人家注重的是【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氛围,
追求的是在红包接力中达到【家和万事兴】
。
如果你能扮演好一个【红包侠】的角色,别人发红包时不争不抢,把机会留给他人(忍不住抢了再回也行);之后主动发红包,不求数额大,只要数量多,那么迎接你的就是一场场“小x真有出息”的精神胜利,皆大欢喜。
所以,就是现在,看完这篇推送就去亲戚群发个红包吧,顺便祝大家周末愉快,你将成为三姑六婆口中最成功的小辈。
如果你不是每天加班加到昏天黑地,偶尔跟亲戚们交流下感情也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八卦爱好者来说,随时爆大料的亲戚群简直就是一处宝藏。
有这份心在,别说艰难生存了,
你
就是想在亲戚群里混得风生水起都不难,也不需要做太多,像《爸爸去哪儿》里的天天或者Jasper一样,当个捧场王就行。
二姑家有喜事了要排队恭喜、三舅儿子考100分了要排队表扬,四大爷过生日了要发个祝寿红包,五婶子发链接了要顺手点个赞……不用面面俱到,能刷个【听话懂事】的存在感也是极好的。
当然了,在这种时刻都要注意语气语态的场合,就
别搞好友群里那一套
了,慎发黄暴表情包、切忌随意抖机灵、不说让人接不下去的大实话。
▽
一个耿直现场
请问:数学不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大概就是我都二十好几了,每当亲戚群里有长辈发题考验小辈,我还是连个哈哈都不敢哈。
也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曾经在试卷上碾压90后的各路奥数题又卷土重来,开始在亲戚群里碾压60、70、80、90、00后。
长辈们传播这些题的心理其实很好理解,一个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回忆青葱岁月,找回读书时的优越感或挫败感;另一个就是
想检验出家里年轻一辈的聪明才智
。
于是,群里的小年轻们又被@出来,计算小明还要走多少里路追上小红、18个杯子里哪个杯子最先装满、这个圆和那个方的交叉面积是多少……连毕业多年的文科生也不能幸免!
这个时候,想不被亲戚指责不爱动脑的你,就应该在被@的第一时间,【回复这题有点意思】-【复制题目并打开搜索引擎】-【找到答案并复制】-【粘贴到群里】-【回复好久不做题了并配上害羞表情包】-【
学霸之胜
】。
▽
一个微信考场
网上有这么个段子:你家人眼中一条消息的可信度排序是央视>正经报纸>朋友圈>百度=电脑弹窗>各种推销员说的>饭桌上别人说的>你说的。
话糙理不糙,这个逻辑反应到亲戚群里,就是你看到他们发的一条条伪科学、毒鸡汤、甚至谣言文章。
但新时代的
不孝有三,在亲戚群里辟谣为大
。想辟谣的你,真的有跟全家人断绝关系的必死觉悟吗?
想必大家都有所体会,直接怼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是没有用的,直接说这些都是假的也势必要被追着问为啥,进退两难。
这时候就需要强调会说话的重要性了。毕竟,在亲戚群辟谣就等于在质疑长辈的权威,是
在跟他们比谁吃米和盐更多
。
这里分享一个效果不错的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亲戚发来一条谣言,不要立刻否定,直接在微信里搜索关键词,找到几条辟谣的靠谱文章,发回亲戚群。最好再给他们个台阶下,说“自己也不太了解,但多看看这类科普的文章也是很有好处的”。
没办法,谁让他们确实也是为了这个大家族好呢,只是掌握的知识面不充分。
要说起来,最后这个角色应该是操作难度最小、应用范围最大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小年轻来说,他们在亲戚群就是一具小僵尸,平日里透明如空气,只在过年抢红包时冷不丁地蹦出来。
看上去简单,但这种
not found的群成员也应当有自己的操守
,能坚持下来也是很辛苦的。
比如不管群里有多嗨、发出了多少红包,都不点开,每天定时删除对话框;比如牢牢记住每次发票圈都要屏蔽这些亲戚,且每添加一位亲戚都迅速贴好标签……
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出
不是我不跟你聊天、而是我不怎么玩微信
的感觉。因为作为小透明本明,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中老年表情包+奇奇怪怪的视频+标题党的文章啊!
▽
一个失智现场
本着一颗纯朴向善的心,向“团圆才是我们的话题”出发,这份应急生存指南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每个人对亲戚群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也希望
这些应对方案能对你
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