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万人关注,政经领域影响力最大非官方微信,新榜近3月全国总排名第四。
9月14日,香港地政总署在声明中称,李嘉诚长实地产子公司裕辉投资有限公司击败17个财团,将支付19.5亿港元(约2.51亿美元)购买新界的一地块,这一出价大幅高于市场估值12.2亿至14.6亿港元。
过去四五年时间里,李嘉诚一直在从中国撤出资产,李氏财团在内地自2011年没再拿过地,香港自2012年也没再拿地。相反,自2011年李嘉诚家族却开始卖出包括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资产。据媒体2014年9月的报道,仅仅在2014年9月之前的一年时间里,李嘉诚就抛售了至少800亿人民币的大陆资产。可以想象,自2011年到2015年的四五年时间里,从内地和香港撤出的资产规模恐怕是个令人咂舌的天文数字。
那么,李氏财团从中国撤资后都投到了哪里呢?根据媒体的报道,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英国。根据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9月的报道,截止到当时李氏商业帝国在英国的总资产高达3900亿港元,包括3个港口、3家连锁店、1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其中,在伦敦市区还有一个3500套住宅的楼盘开发项目。
然而,在大规模从中国撤了四五年资产,甚至把公司注册地都转移到了开曼群岛的李氏财团,突然开始在香港高价拿地,自然会引来媒体的侧目。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怎么?李超人这是要杀回来了?
其实,李超人杀回来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的,原因是他误判了形势,今年他先后遭到两记重锤打击:
一、中国经济不但没垮,反而在超预期地企稳,经济数据都开始不断有积极变化出现。至于房价,不但没有继续下跌反而又涨了,他卖出的中国资产在其卖出后实际应增值不少。至于增值多少我们无法计算,但看看一二线城市现在的房价涨幅,恐怕李氏财团卖出的物业市场价值涨幅不小。
二、英国脱欧,英镑暴跌,他买入的英国资产大幅贬值。千算万算,也没算到英国竟然“自残”脱欧。在2011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里,英镑兑美元平均大约在1:1.6左右,那么现在情况如何呢?已经掉到了1:1.3,跌幅超过15%。以李氏财团3900亿港元英国资产计算,李氏财团在英国的资产汇兑损失至少五六百亿港元以上。一方面是卖出的中国资产大幅升值,另一方面是买入的英国资产大幅贬值,这一对比亏可就吃大了。
关于李嘉诚撤离中国,占豪曾写过《【原创】5原因致李嘉诚“撤离”香港》、《【原创】李嘉诚撤离中国能引发多大地震?》和《【原创】李嘉诚撤离中国能引发多大地震?》三篇文章。其中对于其撤离中国的行为不认可,但尊重其选择。个人更认为,作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实力越来越强的中国,不应对这种事进行道德审判。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李氏财团资产规模虽巨,但放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中犹如九牛一毛,其撤离对中国经济不会有任何实质影响。
当然,在占豪看来,李氏财团撤离中国是其战略上的失误,这必然会导致其商业上的滑铁卢。如果未来李氏商业帝国走向衰落,那么撤离中国应该是其转折点。
在《【原创】李嘉诚撤离中国能引发多大地震?》中占豪曾有分析,认为撤离中国意味着李家黄金期将过,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一、脱离中国,李氏家族也就脱离了成长沃土。
李氏家族发达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李嘉诚在1978年与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会面,这对他确立未来地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79年,英国开始不断派人摸中国政府对香港底牌。
上述时间点说明,李嘉诚在中国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间以及香港定位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利用了这一大势。英国愿意支持他,大陆也愿意支持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基础,是真正的港人。于是,三股力量合为一体,成就了辉煌的李嘉诚,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商业帝国。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的亚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两国力量,并立足于自己在香港的发展才实现的。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们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国改革开放之力和背靠中国这棵大树发展起来,成为亚洲首富的。但是,如今他断然地砍掉了支撑自己发展的最粗的一条根,这实际上是断了李氏家族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哪怕未来他再次调整战略,大幅涌入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大的时机也已过去。
时机过去了,成本不但会大幅抬高,超额获利的机会也就没了。因此,客观上,李氏家族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他失去了对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发展机遇。而且,相比新中国前两个三十年膨胀在速度,接下来第三个三十年的膨胀则在体量。因为,今天中国经济规模的基数远比前两个30年大的多得多。
基于这种因素,李氏家族的黄金期当然也就过了。虽然,李氏家族在欧洲也能活得不错,但远不如在中国这么如鱼得水,欧洲也不可能有中国这么大的发展空间、速度和超额获利机会。
就资本层面而言,虽然李氏家族的资本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但对西方资本来说,李氏家族却是外人或边缘人。作为外人和边缘人,李氏家族不可能进入西方资本的核心圈,这是资本性质决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获得超额利润完全不可能。这种未来预期,岂能不进入衰落阶段?
