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内在,
换言之,我们看待别人的眼光,反应着我们的内心。
豁达大度的人,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心之所向皆是美好,
斤斤计较的人,沉迷于琐碎的细节,处处都是问题,看谁都不顺眼。
所以,看不惯别人,很可能是自己境界不够。
元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地主阶级的郭子兴召集数千起义军占据濠州,队伍逐渐壮大,势力愈发强劲。
此时,朱元璋还在庙里不动声色地撞着钟,可随着形势的变化,造反成了他唯一的活路。
于是,他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起义军。
在军队里,朱元璋的才能出众,短短两个月内就被提拔了,
然而,他却遭到郭子兴的厌恶,因为郭子兴无法忍受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在身边。
终于有一天,郭子兴把朱元璋关进牢里,盼着他饿死,
但好在善良的马姑娘偷偷给他送吃的,他才得以活下来。
朱元璋被放出来后,主动请求带兵出战。
这时郭子兴又起了歹念,把朱元璋派去形势严峻的定远,想着最好让他葬身此地,
正是因为郭子兴心存妒忌,才起了害人之心。
而在这世界上,有人嫉贤妒能,也有人尊贤爱才。
秦末,刘项争夺天下前夕,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转去投奔刘邦。
萧何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大力向刘邦举荐,可刘邦也不重视他。
韩信见刘邦无意重用自己,灰心失望,决定离开。
当萧何听说这件事时,深知失去韩信的后果,于是快马加鞭,前去追赶,
韩信在离开途中,也想着自己就这样走了,是不是辜负了萧何的一片心意,
越想越觉得抱歉,最终放弃了离开的念头,决定回去找萧何,
返回途中,恰巧碰上焦急赶来的萧何,两人一同回到了刘邦的营地。
然而,刘邦仍旧不重用韩信,萧何见状,便竭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刘邦终于听了他的劝谏,这才决定封韩信为大将军。
可见萧何对于贤人并无私心,而是全心全意让其受重用。
《围炉夜话》中说:
“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以欣赏的心态学习,借力使力,才能看得更远,
而爱才惜才,奋力将其向上托举,也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倘若心生嫉妒,它便会像恶魔一般撕扯自己的内心,心理逐渐扭曲,变成屠刀,最终害人害己。
所以,层次低的人,往往容不下他人的优秀,才处处看人不顺眼。
而境界高的人,懂得欣赏别人,内心也更平和。
《孟尝君列传》中有一则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的宰相,为了巩固势力,常常招纳贤才,门下有三千食客。
可另他意想不到的是,秦国使用离间计,孟尝君被闵王撤去了宰相一职,食客们陆陆续续地离他而去。
后来冯谖用计,让孟尝君官复原职,于是他对那些食客十分唾弃,向冯谖感叹道:
“曾经我待客丝毫没有怠慢,但当我失势时,他们全都背弃我,现在你已助我复职,看他们有什么脸面见我,到时我一定当面辱之。”
而冯谖却说:
“富贵时,人人都来投靠你;落魄时,又纷纷散去,这是理所当然的,正如市场上,早上热闹,是因为人们有所求;而晚上冷清,则是因为无所求,你失去高位时食客散去,也正是因为在你身上已无所求,所以是人性使然,没什么好怨恨的。”
孟尝君一听,恍然大悟,当食客再次聚集时,他又像往常一样对待他们。
原先孟常君看不惯他们趋利避害,想要对其嘲讽一番,正是因为看不透人性这一点。
而古语有言:
“因利而聚,利尽而散。”
这都是人之常情罢了。
之所以有人对别人太苛刻,是因为对人性抱有太大期望,
然而,这样往往会失望,
因为人天生就是有幽暗面的。
如果不肯承认,把这样的期待寄托于人,便是苛求,当别人达不到要求时,便不得不离去;
但把期待寄托于自己,也无疑是把自己放在“圣母”的位置,久而久之变成了压力。
其实,还有时候是人们不允许别人有黑暗面,而从未要求过自己,这也显然是双标的。
所以,了解人性,才能看透人性,不苛责别人,也不强求自己,让生活少些不必要的烦恼,多些松弛感。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
“老师,可以用哪个字作为终生奉行的准则呢?”
孔子回答:
“那大概是‘恕’吧。”
“恕”就是宽恕的意思。
一个气宇不凡的人,往往能容人容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担任丞相主持朝政,任职期间天下太平,
蒋琬有个名叫杨戏的下属,性格孤傲,木讷寡言,蒋琬与他交谈时,他时常保持沉默。
对此有人看不顺眼,当着蒋琬的面故意说:
“这人对您也太不恭敬了,还真是过分。”
而蒋琬并未附和,也没有沉默,而是反驳他:
“人的个性各有不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才是不应该的。杨戏没有当面夸我,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没有当面骂我,是顾及我的颜面。所以沉默不语,这何尝不是他的可贵之处。”
这一席话可见蒋琬待人没有成见,别人眼中的缺点,在他看来却是优点。
然而,他对于别人的谗言也能虚心接受。
督农杨敏曾在背后说蒋琬坏话,说他做事没把握,一点也比不上前丞相,
于是有人向蒋琬打报告,主管官吏要求将其治罪,但蒋琬不予处置。
后来这人犯了事,大家都猜测蒋琬会趁机报复,而他却大度地为其求情。
别人都为他打抱不平,但他坦然地说:
“我本来就不如前丞相,这是事实,谁都心知肚明,不怕人说,今日他犯了事,我只希望能够秉公处罚。”
蒋琬作为领导者,对于下属的瑕疵,不会过分指责;
对于不敬之人,也不会置之于死地。
并且,蒋琬为相期间,治国有方,为人正直,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古语云:
“君⼦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没有极限,胸怀宏大能纳百川。
显然,这是一种心境,亦是一种智慧,
心胸宽广的人深知,挑剔他人,也是在为难自己,
他们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是非,站得高,看得远,能成大事。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就算你努力千倍万倍,也休想搬动丝毫。”
是啊,人们总爱带着偏见,与人交往,自以为看清了他人,
殊不知,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
自己狭隘,便觉得别人的优秀碍眼;
自己糊涂,便对别人道德绑架。
然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相遇,自己审视自己,自己认识自己。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