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开东  ·  没有一个孩子是废材 ·  17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2024年度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 ·  昨天  
伢儿去哪学  ·  限时免费 | ... ·  3 天前  
伢儿去哪学  ·  限时免费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各位老师,你还在为写不好论文、做不出课题烦恼吗?(特级教师来支招,赶快拿走) | 好老师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18 19:27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写好论文难、做好课题研究难,这大概是很多中小学老师心中难言的苦吧。


有的老师在抱怨写论文加大了老师们的工作压力;有的老师“功利性”地将写论文看作评优秀的工具;有的老师想写好论文却想不到好题目,不知道从何下笔?


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这些难题呢?


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崔慧娟老师的三个小故事吧!

看看特级教师是怎么看待写论文这件事?特级教师在写论文、做课题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事呢?



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研究作为中小学老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甚至被口诛笔伐。


现如今,这个曾经的硬性指标开始变软,今后评职不再“唯论文”了。于是很多老师“欣欣然”,终于可以不写论文,不做课题了。不知老师您有什么感想?同样的话题,如果你去问名师,他们的回答很可能是“无所谓”。因为,名师写论文、做课题是正常态,已经与评职称无关了。


一名好老师写论文,做课题,属于职业习惯,没有功利目的,与评职称是否必要无关,也与自己是否评上职称无关。所以,绝对不会因为评上职称而中断。写作是好老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工作常态,并且与所教的学科无关,与评职称无关。

 

下面,就用我本人的三个故事,佐证我的上述观点。



一、发表论文的故事

1、多管闲事得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借题发挥 随机教育》

发表杂志:《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

正文提纲1.事件背景 

                  2.处理过程 

                  3.效果跟踪 

                  4.案例反思

论文故事


(本论文的事件背景及处理过程都是真实的教育案例)


我站在高一(4)班教室门口,候课。值日班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把几张扣分单交给正在教室里与学生交流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看了一眼,对全体同学说:“咱们班怎么总是女生宿舍扣分啊?舍长要负起责任来呀!”上课铃声响起,班主任摇头一笑,带着一脸的无奈离开教室。


“我”该怎么办?作为科任老师,类似的情况你也经历过吧,管还是不管,这是个问题。此时,很多老师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以这是班主任的事,跟我科任无关为由而置之不理,直接上课。


但我绝对不会放弃这个教育学生的好契机,于是精彩演绎了“十一只袜子不成双”这个不知何时、何地、何人讲过的,关于“搞卫生与找对象”的故事。


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兴奋地讲给教研组的老师们,大家都拍手叫绝。我趁热打铁及时记录了全过程,就形成了“事件背景”和“处理过程”两部分,而“效果跟踪”和“案例反思”则持续进行了两个多月才完成。


关于论文题目,开始我想了两个:《十一只袜子不成双》或《搞卫生与找对象》,都被同事们给否了,理由是“幽默得不够庄重”,后来这个《借题发挥 随机教育》一致通过,投稿后顺利发表。从案例发生到论文定稿两个多月,从投稿到发表大约四个月。

反思启示


教书育人,无疑是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教育,从来不缺少契机,缺少的只是发现契机的火眼金睛和捕捉契机的职业敏感,特别是利用契机的教育热情。


这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的论文,其实就是我“管闲事”的副产品。对鲜活的教育案例及时记录、反思本身就是一篇论文。题目很重要,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以要咬文嚼字;听取他人的意见,反复修改很重要,同事这一关都过不了,又怎能入得了编辑的“法眼”;从投稿到发表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3—6个月。所以,对发表论文有功利需求的老师一定要有提前量

2、多做一步成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课堂教学大赛如“比美”》

发表杂志:《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5期

正文提纲1.教学过程要完整——健全美

                  2.课堂结构要合理——和谐美

                  3.亮点展示要充分——特色美

                  4.学生活动要到位——主体美

                  5.细节设计要精心——包装美

                  6.教师素质要全面——气质美

论文故事


每个教师都要上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特别是青年教师还要参加各级各类的评优课,怎样才能在高手如林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作为一名参加过多次比赛、作过多年评委的老教师,我的经验和体会是:优质课评比如“选美”。


