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了好一把幸灾乐祸。
好在东捻渡过运河后,北上泰安,东走邹平,昌邑,一路向东冲到烟台,完全没有要北伐革命意思,清廷还唯恐捻军是佯做东去,还是会北渡黄河威胁京畿,严令诸部调兵围剿。丁宝桢令山东军严守黄河各段防线,李鸿章又调周盛波、刘铭传来援,几方大员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其实又高估了捻军的战略水平。
早在1865年捻军打死僧格林沁之时,完全有力量北渡黄河,直逼京畿,曾国藩也为此急得手忙脚乱,结果捻军在鲁中地带徘徊多日无所作为,又趋河南趁食去了。
此时的捻军仍然是一群流冦,从来贪食富庶之地,没有战略目标。对于防备严密的坚城,都是一打不克,随即奔走,连围城打援都没干过,指望他们北上黄河,攻克坚城北京,灭亡清廷根本是痴人说梦。
至于认为捻军后期接受太平军建制,成了有组织有纲领的新捻出自于罗尔纲先生《为捻军正名》一文。
罗尔纲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偏爱,将赖文光的自述当做信史,所以认定赖文光整编了捻军使之成为有组织有纲领的太平新军。
事实上赖文光投奔捻军时只有残部五千人,各旗总又怎么会服他这个外人?
在太平天国全盛之时,张乐行之流也是对天国听封不听调,天国灭亡之后,捻军却突然全盘接受了天平军建制,并受一介外人赖文光调遣,听来很奇怪,此情节除了赖文光自述之外没有任何证据,实不足信。
另说一句,罗尔纲先生签注李秀成自述时也有偏爱忠王的倾向,不仅认定忠王是仿蜀国大将姜维伪降清廷以图复国,甚至推演出忠王以帝国主义威胁为理由,为民族大义力说曾国藩推翻清廷,再建立统一战线抵御列强侵略云云。这种无限拔高,我看了也只能一笑了之。
事实上捻军后期,组织形式还是以血缘同乡关系捻结起的五旗总。虽然偶尔使用过太平军鲁王等的旗号以壮声色之外,大部分时候统一使用杂色五旗。
而且捻军旗总之间矛盾不绝,时而互相残杀,任化邦就和西捻黄旗张五孩(张乐行之侄)之间不和,发生过对方战败却不相援的事件,这也是东西捻分兵的一大理由。
因为矛盾纷争,五旗总中不时有首领负气出走,有的解甲归田,有的直接降清。使队伍越走越散,重新召集来人马良莠不齐,也无暇甄别,极易被敌人反间,这是东捻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1867年 7月,东捻直趋烟台,又折向登州府,深入山东半岛,正中李鸿章倒守运河,扼断胶莱的兜剿之计。李鸿章喜出望外,称 东捻是贼入死地,可灭矣!
这次他下狠心,施辣手,索性放弃胶东三府之军民,必要使胶州半岛成为捻军葬身之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