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知识大全》是七公片区开发公众号应广大读者全面学习政信基建融资知识的要求,于2023年开始启动编辑的政信类文章精选汇编。
《政信知识大全》汇集业内的周岳、泓创智胜、小木鱼、岳晓武(按汇编字数排序)等多位权威专家作品资料,整理汇编而成。主要分为立项、财政(化债)、城投、土地、监管等多个专题,并按需下设子类别,包含了政信基建融资类参与者必须了解的全部知识内容。
鉴于2023年11月之后发生的基建文件体系和基建融资形势的剧变,应读者强烈要求,我们对2023版《政信知识大全》进行了修订,针对新内容进行了补充,将于2025年推出《政信知识大全2025版》,目前发布的是其中部分内容。
七公片区开发是基建融资领域遥遥领先的专业公众号。七公具有20年超1000亿元的政府基建项目筹融资经验,
专注于片区开发的顾问咨询和业务指导,尤其擅长搭建片区开发合规架构和融资路径
。七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咨询机构,
现已分布在全国十几个地区,
诚恳邀请咨询机构建立合伙人合作机制,并支持合作机构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本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经授权转载,转载请在文首放置如下公众号名片。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
以税收为主体
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研究一般公共预算,必须先搞清楚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然后从收入和支出两条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到
“
分灶吃饭
”
、包干制,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变化。
1994
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逐渐明确。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收入划分,即以税收为主体的政府收入如何分配;二是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即事该由哪级政府干,钱该由哪级政府出;三是转移支付制度,即如何调节各级政府间的财力盈缺;四是税收返还和上解,即通过设置基数或者定额的方式对地方净上划中央的部分税收收入
“
多退少补
”
,以保障地方财力的稳定性。
为了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避免市场扭曲,我国主要按照税种属性划分各级政府收入。通常将体现国家主权的税种划为中央收入,如关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将税基较为稳定和地域化属性明显的税种划为地方收入,如房产税、城建税等;将税基流动性较强、地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税种划为中央收入或央地共享,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通常作为中央收入或共享收入,且共享时中央占比较高。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基本沿袭了改革前的格局,除国防、外交、重大基本建设支出外,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等支出主要按照隶属关系划分范围,一直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
2016
年
8
月,国务院发文要求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4]
,随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
中央和地方收支划分后,为解决财力分布
“
纵向
”
和
“
横向
”
不均衡问题,逐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此外,为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衔接,
2019
年新设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暂列一般性转移支付项下。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地方政府可统筹资金使用。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用于履行中央承担的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保障地方落实相关政策所需财力,提高地方履行共同财政事权的能力。专项转移支付是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奖励或补助,用于保障中央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
税收返还是为保障地方既得利益、顺利推进相关改革设立的,包括增值税返还、消费税返还、所得税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三项。地方上解主要是指地方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中央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
1994
年分税制改革时保留的地方原体制上解收入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收入。
2009
年,为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结算关系,中央财政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
2019
年决算报告中将
“
税收返还
”
科目直接纳入
“
一般性转移支付
”
科目统计。
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由两部分构成: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
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三部分。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又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于地方本级收入再加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收入。由于存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并非中央和地方收入的简单相加,还需要扣除转移支付重复计算的部分
从
2020
年各项税收收入规模和占比看,我国依旧呈现出流转税占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国内增值税的比重最大,达到
36.80%
,增值税和消费税(包括进口环节)的规模之和已超过税收收入总量的
“
半壁江山
”
。另外,规模较大的税种还包括企业所得税(
23.60%
)和个人所得税(
7.50%
)等直接税。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的执行数与预算数存在一定差距,前者少了
1122
亿元,从结构看上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目标的
101.5%
,多增
2625
亿元;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减少了
3847
亿元。
随着经济增长趋势性放缓,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已从
2011
年的
25%
降至
2019
年的
3.69%
,受疫情影响,
2020
年同比减少
4.69%
。除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调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都是收入总量的重要来源。
具体而言: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的资金规模稳定,但金额较小;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主要发挥资金
“
蓄水池
”
作用,
2019
年末余额升至
5330.46
亿元,
2020
年末又降至
1131.31
亿元;经过多年
“
挖潜
”
之后,地方财政盘活存量空间有限,
“
跨账簿
”
调入资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由三部分构成: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结转下年支出的资金。
和收入一样,支出同样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预备费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在支出中占比最高,每年都达
60%
以上,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2019
年决算报告统计中分别有
9
项、
54
项和
23
项。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数为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税收返还、对地方转移支付和中央预备费预算数之和。
但在决算统计时并不包含中央预备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因为中央预备费当年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部分将转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例如,
2020
年中央预备费预算
500
亿元,实际支出
146.41
亿元,剩余
353.59
亿元全部转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5]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为中央本级支出数、中央预备费、中央代编的地方财政支出数三项之和,按功能分为
24
个支出项目。从
2019
年决算统计看,占比最大的是教育支出,达到
14.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占比为
12.3%
,位列第二位;其次是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占比分别达到
10.4%
和
9.6%
;占比超过
5%
的支出还有一般公共服务、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国防等。
《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6
〕
49
号)。
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103/t20210314_3670203.htm
。
47, 14, 35, 115号文PPP新机制下,债务高风险区域的政府投资项目和平台公司举债融资受到严控,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模式不能够再为地方政府基建实现融资,只有按照2023年7月城中村改造会议的方针,由社会资本投资城中村改造的片区开发模式,才能应对局面,筹集资金和化解债务。
近期,七公片区开发公众号在千聊账号上已推出片区开发线上课(2022版)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