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学网
材料界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基础知识、新闻资讯、科技服务、数值模拟、考研考博、论文写作、招聘信息、先进设备及产业应用等,服务于中国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以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学网

太惊人了,制备单晶!我国科学家66天发表1篇Nature+3篇Science!

材料学网  · 公众号  ·  · 2024-07-12 19:59

正文

第一作者:Biao Qin, Chaojie Ma, Quanlin Guo, Xiuzhen Li

通讯作者:Guangyu Zhang, Can Liu, Kaihui Liu

通讯单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DOI: 10.1126/science.ado6038




作者介绍

刘开辉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杰青(2020)、国家优青(2015),长期从事低维材料生长机理与光谱物理研究,擅长开发先进技术手段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团队自主设计米级单晶制造装备、搭建单个低维材料单元水平的纳米光谱学表征系统、开发二维材料复合光纤全光纤器件;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导师:王恩哥院士;2009-201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王枫教授;2014年归国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4年回国以来,发表通讯论文包括 Science 3 篇、 Nature 3 篇、 Nature 子刊 20 篇、 PRL 2 篇,主编专著 1 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0 余项( 5 项已转化落地) 。曾获科学探索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一等奖;担任国家计划基础加强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态调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2020年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2024年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2024年5月,刘开辉教授发表Nature,仅过一个月再发两篇Science,而一月之后, 刘开辉 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 刘灿 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张广宇 研究员合作再发Science,展现惊人的研究效率,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论文内容。




研究背景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根据层间堆垛排布方式可以分为六方相(2H-TMDs:六方晶系,层间堆垛方式为AA'AA')与菱方相(3R-TMDs:三方晶系,层间堆垛方式为ABCABC)结构。其中3R-TMDs较2H-TMDs具备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及电流密度,使其成为2纳米以下技术节点集成电路的理想沟道材料。另外,3R-TMDs独特的层间堆垛方式打破了面内反演对称性和面外镜像对称性,赋予其界面极化反转的铁电性、高能效体光伏效应和相干增强非线性光学响应。这些物理特性有望推动3R-TMDs在“后摩尔时代”先进制程微电子、非易失性存储器、神经拟态计算、太阳能能量转换、片上非线性光学器件、量子光源等电子芯片及光子芯片领域的发展。然而,面向电子/光子芯片用的3R-TMDs单晶薄膜制备极具挑战,目前尚无法实现。




本文亮点

本文提出了“晶格传质-界面外延”材料制备策略,首次实现了层数及堆垛结构可控的菱方相3R-TMDs单晶的通用制备。其中,少层3R-MoS2展现了极高的电学性能,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2028年半导体器件迁移率目标要求;厚层3R-MoS2在非线性频率转换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在准相位匹配条件下,实现近红外波段高能效差频转换效率,较单层提升5个数量级。




图文解析

要点:

1. 3R-TMDs其制备难点具体如下。(1)相结构控制困难:六方相2H-TMDs与菱方相3R-TMDs能量差异极小(通常2H比3R相能量低~1-10 meV/unit cell),往往两相共存。(2)层数控制困难:TMDs材料生长主要局限于“表面外延”技术路线,虽然可通过表面逐层生长或多层形核方式获得少层结构,但随层数增加衬底的近邻作用降低,直至消失,仅剩的层间弱范德华耦合无法支撑更厚层数生长(图1A)。因此,传统“表面外延”技术从原理上极难实现3R-TMDs控制制备。传统“溶解-析出”模式通过将前驱体溶解至目标衬底(通常为金属),随后通过降温/恒温析出产物,可天然突破“表面外延”限制。然而,由于硫族元素极易损坏金属衬底,TMDs体系用“溶解-析出”模式制备亦无法实现。

2.为了克服金属衬底的硫化反应,本文通过将硫族元素以单原子供应方式充分溶解至Ni-M(M为过渡金属)合金衬底中(如图1B所示),反应原子通过浓度及化学势梯度于金属晶格中不断传质,随后在衬底和TMDs界面处外延析出新生TMDs层(如图1C所示)。通过连续“抬起”形成层来保持外延界面的表面结构及化学活性,保证了每层TMDs沿衬底台阶的平行取向,“推动”了多层薄膜的连续界面外延。


要点:

1. 采用这种“晶格传质-界面外延”策略,本文成功地获得了多层3R-MoS2单晶。图2A显示了将均匀的MoS2薄膜转移到2英寸的SiO2/Si晶圆上的实物照片。此外,MoS2薄膜的层数与生长时间呈近似线性关系,通过改变生长时间,可实现少层到约15,000层的可控生长(图2C)。进一步地,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证实了该薄膜在晶圆尺度上具有单晶特性(如图2D-F所示)。

2.为了研究生长的MoS2单晶的堆叠顺序,通过光谱学和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全面表征。具有偏振依赖的二次谐波(SHG)揭示了生长薄膜的非中心对称性(图2G),这表明了平行堆叠的3R相,而不是具有中心对称性的2H相。在熔融石英上转移的3R-MoS2的SHG面扫显示出均匀的强度,进一步证实了在大面积上堆叠序列的一致性(如图2H所示)。此外,原子尺度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平面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以及截面STEM的结果清晰地显示了MoS2单晶的完美3R堆叠结构(如图2I-L所示)。


要点:

本研究通过“晶格传质-界面外延”技术,验证了多种3R-TMDs材料生长的普适性。通过在单晶Ni衬底上改变溶解的过渡金属(例如Mo、W、Nb)和硫族元素源(例如S、Se),成功实现了多种3R-TMDs薄膜的合成,包括MoSe2、WS2、WSe2、NbS2、NbSe2以及MoS2(1-x)Se2x合金。


要点:

1.为了准确评估3R-MoS2单晶的电学特性,本研究将生长得到的薄膜转移到20 nm的Al2O3/Si衬底上,并使用Ti/Au/Ti作为电极材料,Sb作为接触,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FET)。图4B展示了典型的三层MoS2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其表现出了显著的n型导电行为,并在Vds = 3 V的条件下展现出了540 μA μm-1的高饱和电流。无论是单层、双层还是三层MoS2FET器件,都展现出了良好的静电控制能力和高迁移率,这进一步证实了通过该策略获得的样品具有高的晶体质量。

2. 在大面积晶体管阵列中,器件间的阈值电压和导通电流的差异性极小(如图4H所示),这表明外延生长的3R-MoS2薄膜具有高度均匀的电学性能。FET阵列器件在单层、双层以及三层MoS2中分别展现出了高达137、155和190 cm2 V-1s-1的高迁移率,这些迁移率数值在已报道的MoS2晶体管性能中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超过了国际器件和系统路线图(IRDS)中设定的迁移率目标(如图4I所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