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塾文化
中国最大最权威的NLP实用心理学培训机构,华人世界国际NLP大师,中国NLP导师之父,开创了NLP第三排序——系统动力派。畅销书籍《重塑心灵》、《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下)、《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爱上双人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人都是NPD?|《新疯狂时代》 ·  3 天前  
武志红  ·  你的气质,会吸引什么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静塾文化

我也许永远不会像你期望的那么好

静塾文化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8-19 19:01

正文


一个人被他人期望成为一个什么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或处于什么状态,一般来说是件愉快的事。这表示你不是孤独的,有人关心你,很看得起你——这显然可以极大地满足你的自恋。你就像被信任的原始股票一样,被持有者期望着天天涨停板。


但,被过度期望,就不愉快了。过度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可以使你的身心都处于应激状态。从本质上来说,给予他人过度期待,实际上是向他人传递焦虑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推卸责任。比如,你跟朋友在山里碰见老虎,结果他对你说,我很看好你哦,你一定打得过老虎的。说完就躲到一边去了。显然,他在用对你的期望使自己置身事外。在这个极端的例子中,期望变成了谋杀。



日常生活中的过度期望当然不足以构成谋杀,却足以成为施虐。父母期望孩子成才、妻子期望丈夫赚更多的钱、老师期望学生更有成就、老板期望员工更加努力,无处不在的期望一旦过度,就变成了虐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亲密的关系,最后被强烈的期望拆解得四分五裂。


在期望的背后,隐藏着不满意。期望不太大的时候,不满意的程度也较小,所以不易被察觉,也就不易造成伤害。但是,随着期望的增加,不满意也就增加了,到一定程度可以被察觉,就可能制造心理上的伤害。



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一切过度的期望,在潜意识层面都可能包含相反的内容和作用。例子:一对毕业于著名大学的夫妻,希望孩子成绩好,能够上他们上过的大学。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为实现这一理想作出很多努力。遗憾的是,孩子高考成绩本科线都没达到。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对夫妻潜意识里有很多对堕落、失败、无能的恐惧,这些恐惧以“期望”的名义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被动地接受了,就如父母潜意识的愿,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成功的人。简而言之,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期望,也自然不会用期望虐待他人。而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就是他/她有充分的自由——奴隶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过度期望,他/她就变成了他人的期望的奴隶,他/她活着的目标,只不过是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已。过度期望直接抹杀了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怎样才能知道期望过度了呢?

很简单,问一问被期望的人的感受就知道了。



但遗憾的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却有很多人没有去做。因为他们在过度期望他人的时候,并不知道、也许是不想知道,他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有不能承受的期望之重。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鼓励被过度期望者的觉醒,觉醒到可以对那些用期望施虐的人说:我也许永远不会像你期望的那么好,但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像自己期望的就足够了。



推荐阅读

控制不住脾气的妈妈:这个“综合症”才是罪魁祸首

王炳梅家庭系统排列保定工作坊第二期开始报名啦!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