上述2015年1月的文章所做的预判,在2015年9月得到验证,英国决定调查李氏财团在英国的千亿收购项目。可以预见,这次调查哪怕最终不会影响收购,也会给李氏财团带来不小的损失,并使得收购成本大幅提升。
二、李嘉诚毕竟年迈。
李嘉诚已到耄耋之年,虽然仍精神矍铄,身体康健,但也毕竟年迈。哪怕像王永庆、邵逸夫那样成为百岁老人,考虑到身体和精力对公司的驾驭能力也肯定不如从前。至于李家二子,虽都是能力极强之人,但相比其父仍有差距。随着李嘉诚老去,再加上逐渐脱离中国这棵大树,其产业将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茁壮成长。
三、未来属于新经济。
看看近几年中国富豪榜的变化,起来的多是新经济领域的佼佼者,房地产创造富豪的能力已大幅衰退。李氏家族过去主要靠房地产的暴力获得超速发展,其家族过去对新经济投入相对要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李氏家族的资产获利能力必然会快速衰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一二十年将是李氏家族在财富领域影响力的快速衰退期。
记得2015年在哪篇文章中还进一步评论过,预计未来5年内李嘉诚将失去亚洲首富宝座并很难再重新回到宝座上。当时,李氏家族的财富在2015年福布斯排行榜上是以333亿美元排在全球第17位,紧随其后的中国人是以248亿美元财富排在第27位的李兆基家族,以242亿美元排在29位的王健林家族及227亿美元排在第33位的马云。等到了2016年的福布斯排行榜,排在亚洲第一名的已经不是李嘉诚,而是资产总额上升了45亿美元,总资产达287亿美元的王健林,而李嘉诚家族的资产则缩水了62亿美元。这也就是一年光景,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
为什么地产大佬资产不断缩水而王健林的资产却连续大幅上升?根本原因就在于王健林过去些年的转型升级。迄今,万达的收入已经有一半不是来自房地产,正是产业链的延长和多元化经营,使得王健林的资产没有像其它地产商那样缩水。
可以预见,未来5年,中国国内的资产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中国经济每年将仍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很难走出“脱欧”的阴影,英镑都将处于弱势。未来5年内,马云、马化腾的财富都有望超过李嘉诚,还可能有其它黑马窜出,以现在的趋势看,5年后李嘉诚的财富恐怕很难再排进亚洲前五。说白了,这就是战略上的失误,对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没有吃透、摸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产生了误判。
那么,如今李嘉诚又杀回来重新开始在香港高价拿地,这是有何打算呢?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这或许是其纠错的开始,未来在内地也可能有新动作。面对今年遭到的两记重锤,作为构建商业帝国的李超人一定会进行调整,哪怕现在大的战略方向调整已有些晚,但亡羊补牢依然可弥补一些损失。
不过,在占豪看来,仅仅这样的调整恐怕不足以弥补之前战略失误导致的颓势,李氏财团应该拓展产业链,由传统的地产业、商业,向文化、高新技术和金融领域渗透,否则在中国引发的世界经济大升级的未来,李氏财团的经营模式将会迎来巨大压力。关于商业的经营,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万达,从大体育到泛娱乐,从地产商业到大众娱乐消费产业,一旦这些整合计划完成,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到那时李氏财团的经营模式将会凸显出落后,而与之对应的资产估值也会大幅下滑。
当前中国和世界都在进行着百年一遇的商业变革和升级,无论是商业模式、产业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没有人能逃得开、躲得过,每个人都必然被其卷入、洗礼。而作为传统的商业帝国,如果不进行升级、转变经营方式,未来陷入滞涨将是必然结果。
[注:欢迎转载,但须署名占豪并注明来自占豪微信,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越来越多的战友关注了“新财迷”微信公众号(ID:newcaimi)新推出的栏目“每日政经速递”,栏目已成为资深战友的必备,和占豪微信的评论结合起来妙不可言。
原创丨朝鲜10月会再核试吗?真发生谁最倒霉?
原创丨中国又一大动作,终于拼上了这块重要版图!
原创丨菲总统要驱逐美军示好中国,他又有什么出人预料的计划?
战友记得点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