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丰收、乡村
1994
1994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
在城市,分税制改革正式推行,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土地财政拉开序幕,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以三株、飞龙、乐百氏为代表的保健品、饮料广告大战,象征着草根经济整体走进闪光灯;
当年7月,《公司法》正式颁布,“现代企业制度”则为国企改革树立了方向,中国企业终于步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管理时代……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中国的乡村发展反而日益陷入困顿:进城打工,似乎成为中国农民唯一的出路。但基于地理、文化、习俗等原因,依然有大量老少边穷地区,连外出打工都困难重重。
针对这些地区,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世纪末,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其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500元。
作为一家扎根农村的农业企业,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去过许多偏僻、落后的贫困地区。此前一年,他从四川坐火车去云南,绿皮火车停在西昌凉山州站。
他坐在车窗前,看到列车下突然钻出来几个头发长长的、全身黑乎乎的小男孩,他们都光着脚、赤着上身,只穿了条小裤衩,背着背篓冲向车头。他跟着孩子们的奔跑方向望去,才发现他们是去掏煤渣——那时的火车动力靠烧煤,有些掏出来的煤渣没烧干净,捡回去还能用。
这些孩子们迅速捡着煤渣,有时还争抢起来。车上的乘客一时高兴,扔点糖果或饼干给他们,他们就纷纷上来抢……
他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新津县街头的自己,那个每天一早背着背篓去饭馆门口蹲点,等待店家把煤渣倒出来的干瘦少年。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决定做点什么。
然而一家民营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终于等来了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4月,全国工商联常委会召开,他找来大连韩伟集团董事长韩伟等九位民营企业家,发起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内容包括: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培养1000个人才,“把他们请到我们的企业中来,把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传送给他们”;每家企业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开发一个项目,进行产业扶贫等等。
企业家们的倡议,得到了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和统战部部长王兆国的热烈支持,他们共同将这一计划命名为“光彩事业”。
何谓“光彩”?
在当时,民营企业依然有那么些“不光彩”,“正经人”都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上班——希望集团作为1995年工商总局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位”,登在报纸上的招工广告,连个初中毕业生都很难招来。
此前1993年,刘永好刚被推举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发言,引起现场阵阵掌声——民营企业是光彩的。而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起来的人”,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更加光彩。
“光彩事业”由是而生。希望集团率先响应,刘永好亲自勘测、选址,在凉山州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光彩事业”工厂——西昌饲料厂,开启了“产业扶贫”之路。更大的社会力量在汇入,1995年,统战部牵头,统合知名民营企业代表,发起了由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任名誉会长、刘永好任副会长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到1996年就有数千家民营企业投身到这个“光彩”的伟大事业中,投资总额68亿元。
|第一家“光彩事业”工厂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亮点无疑在城市。在闪光灯照不见的地方,“光彩”不变,以新希望为代表的光彩事业推进者们,始终不曾停止乡村扶贫、建设的步伐。
三十年来,中国的乡村建设事业经历了“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几个阶段,若问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组织和行动,“光彩事业”定然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第三种力量
随着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以及近年的经济和政府财政困难,叠加疫情影响,近两年来,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陷入阶段性瓶颈。为何?
我认为,21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主要由两种力量推进:
一种是国家力量,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大基建,到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进行了大范围行政组织和基层动员,投入了巨额财力物力,为中国的广袤乡土补齐了硬件短板,为接下来的振兴奠定了物质基础——今天,哪怕我们去到云南、西藏、新疆的边远山村也会发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错,路通了、楼房盖好了,网购和快递都有了,眼见的城乡差距,早已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巨大,中国的乡村,其实已经振兴了一半。
第二种力量,是城市知识分子下乡。21世纪以来,一批城市知识分子,比如大学教授、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媒体人,开始对城市生活进行反思,逐步走向乡村找答案。他们或建乡村工作室,或搞乡村公益,或办大地艺术祭,或建民宿,逐渐带动更多的知识分子、富裕人群或城市中产进入乡村。
随着重建设、重投资、快速发展的时代过去,瓶颈由是而现:
巨额国家投资,补齐了乡村硬件短板,大交通、大建设、大文旅、大农业等项目不断落地,但客观来说,市场运营并非政府之擅长,反而不少地方的乡村经过连续多年大投资,像城市房地产、产业园一样,累积起大量闲置资产——这几年“乡村振兴局”的取消,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政府内部的整合,而不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就难以为继;
知识分子,短板更甚,他们并没什么钱,社会资源整合、市场运营等能力都不足,又容易受伤,逐渐陷入困顿。在多年乡村振兴“政府投文旅,民间搞民宿”的风潮之下,文旅、民宿已出现阶段性与局部产能过剩,正进入整体产业升级阶段。
