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苏晓十问”今天下午新鲜出炉,在今年的“十问”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整个行业发生了什么以及未来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做为内容的一线参与者,苏晓对影视产业有着自己的精辟看法,以下为“十问”内容,以及我们的解读:
一问:电视剧播出平台的主战场转向互联网了吗?
2017年,关于平台争夺战,有几个趋势将奠定互联网的主导话语权:全年热门的前20部头部剧,视频网站的销售价格将全面超过卫视,视频网站第一名的广告收入将首次超过卫视头牌,通过视频网站看剧的用户数将超过电视,而会员付费将成为内容行业的新引擎。所以优质内容会更靠拢互联网需求,更多公司会为视频网站定制内容,而视频网站领导的从2B转向2C,从广告转向付费的商业模式变革将使这个产业的市场蛋糕在三年内扩大一倍。但是,这两年,为了确保头部内容的流量贡献,视频网站还依赖卫视平台的共振效应。因为截至目前,视频网站独播剧的流量未突破50亿,而和卫视联播剧的年度前十都过百亿。
小V简评:
商业电视剧,其竞争的主战场转向互联网是必然趋势, 我们认为三个核心因素让网络(包括移动端)点播更适合电视剧的消费:
1) 电视剧的内容属性更多是个体消费,与综艺,体育这类多人观看更有趣味的内容有差异性。
2) 电视剧本身的时效性并不要求实时观看,时移(空余时观看或者积累很多集一并观看)效应下,电视的线性播出模式不占优势。
3)网络平台的用户收费模式和延伸开发让电视剧的商业价值扩大化成为可能。
但转向2C也加剧了内容生产方之间的竞争,因为直面电视剧消费者更考验内容公司的市场能力。目前虽然热门剧大多由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联播,预计将来视频网站独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二问:互联网上单剧收费能实现盈利吗?
对几大视频网站而言,依靠会员付费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现正在高速增长,市场规模有望从目前的100亿元扩张到四年后的600亿元,付费用户有望从6000万扩张到2.5亿。而从全球范围看,优质电视剧对新会员的拉动和老会员的留存都是最核心的资源,就如《权力的游戏》对HBO,《纸牌屋》对Netflix的重要性。但目前会员的市场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一部大剧的全部成本,更不要说盈利。算一笔账,目前一部顶级大剧对会员的拉动能力是500-700万用户,两年后预计能拉动1500万会员,按每人10元的贡献力计算,带来的收入就是1.5亿。所以近两年,中低成本投入的剧集,只要用户定位精准,是有机会单靠用户付费收入就能盈利的,而1亿以上投资的大剧还是要依赖广告+付费的收入模式。
小V简评:
目前,仅凭收费模式目前还很难覆盖版权成本,因为观众免费看剧的惯性还在,从用户发展和付费趋势来看,将来会有大剧能依靠付费模式实现盈利。
三问:收费来了会改变做剧的思维模式吗?
围绕好故事、好人物的创作内核不会变,但从收视思维到流量思维,再到用户付费导向的黏性思维,电视剧的收看方式、运营模式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收视思维强调的是收视率导向,构建的环境是客厅属性,固定时间观看,故事慢热,常规营销;而发展到流量思维,强调的是互联网争取流量的导向,构建的环境是移动属性,随时点播收看,话题引爆,突破性营销。而到迅速崛起的付费时代,一切产品和运营都是为了增强用户的黏性,大数据将用户收看时长、喜好进行分析,为用户精准推荐节目资源,高品质剧集是增强用户黏性的第一利器。衡量用户黏性的指标将是未来衡量产品好坏的第一市场数据。
小V简评:
电视剧将从传统的大众娱乐产品变为细分观众的内容消费产品,随着电视剧差异化的愈加凸显,会有更多的小众电视剧出现。相应的做剧思维模式也需要改变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
四问:美剧模式会成为中国电视剧主流吗?
