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拍体育电影,相当于英国人拍美食片,德国人拍搞笑片,朝鲜人拍法庭片,埃塞俄比亚拍功夫片,中国人拍爱情动作片。你们都哪来的自信呢?
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得分落后的吉塔想起父亲的传授,在对方严防死守下,做了一个扑上去抱腿的假动作,乘对手向一侧闪避之机,身形鬼魅般地绕到了对手的身后。她使了一招漂亮的仰身抱摔将对手抛过头顶重重地砸在摔跤场地上。这个过头抱摔全程慢镜,动作细节像摔跤教科书一般无可挑剔。这一刻我的脑海中闪现出许多英雄形象:至尊宝拍下如来神掌,铁金刚大破天门阵,黄飞鸿祭出翻天印,绿巨人挺身炸碉堡……我眼噙热泪,激动不已,只恨身在电影院,不能纵情高呼叫好。我已经忘了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是印度人拍的电影,而且是印度人拍的体育电影。
各位大约能看出我的文化沙文主义。我一直都不算太喜欢印度电影,一直都觉得宝莱坞是对好莱坞拙劣的模仿。单看这部电影的名字——《摔跤吧!爸爸》,就透出“很傻很天真”的意味,可它在豆瓣的评分已经飙升到恐怖的9.3分。
在我的印象里,宝莱坞电影有个致命伤,就是它商业化叙事受到印度国情的限制,既无法承载更先进的价值观念,也不敢尝试作者意识鲜明的影像探索。换句话说,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对社会现实的依赖要更甚于其他艺术形式。你不能想象在一个制度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国家,会出现领衔全球的电影制造。就像伊朗电影有《一次离别》,阿富汗电影有《追风筝的人》,但这都是与电影大工业无关的个别创造,你不能奢望伊朗和阿富汗每年都出品几十部如此优秀的影片。
所以不仅仅出于爱国心,我也固执地认为印度的电影水平比不了中国,我固执地认为印度电影不应该总能拍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的好作品。可我错了。而最教育人的一点是,为我纠正这种偏见的是一部印度人拍的体育电影。
印度人拍体育电影,相当于英国人拍美食片,德国人拍搞笑片,朝鲜人拍法庭片,埃塞俄比亚拍功夫片,中国人拍爱情动作片。你们都哪来的自信呢?
阿米尔汗,印度电影的传奇人物,从小就演电影,长大又做制片和导演,拍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我的个神啊》等一系列优秀影片。这部《摔跤吧!爸爸》虽然不是阿米尔汗的编导,但他既是制片又是主演,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阿米尔汗电影的一贯套路,温暖、明亮、流畅、精致,最重要的一点,好看。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退役的全国摔跤冠军将女儿培养成女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这种故事情节,和大多数体育电影并无太多差别。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这部电影技术化分解,会发现它几乎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高明之处。它的主题、情节、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和叙事,都缺乏一部好电影应该呈现的典型性。你看不到张艺谋明信片般的漂亮画面,看不到陈凯歌自以为是的文化情怀,看不到宁浩照搬照抄的叙事圈套,看不到冯小刚的底层幽默。这就是印度电影没有特点的特点了。正如我们若放弃吹毛求疵的挑剔习惯,就会浑然无觉地被电影本身所吸引。这部电影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整齐的质量,确保了影像叙事毫无障碍地展开。好莱坞也好,宝莱坞也罢,好看永远是电影的王道。
将“好看”作为电影的第一追求,影片往往会流于肤浅媚俗,丧失批判性和揭示意义。比如《三傻》对陈腐教育的批评,《我的个神啊》对宗教纷争的嘲讽,都点到为止失之过轻。印度电影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少见那种剑拔弩张的激烈态度。原因就在于,它企图迎合最大多数的观众。
这部《摔跤吧!爸爸》在主题上就存在可争议之处。尽管影片貌似在传达一种励志、追梦,甚至女权主义的内容,但事实上,影片在这些命题上做的远远不够。它的主题依旧毫不掩饰地讨好父权,宣扬父权主宰下的听话与奋斗,并将此作为女性改变命运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往好听里说是突出了亲情感召力。这种主题的陈旧程度,不必比较欧美电影,就是搁中国,也早已过时了。同样是女性主角的体育电影,对比一下美国的《百万美元宝贝》和日本的《百元之恋》,在主题的时代性和深刻性上,《摔跤吧!爸爸》直接低到了泥土里。但这就是印度的社会现实,像我前文所说,印度的主流影片为社会现实和国内市场所限,无力表现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思想内涵。试想这部影片拍成像《百万美元宝贝》那种悲情人生,不用说引进中国了,在印度就会直接砸了阿米尔汗的招牌。影片中,吉塔和妹妹芭比塔受不了爸爸的魔鬼训练,跑出去参加同学的婚礼,当她们为自己无法选择人生道路而痛苦时,那个结婚的新娘说,我倒宁愿有这样的父亲,逼迫我练习摔跤虽然辛苦,但是为了让我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用十四岁就被父母嫁给陌生男人。如此卑下的女性地位,在中国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怎么敢奢望印度会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商业大片呢?
而这恰恰是印度电影的奇妙之处。一个主题陈旧、情节老套的励志故事,却能够变成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让广大代了三个表具有先进思想的文艺青年,都不忍计较影片主旨的三观不正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非要谈技术,我只能说,第一影片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完全是商业片老司机的驾轻就熟。好莱坞、宝莱坞这种成熟的电影工业虽不能保证天才电影的出品,但绝逼能训练出一批标准化的影像操作。就像好莱坞每年都出品大量的商业类型片,可能在文艺青年看来不值一提,但对于一般观众,这些电影的品质都是标准之上的。好莱坞不会拍出在豆瓣评分只有两三分的电影——那是国产电影的天下。
第二这部影片制作精良。尽管是大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但也有A货和尾单的区分。本片就是一部用心良苦的精致之作。它的每个细节都打磨到近乎完美。我们看体育电影时,最受不了那种拍得不“像”的感觉。体育动作也不像,比赛规则也不像,哪哪都不像真的,让观众分分钟出戏。可是想要拍到“像”,并非那么容易,必须在真实性与戏剧化之间把握精准的分寸。本片这点做到了满分。像我这种从不看女子傻大黑粗运动项目的直男,都被影片中表现的女子摔跤场面深深折服。
第三大约得益于印度电影创作宽松自由的环境。影片的批判性虽然很弱,但自由环境会使电影故事的创作更容易构筑戏剧化矛盾,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形象。比如影片对印度妇女地位低下的反映,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讽刺,对国家队教练的丑化,这些情节设置在某些国家是不能过审的。
至于说其他方面,比如动听的电影配乐,漂亮的女主角,这些成功商业片的必备要素,对于印度电影来说,简直不算事。
看完电影后,我在朋友中做了调查,你们谁能想起中国拍过什么体育电影吗?还不错,大家都回答上来了:《女篮五号》和《沙鸥》。两部片子加起来活活超过了一百岁。
中国作为一个自封的体育大国和电影大国,居然几十年来没拍出一部让人有印象的体育电影,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美国人拍拳击电影、橄榄球电影、棒球电影,这是可以忍的,毕竟美国佬的体育和电影都比中国强。但印度人,奥运会常年拿一块半块金牌的印度人,居然也好意思拍体育电影了,而且拍得还这么好,让中国影迷情何以堪?
建议中国电影人集体找块豆腐撞死,省得天天拍些大烂片来污我们眼球!
【作者:按倒放血 作者公号:会飞的王动】
凯迪十六年 政经深水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凯迪社区
长按二维码关注凯迪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