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新闻广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频率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发布  ·  医聊 | ... ·  2 天前  
上海发布  ·  大暴雨!1981年以来11月最大降雨来袭,台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新闻广播

交大“相声夫妇”走红,阿拉上海人也爱听相声了

上海新闻广播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1-11 11:26

正文



近日


交大两位博士“夫妻搭档”在跨年夜表演的一段相声火了


网传10万+


每12秒观众就爆笑一次


分分钟不在话下


先来观摩一下完整版


小编友情提醒:正在吃饭的观众请慎重点开....



女:“在这辞猴迎鸡的日子里……”


男:“什么词啊,雌猴迎鸡?公猴就不迎鸡了吗?”


女:“咱俩站台上,我扮演雌猴……”


男:“哦,那我扮演雄鸡。”


女:“咱俩演的节目就叫杀鸡给猴看。”


男:“我也太惨了吧。”


女:“活该,我都扮演雌猴了,你居然扮演雄鸡,还想不想跟我过了?”


男:“你本科哪届的?”


女:“零八届。”


男:“太好了,那我扮演公猴,你扮演我的搭档――八戒!”




说到相声

我们或许更偏爱具有传统特色的海派清口




也可能是儿时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的独角戏



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他




也可能是他




其实这几年在上海,听相声似乎成了不少人的保留节目,相声这一自带北方基因的艺术项目早已悄悄在上海生根发芽.......




比如每周六晚上去长宁区田耘社长艺相声茶馆听相声,在南京西路的乡音书苑看到品欢相声会馆每周两场的常规演出刚刚过去的跨年夜上品欢相声会馆的《爆笑跨年夜》第三次登上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的舞台,台上台下4000余人以“爆笑”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每每台上话音刚落,台下早已笑成一片。




许多人说,相声到上海只有死路一条,这里没有相声发展的土壤。但其实细细数来,品欢相声会馆也已有8年历史了。他们写有趣的相声段子、摸清上海观众的笑点,本地演员给本地观众演出,更有共鸣,擅长模仿和方言,将上海本土滑稽戏和相声完美融合。




同样的,田耘社的原创相声剧《子曰》把《论语》的故事以相声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从基本功、格调和艺术追求上都值得称赞。他们认为,相声作品不仅要符合这个艺术门类的规律和属性,也要有鲜明的价值观。




如果观众看完后能有自己的思考,或重新翻开《论语》读一读,那《子曰》的目的就达到了。《子曰》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是为了文化而娱乐。

——《子曰》主创




有了表演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地方观众的培养,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上海有没有相声观众呢?


或许没有相声观众,但有特定相声社的观众,比如品欢和田耘社。真正的相声市场还没培育起来,但他们在用心耕耘,培养真正懂相声、爱相声的专业观众。相声在上海的市场空间其实很大,而目前已经小有成色。




于是今天的观众们说:


如今,观看相声的观众以70后为主,80后、90后也不少。许多段子新编,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和当代生活相关,非常用心。特别是有不少和上海有关的相声,有风格,有意思。小剧场具备培养观众、培育市场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去一点点了解相声。




表演者说:


观众迭代快,相声的“包袱”要跟上潮流,相声演出也要有延续性,必须今天比昨天更精彩。既要让老观众留下来,也要吸引新观众进场。对相声演员来说,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什么新热点,都得知道,在嘴里一转,就能变成“包袱”说出来、唱出来。竞争对手是自己和观众,所以只有一直往前赶。




小编说:


小编有幸(空)在几年前去听过一场在上海举行的相声演出,发现相比较地道的北方相声,能存活在上海的相声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选题更偏向发生在上海的时事热点,也擅于运用方言来拉近与上海观众的距离,表演者偶尔也会脱口而出一两句标准或不标准的上海话,也有一些只有上海人才懂的“梗”。在上海,要培养地道的北方曲艺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适应上海传统海派文化的同时还要融入本地观众,对表演者来说,要对节目的进行实时创新,对本地观众来说,更要发挥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上海人接受、了解、喜欢相声这一北方曲艺。




编辑:孙宇宏

来源:解放日报、澎湃新闻、腾讯视频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