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讨论了玉米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背后的原因。自从玉米价格上涨至3000元后,每年都在递减下跌,但地租并未随之下降,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思考课题。近期,东北港口玉米价格出现波动,期货市场注入强心针,但市场关注焦点仍在玉米质量上。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玉米价格下跌的原因,包括收购主体减少、谨慎悲观的情绪、生猪价格的影响等。此外,文章还提醒农民和贸易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卖粮,并强调玉米涨价与天气没有直接关系。
文章强调玉米涨价与天气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生猪价格等密切相关。
大家回忆一下,自从玉米价格涨至3000元之后,每年都在以200~300元的递减方式下跌,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让人既“头疼”又“尴尬”的事情——
只见粮价跌,不见地租降
。
这就给所有农民提出
新的思考课题
:“如果明年粮价如同老太太上炕,一年不如一年”,您该怎么办?是继续种植,还是努力把地租价格降下来?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4年11月12日,东北港口三天的时间跌了50元,玉米再次重新回到了价格低点,
然而就在昨晚,玉米期货突然翻红上涨,瞬间上涨了20元
。
给当前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效果如何,我们边走边看。
当下东北玉米价格下跌,大多数人的关注焦点仍旧放在“
玉米质量
”上,认为是玉米质量引发价格下跌。
但,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新的问题:
以吉林地区为例
现在能收购的主要以基层烘干塔为主,但这些烘干塔因为市场压力之大,要么停收,要么拒收。
①停收的原因是仓容已经满负荷,同时粮源出口要么不顺价,要么卖不动。
②拒收的原因是农民积极出售玉米,但烘干能力有限,无法及时烘干。
③基层很多粮商害怕价格还会继续下跌,都在谨慎收购,害怕成本过高。
从这几种现象就可以说明,
一个
是收购主体较少,
一个
是谨慎悲观情绪做主导。换言之,
没有看涨预期之时
,
自然不会大张旗鼓的收购,人人都是惊弓之鸟
。
以东北港口为例
虽然大船小船一排排,但今年最盛行“
签合同
”,说明什么?说明不论是贸易环节还是饲料养殖,
收购的意愿都不是特别强烈
,期货则成为采购标尺。
①生猪价格6、7、8这三个月,给了养殖户和企业回血机会,但从9月份开始,猪价直线的下跌,也让很多人在预判市场之时受到了伤害。
②生猪养殖恢复不及预期,在这种情况之下,散户为了降低成本,都在饲料上下功夫,就这给饲料企业提前了考验,如果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或者说是存活下来。
这就导致大家收购不积极,建立库存的意愿更是慎之又慎!
都害怕建立高成本让自己举步维艰,或者是现金流受到冲击!
以东北深加工为例
当下的东北深加工也是“泰山压于头顶”,为什么?
①前期华北玉米的超跌,使得东北深加工就压力山大。特别是山东深加工,对于原料成本的控制手段不是“二班”企业能效仿出来,前期东北深加工就倍感压力。
②后期随着东北玉米价格下跌,使得企业有了转机,也就是产品的盈利,但万万没有想到,山东深加工的收购价格再次回到了“原点”,使得东北企业更是头疼。
所以,当山东深加工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之际,东北的深加工还在成本线上走钢丝。为了应对这种行情,也只能灵活调整收购标准和价格。
也正是这几个最主要原因,导致玉米一直在下挫。而天气导致水分大、霉变多、毒素高、集中卖粮都是“
无稽之谈
”或者是市场“
炒作
”的成分更大。
说难听些,
不排除
有基层粮商以此拿此来进行“
压价
”的嫌疑。
正是如此,即使12月份以后有涨价行情,也会因为情绪和卖粮节奏,抑制涨价的幅度。
这就给农民和贸易商朋友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