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鸿观
一起涨姿势~
同样作为人口大国,印度和中国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国地位毋庸置疑,那么印度会崛起为一个强国吗?如果会,什么时候?
长期以来,李光耀一直在观察印度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其口述著作《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对上述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值此印度在中国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之时,特与各位分享其中一篇题为《令人窒息的国家:印度的未来》的文章。
1、问:印度会崛起为一个大国吗?如果会,什么时候?
早在1959 年和1962 年,尼赫鲁还在位时,我就访问了印度。当时我认为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及一个大国。
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我认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因为印度的官僚体制令人窒息。
2、问:印度的民主治理体制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经大搞国家计划经济,国家控制范围太广,致使官僚体制固化、腐败猖獗,以至于浪费了数十年的发展机遇。如果印度实行分权制度,就会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罗尔和孟买)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种姓制度素来与英才管理体制格格不入。 印度的伟大之处还没有充分体现,它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印度的宪法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实现高速发展……无论政治领导层希望做什么,必须在中央层面经过一套纷繁复杂的程序,甚至还需要在各邦经历更复杂的审批……
印度的发展速度是由其宪法、种族结构、选举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联合政府决定的,而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决策难度。
但这种状况是其宪法体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现在已经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围绕各邦边界、语言隶属、种姓配额出现的推诿现象永远也不会消除,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实行充满活力的英才管理体制,妨碍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是有改革决心的,但印度的官僚体制运作迟缓且抗拒变革,猖獗的腐败与地方上的争斗也不利于改革。此外,民粹主义的民主体制导致执政党出现常态化的更迭,从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连贯性……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企业面临的行政管理障碍大,财政赤字严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严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进行投资和创造就业。
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长和高级官员都能像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和前首席执行官纳拉亚纳· 穆尔蒂那样勤勉、刚毅、有担当、具有前瞻性,那么印度就会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时间就会跻身第一世界。然而,穆尔蒂也许意识到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印度的管理体制,都无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样高效。
3、问:印度的文化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在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印度这片土地上原本有32 个小国,这些小国恰巧都位于英国人修建的铁路的沿线地区。后来英国人来了,就把这些小国联合起来,建立了殖民统治,把众多小王国纳入其统治之下。英国的殖民统治依赖的是1 000 名英国人和数万名印度人,这些印度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养成了英国人的行为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不重视培养优秀人才,使其获得最好的发展,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一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在这个等级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赞成的。
而这两点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鲁与甘地原本都有机会像我服务新加坡一样服务印度,但他们无法消除印度的种姓制度,无法摆脱印度根深蒂固的旧习。
看看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业,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区别了,印度只是讨论来讨论去,到头来却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印度是一个多元化色彩非常明显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的32 个国家构成的,印度方言多达330 种……在中国,90%的人口是汉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虽然口音不同,但写出来却是一样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语演讲,那么在印度的12 亿人口中也许只有2亿人能听懂你的话;如果你说印地语,也许只有2.5 亿人能听懂;如果你说泰米尔语,只有8 000 万人能听懂。因此,
中印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这两个国家,我们就像在比较橘子与苹果……
请不要误解我。印度的上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上层都是一样的。在印度的婆罗门,也就是僧侣阶级的后代,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上层一样聪明、充满智慧,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障碍。而且在他们的种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罗门,而你同一个非婆罗门结了婚,那么你在这个制度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你就被排挤出了婆罗门。
一般来讲,印度的公务员会把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他们还没有认同获得利润、变得富有并不是罪恶的事。他们对印度的商业界几乎没有信任。印度商人无权享有国家福利,外国商人更不用提。
4、问:当前,印度经济有哪些优势?