本论文的写作背景:2006年开始,辽宁省高中学段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2007年大连市教育局举办“新课改教学成果展示——课堂教学大赛”。各高中,各学科均有代表参加,我被邀请作思想政治学科的评委。活动结束后,我校召开参赛优课展示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会,我受命做一个专题讲座,被要求结合当评委的见闻,谈谈评委眼中的优质课。这评委可不是白当的哦,在此任务的驱动下,我做了《评委眼中的优课之美》的讲座。后来把讲座稿整理修改写成论文,并于2008年5月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


其实,论文就是你只要比别人再多走一步就能看到的风景,也就是评委对优课的审美,是教师对优课的反思。参赛选手都做过吧,但是,评优归来再话优课的,又有几人呢?多数人都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就画上了句号,然而,只要再向前一小步,反思、总结、提炼、升华,就能前进一大步,论文就此产生。

反思启迪


论文发表后,我看到样刊,突然对题目感到十分不满。我想:用《优质课评比如“选美”》或《优课之美》都会更好些,真是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论文发表8年来,对今天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仍具有借鉴价值。此论文的内容还可以与时俱进,例如我已续写:7.教学手段要现代——时尚美……你还有什么好想法?

3.小事做精即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政治教师有效备课十二看》

发表杂志:《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2期

正文提纲:1.看教材 2.看课标 3.看教参 4.看课件 5.看杂志 6.看素材7.看生活 8.看热点 9.看考纲 10.看考题 11.看学生 12.看同事

论文故事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有着近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入了迷。课后,有位老师问:您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他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毕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看后颇有同感,教师的备课时间是由直接备课时间和间接备课时间两部分组成的。


直接备课时间是显性的,间接备课时间是隐性的,教师之间备课的差距更多的是间接备课的差距。怎样更好的间接备课呢?结合我本人的备课经验,写成此文,顺利发表。

反思启迪


备课过程“看”的多少是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如果老师只看教材就上课,那么识字就能教书,这肯定不够专业,如此也就不需要我们这些专业教师了。   


老师备课十二看,显然不是集中在一天看,这里,更多的是间接备课。不仅如此,论文虽然发表7年了,但是这些做法却没有过时,这两年,我又加上了两看:看优课、看微课,形成十四看,真是看无止境啊!


有人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备课亦如此,论文就是你精心备课的素描而已。


4.捕捉灵感写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四种心理效应在教育细节上的应用》

发表杂志:《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5期

正文提纲1.旁观者效应 

                  2.马太效应 

                  3.反馈效应 

                  4.超限效应 

                  5.坐向效应

论文故事


一次,我看马太效应时突然联想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越是学优生老师越慷慨,越是学困生老师越吝啬,例如表扬,难道不是吗?这不正是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在教育细节中的表现吗?


之前我在看马太效应时怎么从来也没有联系到教育教学呢?那么,还有哪些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还没有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呢?于是,我进一步研究,写成了《心理效应在教师工作细节中的妙用》,投稿《班主任之友》,发表时有删减,题目被改为《四种心理效应在教育细节上的应用》。

反思启迪


其实教师写论文的灵感有很多来源,关键是要抓住那灵光一闪的瞬间大做文章。你还注意到哪些心理效应正在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请老师们继续做文章吧。

5.破解难题做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WTO中的一国四席》

发表杂志:《教学月刊》2005年第1期

正文提纲:1.香港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澳门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3.台湾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论文故事


2001年中国作为第143个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后,中国台湾也作为第144个成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入世使WTO出现了一国四席现象。为什么?学生在问。台湾为什么可以“入世”,但却不可“入联”?在当时,我也说不清,怎么办?研究呗!于是《WTO中的一国四席》新鲜出炉啦。

反思启迪


此文彻底搞清了WTO成员单位与联合国会员国的主体资格差别,从而解决了师生普遍疑惑的台湾为什么可以“入世”(WTO),但却不可“入联”(联合国)的难题。


老师经常会面对一些被学生难倒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问题—探究—答案,这就是论文。

6.深入学生有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我国公民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法定年龄》

发表杂志:《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第4期

正文提纲:1.申领居民身份证的法定年龄 2.选民的法定年龄 3.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年龄 4.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 5.法定的婚龄6.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法定年龄7.劳动者的法定年龄 8.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 9.服兵役的法定年龄 10.法官、检察官、军官的法定年龄 11.义务献血的法定年龄 12.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法定年龄

论文故事


在上政治课前,刚刚参加完“成人礼”的高二学生兴奋地讨论着:18岁意味着什么?在人生的旅途中,18岁究竟有什么不同? 老师我自然也参与其中。事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为了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加之我有考取律师资格证的法律功底,速成此文,并顺利发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

