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果然,外国人笔下中国史真是百无禁忌! ·  19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告别内耗,让我们轻装上阵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真的太怀念,太感动了!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此心安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如果有人冤枉你、甩锅你,千万不要拼命自证清白,3招逆转局面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3 11:55

正文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和身边朋友聊天,我发现很多家长平日里总教孩子懂事谦让,凡事少和人起冲突。


结果就是,有孩子被别人指责质疑时,有意回避了正面硬刚和怒怼,选择了杀伤力几乎为零的“自证清白”。


前几天我刷到一位博主发的帖子,他听到两个六年级小朋友在吵架。


A说B的作文没达到规定字数,B说:“我数了,不信我数给你看。


小孩子竟当着博主的面,一字一字数起来。


博主觉得他俩挺可爱,可事后还是忍不住告诉他们:“以后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自证陷阱,谁主张,谁举证。”


图片


“谁主张,谁举证”这六个字说来容易,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确实很难。


在受到质疑时,我们希望用解释换来理解,心路历程一般是这样的:


一边证明自己,一边又怕被发现漏洞。


结果越描越黑,越证越累,说到后面把自己弄得不知如何收场了。


“自证清白”说到底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越是为了避免外界伤害,就越会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中。


为什么人总喜欢自证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人生来就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感,希望被夸、被接纳的。


但如果不顾自己感受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同,就很容易把全部的价值感寄托于外界评价,陷入“证明清白—被否定 再证明”的死循环中。


在对方攻击时,我们愤怒的不是对方的侮辱,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


深陷这种“清白感”里,会让整个人变得内耗、拧巴,活得憋屈。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

落入“自证陷阱”的


不少人在被质疑时,会本能地收集证据、解释动机,试图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清白”。


比如小组合作时因生病请了假,被同学抱怨“故意偷懒”,于是连夜整理医药单和聊天记录发到群里自证。


然而,对方往往不关心真相,只想通过你的反应获得掌控感。


这时,你越是努力证明,就越会被对方套路。尤其是女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更多的就是“ 要活得清清白白 ”,特别容易吃这种亏。


记得之前网上有个叫朱朱的女孩子,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


她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庆祝自己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系毕业,拿到了双倍奖学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图片


年级第一,200%奖学金,牛津硕博,无论哪一条亮出来都是妥妥的学霸。


同时,她又肤白貌美、 穿搭时尚 ,这就非常容易激发起别人的嫉妒欲,于是评论区里质疑声一片。


有网友说:“数学建模是个专业,不是系,编的时候能不能专业一点?”


还有人说翻她之前的微博,文案微商的味儿太重了,质疑这是炒作。


更有人直呼她为“学术媛”。


面对质疑声,朱朱心平气和地一一做了回复。


她先是放出牛津官网上自己信息的相关截图,附带系主任评价,直接回应了学历造假这个事。


图片


可还是有微博大V不依不饶,抛出一道数学题“考考你”:“我就随便出个本科生的题,原po做一下吧。”


图片


朱朱直接写下解题思路,还顺便指出了出题者缺失的关键条件。


图片


随后,该大V回复:应该是真的。


图片


这些回复已经足以证明一切,可仍有人换个角度继续刁难,“ 文笔烂 ”“ 美颜开太大 ”,说“牛津的水平也就国内普本吧”,简直要把人气笑。


经历了一周的奇葩评论后,朱朱终于意识到自证这件事是有风险的。她在自述中这样说:


如果真做错了,或别人硬说是错的,该怎么办,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撒谎?


如果质疑完学历,又有人质疑全额奖学金来源不正当, 再之后又有人质疑自己背后有公司、机构支持, 最后质疑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论甚至交友。


这种争议很难结束,自证有一个很长的清单,你不可能把它完成。


像朱朱这样每回一句,对方都能从新的角度攻击她、 诋毁她 ,直到把她心态搞垮。


所以, 自证“清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无法完全改变他人偏见。


自证的过程也会让人放弃主动权,陷入他人逻辑的框架,一步步沦为被动防守的“辩方”。



从自证到反击的认知升级


既然自证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遇到了别人的指责时,我们该怎么办?


解答前,大家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被误诊送到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看过一篇文章。有位司机运送精神病人,结果三名患者逃跑了,为保住工作,他把三个正常人骗进了精神病院。


第一个人为证明自己,不停说“地球是圆的”,说到第14遍时,被护士扎了一针。


第二个人说自己知道美国前总统、英国前首相是谁,当说出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护士往他身上也扎了一针。


第三个人进来后什么也不说,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有人给他刮脸时,他会礼貌道谢,28天后,他出院了。


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正常尚且困难,跟一个想冤枉自己的人去证明自己的清白,又是何必呢?


一个“清白感”太重的人,本质上就是剖腹让对方看“我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所以,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不试图证明自己,才是聪明人。


核心原则:谁质疑,谁举证


为了证明“我不是你想的样子”,拼命做出种种解释,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所以不要做一个喜欢解释的人, 核心要明确一点——“谁质疑,谁举证”


比如你竞选班长,当选了,本来是件好事, 却被嫉妒心强的同学调侃:“你这得给老师送多少礼呀?


这时,绝不要把和老师的微信聊天和通话记录翻出来,为自己澄清, 而是要反问对方:


“你这么说是为什么?”

“你说我送礼,你有什么证据吗?”

“你要是拿不出证据,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查实是你诬陷我,你愿意公开道歉吗?”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把举证责任踢给对方,打破“你 我证”的权力关系。


万能话术:反弹攻击,不接逻辑


很多人在遭到质疑时,只想着辩解“我才没有……”,这就容易掉入对方的陷阱里。


如果实在是嘴笨,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该如何接话,就要记住这套万能话术:


不接对方逻辑,而是直接把“我”变成“你”。


比如,对方说:“你穿这么少,显得好轻浮。”


这就需要 转移焦点,可以回:“你对别人的穿着这么感兴趣?”


对方说:“你评‘三好学生’是靠的关系吧?”


你可以反向回击:“看来你这方面很有经验啊。”


关键是,顺着对方的逻辑反击,把矛盾引向对方自己,掌握主动权。


图/《风犬少年的天空》


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还要明确一点,别人对你的指指点点,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


别人“喜欢” 也好,“讨厌” 也罢,都无法影响 的正常生活。


当你被抨击到心塞时,问自己这三句话:


这件事如果任何人不在意,我还会在意吗?


十年后,这个评价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我最欣赏的人会因此否定我吗?


要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由任何人定义。


就像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写的:


跳舞,像没有人在看一样;

唱歌,像没有人在听一样。


因为跳舞和歌唱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的目光。


当你拥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周边的人际烦恼就再也干扰不到你了。


图/《风犬少年的天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  ·  告别内耗,让我们轻装上阵
2 天前
深夜书屋  ·  真的太怀念,太感动了!
2 天前
青年文摘  ·  此心安处
3 天前
Python开发者  ·  Python 打包分发工具 setuptools 简介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