与中国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水平高、资本回报率高,而且印度资本市场较透明,运作状况良好。
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比较强大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印度的制度比较强,尤其是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有利于为知识产权的形成与保护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6 岁,而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3 岁,并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于中国的人口增速,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红利,但印度必须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则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带来机遇,还会变成负担。
5、问:长远来看,印度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其长远发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印度必须建设高速公路、引进高铁,并修建更大、更好的机场,还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发达国家,印度必须像中国那样,将其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儿子去世之后,我对她说:“抓住这个机会,开放印度,改变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们在英国、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们的政策和官僚体制限制了他们,束缚了他们。”她告诉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这样。印度就是这样。”我觉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她有宣布紧急状态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这件事情,你就应该有魄力改变体制,让印度企业摆脱束缚。因此,听完她的一番话之后,我就认定印度将发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中国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这场竞赛不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赛,我收回之前对印度的乐观判断。
印度的规章制度错综复杂,官僚主义极其严重,令人感觉如坠雾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时间改善基础设施,否则印度就会在全球经济洗牌中输掉。
印度必须效仿中国高效的办事方式。中国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盖面广的通信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电厂以及水厂,并实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制造业吸引了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印度辉煌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而这个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投资将随之而来,印度很快会赶上来。
印度需要的是一个更加自由的体制,这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这样,印度市场就能达到国际企业的竞争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间缺乏快速连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到位并削减繁文缛节,它不仅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在制造业和其他一切产业全面促进就业。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整个国家将焕然一新。
要创造就业机会,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制造业上。这需要印度改变劳动法,允许雇主在不需要那么多雇员时裁员,同时需要精简法律程序,降低财政赤字,消除官僚作风,最重要的是完善基础设施。
印度不能仅仅凭借服务业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了经济大国。
中印两国都饱受腐败问题的困扰,但印度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比中国更严重,对效率的削弱性更强。
印度首先需要削减繁文缛节,其次需要为私营部门的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再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挑战,最后需要实现外国直接投资规则的自由化。
目前,虽然印度开始了自由化进程、国有企业私有化,却不允许雇主解雇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如何实现盈利?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改变用人标准?
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较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弱势。
印度顶级人才紧缺,大批的工程师和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所需要的技能,因此仍然找不到工作……印度的同代人中,需要超过一半的人完成小学教育,否则印度就会遭受严重损失。
印度领导人从尼赫鲁和他那一代人开始就一直痴迷于苏联快速的增长和工业化。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模式,即资本积累率高、密集上马大型项目、大力发展钢铁事业、制造农业机械。做了这些之后,你就能发展……他们相信这些……当辛格在1991 和1992 年开始搞改革时,印度已经丧失了40 年的发展机遇。要知道,辛格本人也曾是一位计划经济的拥护者。现在,印度面临着打破一切垄断的问题,而印度的工会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希望企业私有化的,因为如果你要高效率地经营这些企业,必须裁掉2/3 或1/2 的工人。
印度的历史使其对外国投资持怀疑态度,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偏向采取内向型政策,注重依赖国内要素。但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技术发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历史给其带来的第二个遗产就是过于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发展阶段,要把发展成果分配出去,就会降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实现进一步增长所必需的。财富来自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敢于冒险……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过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励那些有才华的、勤勉的人力争上游,不利于激励他们努力提升竞争力。
印度选民缺乏经济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得印度领导人易于推行民粹主义的经济政策,进而扰乱了印度的自由化进程。
国家利益常常让位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团的反对而陷入停滞。民粹主义的氛围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过去20 年间,印度实行了多种政策以提供价格低廉的食品、免费的电力以及补贴贷款……它们给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福利与民粹主义的区别逐渐模糊。
新加坡有三所印度人的学校,他们还要开更多,被我拒绝了。你要么上新加坡学校,要么回印度,因为即便他们(印度人)留下来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并服务新加坡,他们也不乐于融入新加坡,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印度文化为导向的……这些学校的教材都是以印度为导向的,学的知识都是印度式的,培养的情操以及其他一切都是印度式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刚刚独立之际,印度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如今,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所顶尖大学(比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依然能在世界顶级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他学校都无法维持高水准。在政治压力下,印度大学根据学生的种姓或学生与议会成员的关系确定录取配额。
6、问:在今后10 年中,印度经济前景与中国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它们是不同的国家。这是否意味着印度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东南亚国家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集体角色还重要!
中印两国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3.5 倍(根据2016年的统计,中国是印度的5倍。库叔注)。印度的增长率是中国的2/3。但印度是个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经济总量能增长到中国的60%~70%……根据目前的预测,其规模不会更大了。但即便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60%~70%,印度的人口总数到2050 年将超过中国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也是相当可观了,而且印度社会顶层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
为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担忧,而印度的发展则不会呢?
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存在多种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形成了一个内部相互制衡的体系吗?很有可能是这样,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国境之外更远的地方投射军事力量,但其他国家并不担心印度有侵略意图……当前,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而且在其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国家的标准以及进一步推进经济自由化之前也不会构成这样的挑战。
其实,美国、欧盟与日本之所以会支持印度,是因为它们想要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印度能与中国分庭抗礼……
如果印度遥遥领先于中国会出
现什么情况呢?到时美国和欧洲会支持中国吗?我对此表示怀疑。美欧对中国的发展依然有恐惧症,且不说它们对中国政府实行出版物审查制度强烈反感,仅仅是对某些政治事件的记忆就加强了它们这种恐惧。
我不确定印度是否想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印度害怕同中国竞争。中国曾向印度提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但印度没有答应,因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国商品就会进入印度,同印度本国商品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