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人到中年,心要狠! ·  9 小时前  
读书杂志  ·  旧锦新样|柯灵:爱俪园的噩梦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被爱不过是自己吓自己 你有过差点以为 ...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第一批痛恨deepseek的人出现了 ·  2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告别内耗,让我们轻装上阵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2 19:55

正文

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


作者:周小烦

主播:徐周灿

原标题:《课题分离:助你厘清人际关系烦恼》


你是否很害怕拒绝别人的请求,甚至因此产生愧疚心理?你是否经常因为身边人的坏情绪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你是否在开口麻烦别人时心生犹豫,怕自己提出的要求太过分……要摆脱这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你需要学会“课题分离”。


分清楚“这是谁的事”


“课题分离”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他认为,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通过明确地划分责任,减少对他人过度负责任的情况,从而使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更理性地解决问题,并最终建立与他人的边界意识。


要怎么分清“这是谁的事”呢?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你迟到了,老师要罚你,最终被处罚的结果是你要承担的,那么这就是你的课题,不应该把责任归结到老师或父母头上。再比如,读书是子女的课题,付学费是父母的课题。书读得好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读得不够好也不能怪父母、怪老师。


分清了是谁的课题之后,再进行“课题分离”就简单了。“课题分离”需要建立边界感,既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最终的目的是,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将自己的课题强行施加给别人;同时也告诫自己给予他人空间,不轻易插手他人的课题。


举一个恋爱的例子。有些人在恋爱中是付出型的,但付出多了得不到回报时,就会郁郁寡欢。如果用“课题分离”来看的话,你的付出是你的课题,对方是否应该回报、回报多少,那是对方的课题,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乍一看,这么说不太负责任,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确实如此,一旦你想要得到回报,就是干涉了对方的课题,如果对方没满足你,你就会徒增更多烦恼。


“课题分离”不等于冷漠放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产生疑问:这么看来,“课题分离”有一种“各扫门前雪”的冷漠疏远,会不会让人际关系雪上加霜?


其实,“课题分离”不等于冷漠放任。它首先是确定一件事的责任归属,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态度并非最优解, 学会“课题分离”的下一步是要主动做出最佳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恰当合理地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


比如,在日常学习中,你因为老是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高期待而被批评,几次之后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如何打破呢?


其实,在这样的场景下,你和父母、老师相互作用,大家都有各自的课题。打破困境需要双方共同协商,做出有利的选择。比如,你的课题就是,明知目标定得过高根本不合理,就不要硬着头皮做,最后破罐子破摔;还是得想办法和父母、老师沟通,及时调整他们对你的预期。而父母和老师的课题是,如何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调整对你的预期。只有双方坦诚沟通,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期待,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对你的成绩有帮助。


有位同学来咨询自己和室友的矛盾,说室友一天到晚开着空调,不但电费高,室内也没法开窗通风,而且室友很固执、不听劝阻,该怎么跟室友沟通才能妥善解决呢?


这里的主角有他和室友两人,室友开空调导致电费开支增加的结果,是双方都要承担的。因为他比较在意这个非自愿的电费,那就先不要抱怨室友固执,面对自己的课题,就需要做自己可以做的:想办法和室友沟通,说明理由(现在天气越来越舒适可以尝试不开了)+方案(晚上可以开定时)+实例(了解其他寝室的情况,说服室友)。


总之,“课题分离”的本质是 控制可控的部分,接纳不可控的部分。 下一次,开口请他人帮忙时要更淡定,因为“你尽管开口就是了,别人答不答应是别人的事情”。





陪你·成长


课题分离

停止内耗

尊重彼此的空间

轻装上阵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