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本愿乃为救度极恶最下之恶人,为救度愚痴浅识之诸机,故以“上尽一形,念念不舍”为正意。不可立无行之一念义而舍弃念佛。
这一句也显示法然上人的智慧和慈悲。
弥陀本愿主要针对哪些根机的人呢?是为了救度极恶最下的恶人,是为了救度愚痴浅识的大众。
所以,本愿文说的“乃至十念”,正确的理解是“上尽一形,念念不舍”。
如果这样理解,所谓的“恶人”就会有所约束,就会消业,就会获得佛光的保护。在操作的层面,他很容易上手,很稳当,很安全。
“愚痴浅识之诸机”,也不要指望他大开圆解、一念悟入,这都不可能。就是这句名号的本体,他只要念念称名。
“上尽一形”就是一辈子念佛。当然,每句名号当下就具足往生的功能。即使如此,仍然是一生称名,这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机,所以不可以说“乃至一念,那我就念一念”。
“立无行之一念义”,只念一念就说“我信心满了,我三心具足了,我不用念了”,如果立这种道理和讲法,那会害死人的。因为这就危险了,恶人本来就是造恶习气勇猛,如果没有念念称名,只念一念,他往哪里去?他不就去造恶堆里又造恶了吗?
愚痴浅识之辈,要他理解佛的深智,然后发起广大一念,都不可能。
所以,如果这样理解、这样宣说,就偏离了弥陀的本愿,自以为聪明,这叫别立私义,不是正确的见解。不是弥陀本愿的见解,立得再高妙,还会漏于弥陀救度,不能达成往生。
任凭佛说而念佛者,乘佛本愿,必得往生。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我们能往生极乐,这是佛讲的,佛说念佛能往生,我们就念佛,这样乘佛本愿一定往生。还有什么道理比这更高妙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之外另加一些东西,恐怕就失去往生了。
所以,“另有所知”就偏离了弥陀本愿,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没有弥陀的愿力为依怙,怎么能往生?一定失去往生。
净土宗之心要者,在于“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
虽世间无类之恶人,若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也。
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心要”是什么?“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不管什么样的根机,上智、下愚,“但”就是“只”,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没有条件,没有任何根机的限制,没有任何行法的限制、要求、条件。
“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哪怕世界上没法比喻的、说不上来的恶人,只要念佛也决定往生。
不顾烦恼厚薄,
不论罪障轻重,
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应思决定往生。
不论罪之轻重,唯念佛者,即得往生,无别样。
无智罪人之念佛往生,是本愿之正意也。
我们往往都被自己的烦恼、罪障吓住了,“这样念佛能往生吗?”没有关系,不要考虑这些,不顾不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要想到弥陀的本愿就是救度这样的众生。
没有智慧,恣造罪业,这样的人能救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本愿主要救度的对象。
罪恶重障凡夫之出离,若不依弥陀难思愿力,何得契乎!
虽斯恶业强身,若念佛者,不违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因愿之誓约,决定来迎也。
若人造五逆,得闻六字名,火车自然去,莲台即来迎。
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乘弥陀愿力,得生极乐国。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从第23条到第29条,总共7条法语,都是讲念佛法门偏救造恶之人、愚劣之机。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无智、造罪而怀疑弥陀的救度,反而应当因此更加一心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
如果不是极重恶人,可能还有别的方便法门;像我等烦恼这么强,罪业这么深,除了念佛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便呢?其他的都没有。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只有一条道,“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惧后世,愿生极乐,称念弥陀,临终佛必来迎。
如是存心而念佛外,无他事也。
念佛人心中的想法跟世间人不一样,心中只存着一种想法,就是怕死后去三恶道轮回,所以一心愿求极乐净土,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临终佛必来迎。
这是念佛人内在的根本生命,这样存心而念佛,其他的也没事了。不是不照顾孩子、不做饭,不是的,但唯有念佛往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其他都是随缘应酬而已。
我等久留生死,由昔未曾厌此秽恶之土;
是故,欣净土之人,应先厌此秽土。
我们之所以旷劫以来流转在娑婆五浊恶世,没有出离生死轮回,就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没有厌离秽恶之土。现在虽然欣求净土,也不是我们对净土多么熟悉,多么好乐,我们没有那么贤善的心,反而要从我们的脚下开始,我们在娑婆世界,如果不厌此秽土,就谈不上欣求极乐。
在世间,心情稍微好一点,环境稍微好一点,就忘记往生极乐了。所以,极乐世界对我们的吸引力是由娑婆世界的苦迫情形反射出来的。因为我们从没到过极乐,不知道极乐是怎么回事,我们也没有那么高的志向。但是我们生在娑婆,对娑婆世界的无常、罪恶、轮回都有亲身经历。
比如,你跟很多人说到极乐世界成佛,他说“成佛干啥?多没意思,很无聊”;如果你跟他说“离苦得乐,不在这里受罪了”,他就说“到极乐世界?我不敢有那么大的理想”;如果你说“念佛能得善终,得好死”,他说“那行,我就求善终好死吧。如果死之前卧床不起,数月数年病体缠绵,自己受罪,也连累别人,念佛能得好死也行啊”;如果你讲极乐世界是涅槃境界,不生不灭,是真如实相“大乘善根界”,这些他没有感觉,凡夫难免如此。
所以,就从我们的脚跟开始,能厌苦,苦乐皆舍,这才是真实愿往生净土的人。如果对娑婆世界厌苦都发不起来,欣求净土就毫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