反思启迪


写此文的契机是学生对18岁成人的兴趣,知识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作者的功底是对公民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法定年龄的了解,将三者结合,论文就这样产生了。18岁,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老师们,你也动笔写写吧。只要你和学生在一起,就有写不完的话题和素材,在这方面,班主任老师优势大大地哦。

7.等待八年发论文

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特级教师眼中的好班主任》

发表杂志:《班主任》2010年第6期

正文提纲: 1.师之尊 2.母之爱 3.友之情 4.军之严 5.法之公 6.医之术7.艺之技、8星之范儿。

论文故事


本论文最初是我的一份班主任工作总结,此后曾多次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受到好评鼓舞。于2002年形成论文初稿,题为《班主任角色的多样性及工作的多职性》,后经反复修改,多次投稿,三年无果。2005年投稿给《辽宁教育》,不久接到编辑老师的电话,准备发表。我非常高兴,最后,又毛遂自荐,说我还有一篇关于中学生收视状况调查及对策方面的论文,编辑老师显然对此更感兴趣。很快,在《辽宁教育》2005年第10期,以《中学生收视模式的现状与改革》为题,全文发表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关于班主任的这篇我心爱的论文,又无人问津长达五年之久。2010年,我在翻阅《班主任》杂志时,欣喜地发现该杂志每月聚焦话题中有一个是“你眼中的好班主任”,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立马把《班主任角色的多样性及工作的多职性》一文题目改为《特级教师眼中的好班主任》,相关内容稍加调整,便投稿,很快就发表了。

反思启迪


这篇论文从定稿到发表,历时八年,先后投稿多次无果,最后又突然发表。启示我们:投稿论文不发表,不一定就是论文的质量不高,也可能是论文不符合刊物的风格定位,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对等原因有很多。所以,关键还是要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并且要对自己的论文充满自信,绝不放弃,发表只是早晚的事。

二、课题研究的故事

课题介绍


课题名称:《高中精品课常态化的机制研究》。

课题级别: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

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6年10月。

鉴定结论: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

课题界定


1. 精品课

通常是选择特定的教师、选取特定的教学内容、采用一流教学方法,展示一流的教学模式,并且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上的偶然、孤立的一节课。往往是以观摩课、示范性、评优课等“公开课”的形式呈现,追求的是短时效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有人喻此为“年夜饭”、“示范田”。


2.常态课

是指由既定的老师和既定的学生,在既定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有序并且连续地进行的日常课堂教学。通常是“关门课”,追求的是长期效果,没有功利色彩。有人喻此为“家常饭”、“自留地”。


3.精品课常态化

是指精品课持续成为常态课,常态课提升成为精品课。即精品课与常态课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与趋势。也可以比喻为:“年夜饭”持续成“家常饭”,“家常饭”升级为“年夜饭”;或者“示范田”普及到“自留地”,“自留地”达标成“示范田”。

研究内容


1.精品课常态化的外在压力机制,使教师必上精品课。

2. 精品课常态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使教师想上精品课。

3. 精品课常态化的师能提升机制,使教师能上精品课。

4. 精品课常态化的建模复制机制,使教师易上精品课。

选题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常态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高低和新课改的成败。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新课改,精品课定是闻风而动,而常态课多为“涛声依旧”。时至今日,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学科,要少数几个教师上公开课,要少数几节课成为精品课容易;但是要让大多数教师上公开课,要多数课堂变成精品课则难;而要每个教师都上公开课,每个学科的每节课都成为精品课,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在这样的两难背景下,为了给学校分忧,为教师解难,我们选择了本课题。

课题故事


本课题在申报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并且进一步上升为学校的研究课题,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全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小学精品课与常态课互化的长效机制研究》为题,申报并成功立项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于2016年的顺利结题。期间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此不必细言。


由此可见,科研课题就是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行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理应属于学校工作的常态范畴。所以,名师做课题已经与评职称无关了。

总而言之,一名好老师撰写论文,搞课题研究,开设公益课堂等等,已经与评职称无关了。


况且,论文写与不写,课题做与不做,公开课上与不上,长此以往,肯定是不一样的。




本文作者:崔慧娟(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政治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 计划”培训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崔慧娟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本文编辑:杜京虹(实习)

感谢崔慧娟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来源 | 好老师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