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职场中的普及以及其对传统行业和职业带来的影响。作者提到了AI工具如deepseek和midjourney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职场带来了挑战。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对AI的不安和困惑,以及对待AI影响的多种态度,包括焦虑、担忧失业、接受现实并寻找新机会等。文章还强调了人类与AI之间的差异在于人类的创造性和寻找意义的能力。
尽管AI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但人类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
最近大家都很忙,都在忙着当舔狗。
deepseek说20遍服务器忙,也还是要再求一次回复。
有同行说这几天上班没干别的,就想着怎么让AI帮自己写稿;
虽然质量很难评,但几秒能输出几千字,这双死手真快不过人家。
有做程序员的朋友给deepseek看代码;
人家能指出错误,还能提出鼓励,比那个情绪不稳定的臭嘴主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deepseek哥儿几个都越用越紧张,越用越虚无;
当人工智能走进职场,打工人都觉得离自己失业不远了。
deepseek就在我们隔壁楼,每次上班路过那里,心情都很压抑。
我现在在一个小外包团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我是策划+美术+摄影;
midjourney和Sora
(可以根据文字生成照片和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
出来的时候,我还挺开心,觉得以后不用跑来跑摄影棚了,拿着策划让AI生成就行了。
客户也挺开心,说AI制作成本降低,以后不用批那么多预算了;
这回我不开心了,客户缩预算,我奖金也会缩啊。
deepseek出来之后,我们更笑不出来了。
老板天天坐办公室里就是调教deepseek,感觉他看我们越来越不顺眼。
这玩意喂进去breif几秒就能给好几个方案,而且都是很贴合国情的创意,用过别的AI的广告人都知道这里面门道有多深。
我们改了一个AI方案发给客户凑数,客户还真的选了。
我们这个小工作室,是被AI创了一下又一下。
原来有个游戏公司会给我们一些原画单子,有AI生成原画后,他们裁员了两个组,更不会用我们了。
当时我们还和被裁的原画一起吐槽,最应该裁的是策划;
多少策划是一拍脑袋的决定,导致美术组返工,这才最耗成本。
没想到刚开年,回旋镖扎到自己脑袋上,我的“策划”身份也不保了。
现在走在路上看广告牌都很恍惚,这个是AI做的,那个好像也是。
说实话,我不太想活在一个全是AI制作的世界里。
周末我和孩子在家看电影《挚爱梵高》,想来点扎扎实实的人类创作熏陶一下;
第一个镜头刚过,孩子指着电视说:“妈妈,这是AI画的吧。”
我看这些人过年都在家拿deepseek算命,都给人家算瘫痪了。
我这个命理师的业务没受太大影响,但自尊心受了很大影响;
连八杆子打不着的人都来问我,算没算过我自己快失业了。
这话真搞笑,平台审核,同行举报……哪样都能搞死我,不都有办法度过去了吗?
先不说deepseek准确度还是很随机,有时候八字都会给人家排错,当然了,提高准确率只是时间问题;
主要是我们也不光看八字,求个符,看个房子……有的是AI不可替代的部分。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只能看八字了,我也不害怕AI;
顾客选择命理师,跟师父解读视角有很大关系的。
举个例子,陶白白为什么那么火?他看到的东西别的星座博主没看到吗?
受人喜欢在于他独特的解读方式,在于他酒瓶底眼镜背后那极具亲切感的眼神。
我始终觉得,与人类建立信任关系,不是光准确诚实就行的。
也有同行特别焦虑,要考虑转行,我是不会转的,我是真的喜欢干这个。
我们玄学也讲究事在人为,该是你的东西你不会觉得怕的,只会一次次被吸引到那条路上。
其实多数人都觉得,像我们这么传统的行业应该是相对固执的,不会因为ai裁员的;
结果开年第一炮,一个业内领头药企要求所有部门接入deepseek办公。
同事对这个事情绪很大,我却有种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的感觉。
对于工作,老早我就觉得力不从心了。
一开始是学历内卷,来的小朋友硕博打底,从国内名校卷到海外名校;
后来是什么信息数据可视化,什么动态图表,文件越做越精美。
去年刚学了个做流程图的工具,我还没用溜呢,公司的小朋友告诉我别忙活了,AI全能做了。
我劳损的腰间盘泄在靠背上,人体工学椅的推背感还是太强了。
私下里我也质疑过,抱怨过,觉得都是花架子,都是乱搞。
后来劝我父亲别再用现金支付的时候,他那个用愤怒掩盖自尊的样子仿佛看见了我自己;
我明白,是我跟不上了。
小朋友们做的数据图表很好,只是我摘了老花镜看着都一样。
手术室进进出出好几次,我已经没有再乘风破浪的力气了;
当然,我也不会自暴自弃,十几年的从业经验依然可以给我提供一定程度的依靠。
我不强求自己融入,只希望这个世界有新玩具的时候,留点旧玩具给我们这些老东西。
眼看着AI走进职场,有人失去力气与手段,有人说船到桥头自然直;
有人鄙夷说是奇技淫巧,有人怪自己人老无用。
这是个很特别的时代,常常一个新技术还没有基本应用,下一个新技术就已经出现;
这种“快”,已经超过了人类职场的代谢速度。
其实不管年纪多大,有没有被AI影响到职业的人,面对ai都会有种丧失成就感,质疑自己工作意义的感觉。
人和机器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人类总是“想太多”;
总是在寻找意义,也会创造意义。
毕加索在写实绘画中丧失了意义感,所以有了抽象派;
爱因斯坦在经典物理中丧失了秩序感,于是有了相对论。
智能机刚出的时候,很多老年人也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