美剧、日剧、韩剧的主流播出模式都是短剧集,周播,季播成系列化。原因是他们频道少,节目多,电视剧需要做成精耕细作的奢侈品;而我们之前电视频道多,节目少,电视剧也就只能日播,长剧集,做成了不能细看的日用消费品。当电视剧的主战场逐渐转移,网站竞争只剩下五六家,而用户付费又成为新的商业模式,视频网站一定会主推周播,季播,短剧集的模式,这是拉动会员付费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也是广告主最愿意看到的播出模式。剧集短才更有利于保证品质,才更有可能做系列化。周播+季播的模式依托的是广告+付费的盈利模式,会成为视频网站剧集播出的主流模式。
小V简评:
美剧模式很可能会成为将来电视剧的主流,其短、平、快的生产和播出模式,再加上最内容质量的把控,能帮助实现电视剧的商业利益最大化。
五问:超级内容的市场蛋糕究竟有多大?
电视剧产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扩张期。在互联网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全国三、四千家影视公司争夺的是电视台150亿的市场蛋糕,如今视频网站+卫视的电视剧、网剧投入已达300多亿,而用户付费业务才刚刚兴起。到2020年,中国剧集市场有望达到1500亿的市场规模,超过电影。而市场最大的受益者和竞争焦点是大投入、高质量、大影响的超级内容。2016年,超级内容对视频网站流量的贡献依然增速迅猛,年度前十的剧流量与上一年比增幅达到50%,而且在与综艺等其他内容类型的角逐中全面胜出,全球证明,付费市场的核心武器还是超级剧集,更何况中国目前的付费单价与北美市场还有5倍左右的差距。所以,从《甄嬛传》到《如懿传》,五年间售价涨了30倍也就是这个原因。
小V简评:
互联网将“单品为王”的马太效应放大更多, 新媒体环境下,娱乐市场的环境更加竞争激烈,头部内容的价值愈加显现,我们预计,超级内容将拿走市场80%的蛋糕,其余20%的份额被其他内容瓜分。当前中国电视剧市场还是存在公司过多的现状,优胜劣汰进程将加速。
六问:演员和IP天价该谁管?
一个演员片酬上亿,一个版权售价上亿,这样耸人听闻的数字引来一片片的讨伐声,甚至有人呼吁政府限价干预。泡沫、虚火,市场自会调节,只不过B2B的生意,要等播出来检验时间很长。演员重要,不是只靠一张脸;IP有用,也不能只靠粉丝经济。我不信大IP+大明星=优质内容,否则制作公司只要养一群猎头就可以了。天价背后我看到的是围绕超级内容的竞争,因为只有头部内容才能卖高价,所以围绕生产头部内容的市场资源全线涨价,说到底是平台、买方逼着公司赌了上去,平台夸大了颜值效应,夸大了粉丝力量。砸几部就好了,IP热最近不是已经降温了吗,赌演员的也输几部,价格自然会下来。就像今天的中国电影,有哪个演员敢说,自己就是票房保证?
小V简评:
演员天价片酬的问题出在影视公司,最终反映在播放端,播出平台吃亏几次之后,最终会将结果反作用在演员身上,不理性的演员高片酬势必回落。不过要回落到三年前的片酬已经不现实,演员现在的价值除了演艺外,演员的媒体传播价值这几年随着社交媒体(主要是微博)的发展大幅放大。
七问:影视产业当前生存环境的雾霾是什么?
从业人员急于套现的心态,对内容缺乏敬畏之心。去年电影票房的停滞已经敲响了警钟。真正影响中国影视市场增速的原因只有一个:有没有足够好的内容?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内容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优质内容还是要落实到立意、故事、人物、审美这些打动人的根本要素,中国影视产业在工业化体系和产业链打造上还距离甚远。在市场急速扩张中,许多人看到商机,急功近利地赚钱,要颜值不要演技,要数量不要品质,要爽感不要深刻;所有工种都制片人化,制片人都老总化,老总都资本家化。随着资本市场趋冷,行业的光环和泡沫将褪去,回归耐心,回归创作规律,回归品质的价值将得以重塑。
小V简评:
资本对内容产生的影响,过去几年愈演愈烈,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影视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制作方也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善用资本才能产出优质的内容,从而提升竞争力。
八问:证监会刹车一踩,资本退场了吗?
