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意公子。
今天上线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
我的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在今天全网上市,正式和大家见面了。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上一本书我们还在和大家分享中国艺术史的故事,怎么就“画风突变”,只为其中的一个人写一本书呢?
我想,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或许是因为他有着远比其他中国文人更为宽广的人生尺度,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这个尺度上,他活出了不同境遇里的丰富滋味。
就像祝勇老师说的,
每个中国人,都会在这些不同的境遇里,和他相遇。
你不会觉得他离你很远,你的孤独、豪迈、挫败、挣扎、洒脱,苏东坡都有。这些滋味从他的诗词里、从他的书画作品里、从他的美食里长出来,所以你才觉得他亲近。
古往今来,爱他的人很多,写他的人也很多,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大家,要写出新意很难。
▲
写书期间的部分参考书
包括全国各地研究苏东坡的专家和书友们寄来的书
这不是一本苏东坡传,也不是一本研究苏东坡的学术论著。
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在生活中庸庸碌碌、磕磕绊绊的人,一个也曾经遇到过迷茫和低谷的人,带着命运无限的疑问和追寻,穿越千年和他的对话。
在这本书里,我想“苏东坡”更像是你我身边一位历尽沧桑的朋友,一个真实坦荡的灵魂。
他虽已无言,但他的作品,他的语言、他的经历,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他对于生命的解答。
于是,当我们在人生路口遇见关卡的时候,或许会听见一个遥远的笑声从千年前传来,告诉我们:
人,可以这样活。
我们认识苏东坡,大多是从语文课本里的“背诵全文”开始,他“豪放派、豁达、乐天”。
到现在,更多人评价他是“吃货、段子手、治愈生活的解药”,还有那句很经典的“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但如果要我总结我心目中的苏东坡,可能就是四个字:活生生的。
他“不豁达”。
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很多人说他豁达,我以前也曾认为,这是苏东坡已经到了豁达超脱的境界——下雨,也挡不住我的快活。
可是,我们仔细一想,要是他真的享受这场大雨,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谁怕”?
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那种煎熬和痛苦,除了不断给自己壮胆,说“没事的,不怕,别听别看”,没有别的办法。
苏东坡也一样。
他永远能给自己找乐子。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他能半夜敲门,把人拉起来逛园子,还强说“怀民亦未寝”。
他嘴贫,怕死,偶尔喜欢吹牛皮,一生闹过不少笑话,爱听故事爱唠嗑……按照现在的话说,苏东坡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沙雕”。
比起历史上“伟大”的那一面,我更想带你看到苏东坡他“活生生”的那一面。
他就好像是你的朋友一样,身上有一堆的毛病,可正是因为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让他的人格越发的“真”。
而真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伟大呢?
大概两年前,我经历了一个不太好过的冬天,身心陷入低谷。走过方知真面目,当我一天天熬过那三个月后,我跟团队小伙伴说,我终于能写出苏东坡黄州的人生低谷了。
我在书里用了一整个章节,六个篇幅,逐一讲述了苏东坡从低谷走向豁达的过程,他度过低谷的四个法宝。
从北宋开国百年第一,到乌台诗案后的“寂寞沙洲冷”,当一个人从云端跌入低谷,在没死的前提下,第一反应是什么?疼啊!
所以,了解他有多疼,他陷入过多么凄惨的绝望中,他又是如何在破碎之后一点一点缝合自己的,我们才能明白,他最终走向豁达的那种力量有多不容易。
其实我还有个潜台词:
他能做到,我们,也未必不能。
我们今天看苏东坡的故事,觉得他似乎“活出来”了,但我还想展示的是——
他为什么能“活出来”。
整本书有九个章节、一篇前言、一篇后记还有一篇番外,从惊讶|你为什么想要自杀,到敬佩|在废墟中如何重建自己的人生,再到深识、感慨、羡慕、赞叹、了悟、内观、活法……
这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苏东坡层层递进的了解。
每一篇故事名的底下,也在指向着我们共同的人生命题。
《怀民亦未寝吗》
珍惜大半夜能随时陪你的朋友。
《他不是天然的美食家,是美食治愈了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但愿人长久》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
经由看见苏东坡他性格的养成,他如何面对自己的高光与低谷,以及他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的不同的选择……
时光虽已过千年,但选择还在继续,这或许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回望和思索自己的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想跟你分享两个特别的小设计。
我们在书里准备了一张苏东坡《寒食帖》的拉页。认识一个人,除了看他的画像之外,他的字迹或许也能让我们离他再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