|投资20亿日均20个游客的张家界大庸“古城”
如此,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出现的困境,就是这两种核心力量不善市场运营的瓶颈造成。
未来何去何从?“乡村振兴的未来,在于走向市场化”,通过市场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精细运营、提升各种乡村资产变现能力,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问题继续凸显: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乡村由于其巨大的差异化、非标化、多元化,以及土地制度限制,始终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市场和主流经济对乡村最大的抗性。除了局部探索,在可见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乡村都难以整体接轨市场化。
矛盾由是出现:乡村走向市场化的方向,与短期难以市场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是而生一种普遍性的经济观点,既持续“大国大城”,继续大力城市化,加速乡村的淘汰。
但持续的“单轮驱动”,放弃乡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就会变得更健康吗?中国城市经济出现的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内卷、年轻人躺平等问题,单靠城市自己就能解决吗?这个观点的片面性,此前笔者多篇文章已批评过,此不赘述。
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克服这个矛盾。以“光彩事业”为代表的统战系统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向:那就是在党委引领下,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构建起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统一战线。
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先富带动后富,先点燃星星之火、分散突围,再逐渐汇合、燎原,最终探索出乡村振兴社会化、市场化总体路径,定然是光彩的,也是充满历史意义的。在乡村市场化尚不完善的历史阶段,这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一大根本路径之一。
时不我与。2015年,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1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021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伟大胜利,乡村统战工作进入到“万企兴万村”的阶段。由是,我们看到了新希望、腾讯等大量代表企业,运用产业振兴、数字化帮扶、人才培训等方法,深入乡土,各施所长,帮助各地乡村建设可持续的、内生型振兴力量。
不只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中国人大抵对乡村都充满感情,14亿中国人的根也在乡村——甚至未来许多人的出路,也在乡村。沿着这条路径,接下来,广泛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知识分子、媒体、国有企业、城市市民、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构建并扩大乡村建设统一战线,是乡村振兴迈入深水区、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及小资产阶级)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新中国建设阶段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向来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大法宝。乡村、三农,向来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盘,更应当如此。
“乡村振兴统一战线”的构想、构建,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新阶段更切合实际、且更宏大的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建立“统一战线”
前几年,许多房地产和金融圈的前同事、老朋友在跟我交流时,都友善地提醒我:不要说你在干乡村振兴,换个别的词都好一些,比如文旅、康养、研学之类。
我理解他们,在“主流”市场和知识分子看来,乡村振兴还是太遥远,既说不清道不明、不知具体怎么干,又始终有一种“low”的感觉。
的确,几十年来,乡村一直被城市经济大潮压抑着,土,赚不到钱,上不了台面,看上去并不光彩。直到这些年城市经济出现困难,社会发展从一昧高大上转向接地气,乡村振兴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才逐渐呈现出她们生动而鲜活的一面。
我曾将乡建圈归纳有十个“流派”,分别是:高校研究、文艺乡建、文化乡建(社区营造)、建筑设计师、文旅/民宿、生态农业、社会公益、市场化乡建、涉农企业,和县乡村基层干部。
从知识分子到企业家,从文旅人、民宿主到新农人,从公益人到基层干部,他们扎根乡土多年,一点一点地探索、解决着乡村问题,在城市内卷、经济困难、创新乏力的当下,像一块块久蒙灰尘的璞玉,逐渐散发出光彩。
千百年来,乡村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分散,小农经济难以组织——干乡建的人,也是如此。客观来说,中国并没有“乡建圈”,只有上述干乡村的十个流派、十个圈子,比如民宿、乡村文旅、建筑设计师等,都曾风光一时,但随着乡村大范围投资、建设阶段的过去,闲置资产盘活阶段的到来,普遍面临着各自瓶颈。
乡建者内部,何尝不是也急需建立“统一战线”?
2023年,在秦朔朋友圈支持下,我联合多位乡建圈朋友,发起一个叫“乡建者小会”的乡建自组织。我倡议大家:放下偏见与圈子隔阂,相互交流,跨界融合,共同合作,为各地贡献更综合、完善的乡村振兴方案;一起发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走向主流市场、主流媒体,并帮助城市投资人、下乡市民建立更科学的乡村振兴观念;破除“大”的执念,不开大会开小会,去中心化、从“小”做起,面向各种细微的实际问题,探索更开放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小会”
两年来,我们组织过十余次各地乡建小会,包括连续两届协办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以及多次城乡投资人及媒体考察调研,逐渐建立起一个民间、草根的乡村振兴“统一战线”。
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这些草根的创新乡建力量手中有劲、眼中有光。随着越来越多主流及年轻力量的汇入,干乡村,越来越成为一项光彩的事业!
而我们更希望的,是将我们这些微小之力,汇入更恢弘的,党的引领、全社会广泛动员的乡村振兴“统一战线”。
未来会好吗?
一定会的。
/// END ///
No.608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子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学者,“乡建者小会”发起人,中国游协乡村振兴专委会委员。著有《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等书。个人公号:刘子的自留地。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