2016,资本市场对影视公司热度降温,影视类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跌30%以上,证监会叫停借壳并购,不少公司又对赌失败,资本冷静了很多,行业不再“性感”。退烧以后的资本不会离场,会更聚焦地投资能持续生产头部内容的公司,投资能生产付费内容的公司,以及投资能生产结合新技术开发内容的公司。市场下跌会逼着行业重新回到产品逻辑上,我认为这是好事。内容产业需要资本但不需要对赌,资本有利于提高产品层级,筑高行业门槛,提升行业集中度,但是业绩一对赌,就会被资本急功近利的思维绑架,就会把行业波动性的软肋暴露无遗。
小V简评:
资本是枚双人剑,资本对赌失败的案例会让资方和影视公司都警醒。 "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相信随着这轮资本市场的变化,行业内容不同公司的优劣势呈现出来,好的公司将走得更远,更健康。
九问:我们都需要培养网感吗?
“网感”,是去年热起来的新词,指的是互联网人群对内容喜好的思维和审美特点,比如叙事要爽感,人物要酥感,情节要甜点,话题要HIGH点。网感,集中反映了年轻群体对内容的消费需求,不要把网感弱智化,以为年轻人看剧只喜欢高颜值、偶像化;也不要把网感神化,年轻人的喜好中也有不少低级趣味的成分。理性分析网感,年轻人看电视剧推崇个体价值实现,推崇创新审美,推崇极致化表达,推崇代入参与感,推崇互动讨论的舆论场,这些都是积极的部分。研究年轻受众的消费需求已经是作品创作和渠道运营的必要功课,这不是网络剧的小众化审美,而是今后电视剧发展的引擎。不管你喜不喜欢,网感已经蔓延,正在改变着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
小V简评:
网感带来的“革命”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互联网针对受众特性打造内容的方式已经影响了整个电视剧的创作思维;另一方面,2016年的很多的影视剧偏向迎合年轻受众,导致内容低龄化。大多数受网感思维趋势的创作者,将回归理性,在受众需求和内容表达之间找到平衡。
十问:电视剧,要改名了吗?
多年来,电视是剧集播放的唯一平台,电视台则是唯一买家,电视剧的概念由此而来。近年,出现了只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剧,网络剧风生水起。可过两天又会出现只在APP上能看的剧,那是否应该叫APP剧呢?事实上,电视剧与网络剧从题材、内容到制作上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渠道载体今后不会成为区分内容的主要因素,我觉得电视剧还是早点改名叫“剧集”更确切些吧。电视剧的概念隐含的是传统传媒产业里渠道和内容谁能称王的话题,可是近几年的趋势是渠道越来越丰富融合,看一部剧集可以在手机、PAD、电视机间自由切换;而内容越来越趋向头部和长效。未来渠道与内容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新的焦点是在新技术引爆渠道和内容,应该不久就会出现VR剧集吧。
小V简评:
电视剧叫啥已经不再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呈现好的故事,好的影像表达,好的情感沟通到观众。随着视频网站在电视剧采购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预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观往知来,在视频新媒体的冲击下, 电视剧行业迎来了几年的大发展,同时行业各种新趋势势必影响深远。
在小V看来, 以下5点趋势值得行业人员关注:
1) 电视剧收费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广告模式在未来十年左右将很有可能只占到20%左右的市场份额;
2) 对于一般内容,视频网站将与影视公司分成分担风险,但对于好的内容视频网站将以买断的方式来赚取更大利润, 网络视频平台对内容的影响力将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3)所有客厅电视都将联网,点播会成为观看的主流方式;
4) 只有极少数的内容(5%左右)可以成为IP,具备多链条、持续开发的价值,大部分内容依然趋向于一次性消费;
5) 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当前,中国还有过半人口一年看不了一部电视剧(想想那几个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和农民工群体吧,那里将来也许就是金矿),未来的发展潜力极有可能出现在三到五线市场。
公众号: Vlinkage
合作/投稿请加微信:aiming_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